◇張曉華
教學,要站在學情的“正中央”
◇張曉華
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學情之上,這是老師們都認識到的教學基礎。但在真正進行教學時,老師們對此認識的程度如何呢?不妨先來看一則案例:
執(zhí)教者執(zhí)教的內容是宋代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在教學的前半段,教者的教學重點在詞的意思理解、情感品味以及練習讀背上,這是對這首詞內容方面的教學。在教學的后半段,教者設計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改動這首詞的下半闋,然后再嘗試根據(jù)老師描述的情境寫幾句詞的內容。課堂上,在改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最喜姥姥無賴”“一直昏睡天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語句,而自創(chuàng)的詞更是五花八門,如“小狗汪汪叫”“河上小船搖著”等,這與這首詞的意境背道而馳,學生對詞的認識以及學生的語言實踐都沒有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從這則案例可以看出,老師是根據(jù)自我喜好,而不是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選取教學策略、安排教學內容的。讓學生對一首經典的宋詞進行改寫,以及自創(chuàng)一首詞,難度可想而知。不僅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嚴重不足,而且學生對于詞的知識也比較匱乏,如詞的“詞有定調,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教學任務的完成就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難題。哪怕課堂上只是讓學生試一試水,也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有充分的了解,才不至于在課堂上鬧笑話。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不足,歸根結底還是老師忽視了對學情的把握和認識。一篇課文,應該教什么內容,要根據(jù)文本的文體特點、學段的課程標準要求等來定,但具體教學策略設定、教學過程進行,則一定不能忘記學生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等學習實際及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策略,不是為了突顯老師的精彩,而是為了學生真實的學習。教學,要站在學情的“正中央”。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城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