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編者按:
說到“空巢老人”,或許大家都不陌生,可說到“空巢青年”,很多人或許一頭霧水:年輕人跟空巢有什么關系?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這么一個特殊群體,尤其在大城市,不少青年男女遠離故鄉(xiāng)、親人,為事業(yè)奔波,出于各種原因選擇獨自租房居住,平時獨來獨往,幾乎沒有現實中的社會交往,但網上生活可能很豐富,網友很多。這些人看似過得瀟灑——生活自足,沒有父母約束,沒有家庭負累,但實際上,他們正不知不覺中身陷困境: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家庭生活,缺乏情感寄托,甚至失去生活目標。人們借助“空巢老人”的說法,稱他們?yōu)椤翱粘睬嗄辍薄D敲?,他們?yōu)楹慰粘玻靠粘采钣謺o他們的身心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社會群體?
28歲的杜恒上學的時候是典型的學霸,當年在鄉(xiāng)里上初中時,十里八鄉(xiāng)凡認識他的人都斷言,他將來一定不同凡響。18歲時,杜恒不負眾望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學。從入學第一天起,他就喜歡上了北京,發(fā)誓將來一定要在這座國際大都市混出名堂。
憑著一股拼勁,杜恒上完大學又接著讀研。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在北京一家電信公司找到了工作,收入還算不錯,但要真正成為北京人,還得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相對于高房價,杜恒那看似不菲的收入就顯得杯水車薪了。同齡人中像他一樣的“京漂”,買房的也有,但一般都是家境殷實的,父母出首付,自己還房貸。而杜恒家里一窮二白,能把他培養(yǎng)出來就很不錯了,他指望不上家里給他出錢買房。因此,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他只能租房。但他不愿跟人合租,怕合租會相互影響,不利于自己一心一意做事情。
最初,杜恒在工作單位附近的三環(huán)租了個一居室的小公寓,租金4000元,一個月下來,加上水電、生活費,要花去工資的一大半,再給家里補貼點,基本上就所剩無幾了,攢錢買房只能是癡人說夢。不久,他在遠離城市中心和單位的五環(huán)租了個一室一廳,周邊環(huán)境好,但每天的通勤時間需要四五個小時,下班回到住處還要加班或學習充電,根本沒有閑暇和精力去社交或娛樂。如今3年過去了,他除了工作上的往來,基本上不跟人打交道,頂多偶爾跟房東打個招呼,成了不折不扣的“空巢青年”。他時常自我激勵:“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p>
王子樂也是一名“空巢青年”。從小,王子樂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工作首選地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但大學畢業(yè)后,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他回到了家鄉(xiāng)湖南一個地級市,應聘到當地一家報社當記者,也算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工作半年后,他覺得每天泡會議、寫簡訊的生活與他理想中的記者生涯相去甚遠。有一天,因一篇會議報道中領導姓名排序出現錯誤,他被扣除半年獎金,并全社通報批評。一氣之下,他瞞著父母辭職去了廣州,用他自己的話說,“去實現自己的新聞理想”。
至今已經5年了,王子樂在廣州的大小媒體間摸爬滾打,最后終于在一家經濟類報社穩(wěn)定下來。但應了那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調侃,他的境遇并不如想象中的好。工作雖然穩(wěn)定了,理想也基本實現了,但收入一般,別說在廣州買房安家,就連租個像樣的房子都吃力。王子樂知道廣州有許多城中村是外來打工者的聚居地,房租便宜,但擁擠、嘈雜,交通不便。他不想混跡其中,他給自己的定位是都市白領,目標是在這個繁華都市買房安家、娶妻生子。但眼下,這個目標還只是藍圖,他還得租房生活。為了讓自己過得體面一點,他選擇了獨居,限于經濟條件,他租住的房子屬于迷你型,放一張床、一張桌后,剩下的空間只能放得下他自己。這樣的居住條件,讓他有意識地向別人隱瞞自己的住處,擔心被人瞧不起。他還屢屢婉拒同事們一起聚聚的邀請,原因是怕還不起,跟以往的同學、朋友也漸漸斷了聯系。他要臥薪嘗膽,刻苦奮斗,早日出人頭地。
與杜恒、王子樂二位出于無奈陷入空巢不同,24歲的方若溪是因為“任性”主動選擇了空巢。她出身干部家庭,家境優(yōu)越,從小上各種興趣班,有一定藝術素養(yǎng),屬于典型的被父母寵壞了的“90后”獨生子女,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方若溪很早的時候就有一個很明確的人生目標——當演員,高考時執(zhí)意報考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yè),但因專業(yè)分沒能達到錄取要求,最后只好上了一所普通的藝術類學校。畢業(yè)后,她直奔心目中的藝術天堂上海。在她眼里,上海繁華而不浮躁,喧鬧而有節(jié)奏,就連公交車上老太太的吳儂軟語都旋律美妙。更重要的是,上海有各種影視公司,容易找到展示自己的舞臺。很快,她在一家文化傳播公司找到了工作,雖然沒能當演員,只是做些往影視劇腳本里插入廣告之類的雜活,但好歹跟她所學專業(yè)沾點邊,跟她的理想靠得近,她干得很快樂。
公司像方若溪這樣從外地來闖蕩的年輕人有七八個。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同時也為了籠絡人心留住人才,公司在辦公地附近租了兩套公寓做員工宿舍。對于年輕人來說,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單位提供住宿算是高福利,但方若溪主動放棄了這份福利,一個人在外租了一個帶廚衛(wèi)的單間,跟外界的所有聯系用一部手機就解決了,網上購物、訂餐、聊天、交友……無所不能。她說自己從小獨來獨往慣了,而實際上她是缺乏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能力。
無奈之舉也好,任性選擇也罷,這些奔波于大都市的年輕人,有著一個共同的稱謂:空巢青年。他們遠離父母、親友,生活中獨來獨往,沒有現實中的社交與家庭生活,缺乏親情撫慰,生活相對封閉。據近日一項對2000人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有64.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
相對于“空巢老人”的孤苦無依,“空巢青年”表面上看要“瀟灑”很多。因為年輕、健康,他們不像大多數空巢老人一樣面臨生活困境與煩惱;因為生活自足,無父母家人約束,沒有家庭負累,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因此,不少年輕人甚至把“寂寞”當享受,漸漸地認為這就是生活。但表面的瀟灑,并不能說明他們的生活就一路陽光。
獨自在重慶闖蕩的肖曉已有5年“空巢”經歷。她是在重慶上的大學,學的是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這個專業(yè)在她老家根本找不到工作,她又不想丟掉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便留在了重慶。幾年來,她的工作一直不穩(wěn)定,換工作也就意味著要換住所。正因為總是換來換去,她很難找到一個既固定又熟悉的人跟她合租,而她又不愿意跟陌生人合租,便只能選擇空巢。
有一次租的房子離她上班的地方不遠,交通便利,環(huán)境好,房租也合理。肖曉以為自己撿了大便宜,可住了不到一周她就嚇得連夜搬了家,原因是60多歲的房東是個單身老漢,每天晚上敲她的門,表面上是給她送吃的,噓寒問暖,但明顯不懷好意。有天晚上,房東老漢趁給她送餃子的機會,有意無意地想占她的便宜,她不敢當場發(fā)作,但在將對方“請”出去以后,她立即收拾行李,連夜打的逃離了那個地方,連房租押金都不要了。上了出租車,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搬到哪兒去?偌大的重慶,她只知道幾個同事的聯系方式,可跟同事們除了工作上的交往幾乎沒有交集,遠沒到可以借宿的交情。而原本有不少同學在重慶,可不是離得遠,就是關系一般,平時基本不聯系,漸漸地也就疏遠了。最終,她只好在一個背街小巷的一個家庭旅館安頓下來,住了三天后才找到新的住處。
生活中充滿意外,各種困難可能隨時會出現,而這些困難并不會因為你是年輕人,你身體健康就會遠離你。除了遭遇騷擾連夜逃離的這次經歷,肖曉有天晚上還被自己鎖在了門外無法進屋,原因是她出門倒垃圾時忘了帶鑰匙,而在她出門時卻習慣性地隨手鎖上了房門。幸好她帶著手機,當晚她到附近一家網吧過了一夜。至于生病后無人照顧,只能自己掙扎著去看病、買藥或干脆躺在床上硬扛的經歷,對肖曉來說也不止一次兩次。
除了這種生活上的突發(fā)事件,更大的困擾還是精神上的。形單影只、煢煢孑立,事業(yè)不順、前途無望,想愛又不敢愛、進退兩難……種種難以言說又無人訴說的無奈,時常成為“空巢青年”們生活中的困擾。
許平大學畢業(yè)后徑直去了北京,幾經折騰后在一家大型企業(yè)做了工程師。許平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疏于交際,喜歡安靜,選擇了一個人獨居。但在社交網絡上,他成了另外一個人:幽默、健談、活躍,是個非常受歡迎的“段子手”。而一旦離開社交軟件回到現實,他便回歸本質,成了少言寡語的“榆木疙瘩”。有一次,一個網友執(zhí)意要跟他見面,兩人在約定的咖啡屋只坐了5分鐘,網友便起身走人了,離開時還充滿質疑:“你到底是誰?”
是啊,我到底是誰?許平也認真地問過自己,但沒有答案。他喜歡這種獨來獨往的生活,恐懼現實社交,盡量減少與周圍人的接觸,這樣會讓他感到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又討厭這種自我封閉的日子,內心深處的孤獨、空虛與被拋棄的感覺與日俱增。雖然網絡社交在一定程度上能暫時填補他的這種空虛,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他因現實生活中與人缺乏交流以及無人關愛的落寞。
對于許平在北京的處境與生活狀態(tài),家人有所了解,也非常擔心,尤其是他的母親,不止一次打電話勸他回老家:“回來隨便在哪兒找點事做都行,實在不行媽出錢給你開個店也比在北京混強。不是媽不支持你干事業(yè),但那里不是咱小老百姓待的地方,不說別的,那1平方米幾萬塊的房子,咱就是砸鍋賣鐵都買不起!沒房子怎么安家?沒有家那過的還叫日子……”
可許平就是喜歡北京,他不想回去,或者說不甘就這樣回去。如果就這樣回去,當初何必出來闖蕩呢?可要長久地在這座城市待下去又談何容易?居高不下的房價、貧富差距的懸殊、升遷的無望……這一切又讓他感到力不從心?!跋褚恢粐患喺终肿〉娘埐宋宋私械纳n蠅,聞著香,流著涎,卻只能跳著徒勞的圓舞曲?!彼吹侥场熬┢痹诰W上的這段留言時,頗有同感。
從家鄉(xiāng)小地方到陌生的大城市,離開父母,缺乏財富、人脈、關系等社會資源的支撐,現有的社交方式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孤島式的居住方式人為地切斷了與外界的交往,城市又沒有創(chuàng)造足夠的機會讓他們扎根……一項調查顯示,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條件差,被認為是“空巢青年”面臨的兩大困境。
“空巢青年”已成網絡熱詞,毫無疑問,這已是一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群體。但在許多人眼中,“空巢青年”似乎不足以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對這一群體的生存境況缺乏應有的關注。事實上,“空巢青年”要一人獨自應對生活的疲憊和艱辛,極易導致精神上的“空巢”。而處在精神孤島上無法減壓,有些人承受力不足,很容易引發(fā)心理疾病,甚至引發(fā)社會問題。
有關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空巢青年”現象。作為當事人,戰(zhàn)略上要藐視“空巢”,把它看作人生的一個階段,沒必要過分渲染悲情與焦慮。但在戰(zhàn)術上,要重視它,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它,從而順利度過這一人生的特殊階段。家庭和社會,要給予這個特殊群體更多的關愛與支撐,幫他們完成這場青春蝶變。
首先,年輕人要擺正心態(tài),做好生活規(guī)劃。為了緩解空巢帶來的“孤島”壓力,大多數“空巢青年”選擇社交網絡進行情感交流與宣泄。但網絡交流代替不了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專家張翼認為,互聯網可以是媒介,但不可能變成社會。社交網絡的產生為人們造成了一種“我正在與他人聯系”的假象,滿足了與他人溝通的需求,但無法實現真實的關懷。所以“空巢青年”不應單單從虛擬空間尋求虛無的慰藉,而應實實在在地實現自我突圍。一是將“空巢”生活看作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人生體驗。居住條件差、生活拮據窘迫、缺少照顧和關愛,這些都只是“空巢”的客觀環(huán)境,但再苦再難,都是脫離父母后的成長陣痛,只要心中有陽光,就能感覺到快樂。二是自我調適,合理安排生活。工作之余盡可能地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豐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可約朋友、同事聚聚餐、逛逛街、看看電影;即使一個人,也要以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化個靚妝,做個美容,健健身,或者出門買菜做頓好吃的犒賞自己,周末讀讀書,假期報個旅行團,偶遇煩惱向父母、親友傾訴,多與同事、朋友交流,沒事到房東或鄰居家串個門,都有助于抵消“空巢”帶來的消極影響。
其次,家長要多給予關心與鼓勵,給孩子以親情撫慰。提到家,許多“空巢青年”都表示,不敢過多聯系,或不愿跟家里說出實情。“廣漂”周立說:“有時給家里人打電話,但說不了幾句,就會聊到相親?!敝芰⑹歉笥逊质趾蟮綇V州闖蕩的,但父母一直惦記著娶兒媳抱孫子,似乎對他在外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并不關心。久而久之,他也懶得給家里打電話,怕父母催婚?!熬┢眲⑿裆舱f:“平時很少給父母打電話,即使打也是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擔心,也怕他們嘮叨,因為父母最關心的是他何時能升職,能掙多少錢?!逼谏虾5南牧崃岵辉父胰寺撓档睦碛墒?,只要跟父母打電話,他們總是叮囑她少玩手機,多讀書,考這證那證的,她說:“‘趁年輕攢點資本,以后好立足社會。這是他們的老生常談,好像我還在念中學一樣。”而“深漂”方進舟則有更多的無奈:“家里只在每月初給我打電話,關心我何時發(fā)薪?!彼依镉械艿苊妹迷谧x書,每個月都需要他往家里匯錢。
遠在他鄉(xiāng)獨自打拼的孩子,無疑是家長的牽掛,但為什么孩子不愿與家里聯系?恐怕是這份牽掛里激勵有余而關心不足吧!其實,在大城市里陷入“空巢”的年輕人,更需要的是體貼與關愛。家長應多問一問他們需要什么幫助;多聽一聽他們的傾訴,了解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多分享他們的快樂與喜悅,分擔他們的煩惱與憂愁;多鼓勵他們融入社會,跳出網絡世界的虛擬圈子,多交朋友;然后才是激勵他們勇敢拼搏,超越自我。
最后,“空巢青年”還需要城市的包容和社會的關愛。有人說,如果讓一批年輕人在今天的“空巢”中感到失落,那么明天一座城市可能會有一代人感到失落,這座城市也難免出現發(fā)展的停滯感?!翱粘睬嗄辍币獜倪吘壔车厝谌氤鞘?,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外部支持。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豐建議,國家應該鼓勵發(fā)展社會組織,鼓勵個體去承擔社會角色,用以興趣、公益取向為主的社會組織替代家庭,為年輕人化解個體的孤獨。而更具體的關愛是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為他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和困難,比如在房租高企的今天,考慮給他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廉租房等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組織、社區(qū)也可以為他們組織更多的社交活動,讓他們擺脫孤單。
深圳近年來為年輕人量身打造文化生活的做法值得點贊。比如通過全民寫作計劃,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年輕人提供展示自己心聲的平臺;通過開展各種貼近公眾生活的文化活動,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人性化的生存環(huán)境,讓他們空巢不空心等。許多外來“空巢青年”用文字相互傾訴,不但彼此撫慰,也從中找到了歸屬感,有利于消除空巢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