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宇?オ?
摘要:近年來,國際法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發(fā)展而發(fā)展,現(xiàn)有的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逐步法典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而國際法是否是法律,是否具備法律的必要要件和特征,卻有很大爭議,本文通過對法律、國際法的理論概念等的分析,來探討這個問題。
關鍵詞:法律;國際法;約束力;強制力
法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zhí)行法律而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也就是一切有法律效力的規(guī)范性文件。狹義上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那么,國際法具備這些要素條件嗎?或者說國際法的特征、本質等一系列的有關問題符合法律應該具備的要素嗎?
根據眾多法學家對法的理解,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fā)展統(tǒng)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而國際法卻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簡單地說,是國家之間的法律。這顯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義。那不妨換個角度想,實際上國際法是否作為法律為國家所遵守?
總體上來看,國際法是不斷為各國政府承認的,具體的國際社會交往中也是一貫被貫徹的。一方面,在諸多條約中國家承認國際法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且并以之來確認法律事實。另一方面,國家的行動自由一貫以國際法為標準,或者可以說,是國家行動的準繩。從各方面看國際法確實都有一定的效力,它得到了各國的承認,起碼沒有國家公然反對國家法的約束,而且都在竭力地去遵守。當然,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肯定是有發(fā)生的,特別是在戰(zhàn)爭時期。可是,違法者總是力圖證明自己的行為不構成違法,它們有權利做那些事,或者起碼國際法沒有禁止那樣的行為,并為之竭力尋找根據。也就是說它們違法后并不是公然否認或者無視國際法的存在,相反地,它們盡力地去解釋自己的行為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這也客觀上反映出國際法的存在性。而且,國際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被國家認真遵守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畢竟是少數(shù)。
那么從理論上分析國際法,國際法作為法律的一個部門,有它自己的獨特特征: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而不是一般團體或個人,它所調整的主要是國家之間的關系,規(guī)定國家間的權利義務,國際法適用于由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資格,這是一種權力能力,沒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權利能力,就更談不上在國際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國家有直接承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能力,這是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統(tǒng)一,比如締結國際條約、建交、承擔國家義務等。
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而不是國家之上的法律。的確,國際法沒有立法機關,不存在所謂的超國家的國際立法,國際社會也沒有一個司法機關真正具有管轄權去解決國際爭端。它是國家以協(xié)議的方式制訂的,而不是由一個超國家的權力強加于國家的法律,是各國公認出來的結果。從國際法的淵源上看,其淵源是條約、習慣和一般法律原則。條約是國際法的首要淵源,按照“約定必須遵守”的國際法原則,條約對于國家有約束力,國家必須遵守,而且,條約作為國家之間的明示協(xié)議是國際法院在裁判案件時所應首先應用的。國際社會沒有中央制法機構,這些條約依然是國家之間協(xié)議制定的。國際習慣是各國重復類似的行為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結果,這更是一個漫長的自然形成過程。國際習慣是“不成文的”,沒有法律文件來表明國際法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
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國家強制性,它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否具有國家強制性是衡量一項規(guī)則是否是法的決定性標準。沒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就會變成一紙空文。那么國際法具有強制性嗎?以上已經闡明國際法沒有司法機關,國際法的實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組織的暴力機關,而是依靠國家本身。在國際法遭到破壞,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遭到侵犯時,國家有權單獨地或與其它國家一起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以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和保證國際法得到實施。國際法是有強制力的。
法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這表現(xiàn)為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法的內容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國際法作為法律的一個部門當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是超階級、超政治的,然而國際法是各國公認的結果,不可能只代表一國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只能是同時代表各國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但由于各國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差異性,國際法代表的其實就是它們的協(xié)調的意志?,F(xiàn)代國際法體現(xiàn)著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協(xié)調意志和利益,具有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協(xié)調的階級性。由此想到國際法的效力根據也在于所謂的國家的意志,并不是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的意志,而是各國的的意志之間的協(xié)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約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xié)議,國家習慣的約束的效力在于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既是制定者,又要受其約束。
國際法之所以有很大爭議,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法在人們思維中的根深蒂固。很顯然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往往是指國內法,即把法律和國內法等同起來。關于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關系眾說紛壇,了解那些各方觀點之后,我認為我國學者的觀點比較中肯,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它們之間不存在誰屬誰優(yōu)的問題,也不是彼此完全對立的,而是密切聯(lián)系的。它們都是法律,且都是國家制定的,并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只是國內法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國際法體現(xiàn)的是協(xié)調的國家之間的意志。國際法的形成發(fā)展與國內法密切相連,甚至可以說,國際法源于國內法,國際法的具體實施依賴國內法的具體規(guī)定。但是它們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是它的主要主體,個人不具有國際法的主體資格,而國內法的主體是個人或組織。這也決定了它們的調整對象和效力范圍的差異,此外還存在淵源、制定方式、實施方式等不同??傊?,國際法國內法既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正如王鐵崖先生所說:法律不限于國內法。國際社會雖然沒有像國家之間那樣的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但通過其他方式——例如條約等——創(chuàng)造國際社會成員——國家——的行為規(guī)則;雖然也沒有像國家之內那樣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來執(zhí)行法律,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種機制使國際社會成員——國家——遵守國際法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應該說,國際法是法律,或者說,是法律的一個部門。
[參考文獻]
[1]王鐵崖《國際法》[M].法律出版社,2011.
[2]周鯁生《國際法大綱》[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