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誥殷盤”是如何煉成的*

    2017-02-08 08:25:56
    關(guān)鍵詞:史官尚書省略

    陳 桐 生

    ?

    “周誥殷盤”是如何煉成的*

    陳 桐 生

    《尚書》語言佶屈聱牙,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詞語古老。這些詞語不是來自殷商方言或岐周方言,而是一批比“文言”形態(tài)更早的書面詞語。二是史官搶記導(dǎo)致語句成分被濃縮或被省略。由于記錄速度趕不上說話速度,因此商周史官在記錄王侯談話時只能通過濃縮文句、捕捉關(guān)鍵詞語等方法來搶記,然后直接將未經(jīng)整理的記錄手稿作為文誥發(fā)布,由此造成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語言效果。三是商周時期尚未形成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運(yùn)用規(guī)范,導(dǎo)致商周史官大量使用與本字形近、音近的通假字和假借字。四是《尚書》問世之后,經(jīng)過數(shù)千年輾轉(zhuǎn)傳抄,出現(xiàn)不少脫簡、增竄、訛誤、錯漏現(xiàn)象,其間漢字字體又經(jīng)歷了籀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數(shù)次變化,《尚書》今古文經(jīng)學(xué)在文字上互有差異,唐代衛(wèi)包改古文《尚書》從今文,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尚書》語言,從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尚書》; 詞語; 濃縮; 通假; 訛誤

    韓愈在《進(jìn)學(xué)解》中將《尚書》語言特色概括為“佶屈聱牙”?!渡袝愤@一語言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學(xué)術(shù)界對此曾經(jīng)有一個說明,這就是《尚書》“照寫口語”。我在《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2014年第3期上發(fā)表《論〈尚書〉非“照寫口語”》一文,從八個方面說明《尚書》“照寫口語”的觀點(diǎn)不能成立。那么,如何解釋《尚書》語言“佶屈聱牙”之謎呢?對此需要通過還原歷史語境來進(jìn)行實(shí)事求是的分析?!渡袝酚杏荨⑾?、商、周四部分,其中《商書》應(yīng)該是《尚書》中的最早文獻(xiàn),《周書》是仿照《商書》寫作的,《虞書》、《夏書》也是后人仿照《商書》而作。因此本文的語言材料多取自《尚書》中的《商書》和《周書》。

    一、詞匯古老是《尚書》難懂的根本原因

    詞匯是句子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詞匯古老是《尚書》難懂的最主要原因?!渡袝吩~匯在中國古代詞匯中最為古老,它的不少詞語意義在《說文解字》、《爾雅》中都無法查到。

    《尚書》古老詞匯分為兩種情形:

    一是文字生僻。例如:“懖懖”(意為“拒絕善意”)、“敩”(意為“體察”)、“憸”(意為“小”,以上見《盤庚上》)、“厎”(意為“致”)、“顛隮”(意為“隕墜”)、“咈”(意為“違”,以上見《微子》)、“髳”(殷商古國,見《牧誓》)、“旸”(意為“日出”,見《洪范》)、“敉”(意為“完成”,見《大誥》)、“瘝”(意為“病”)、“勑”(意為“勤”)、“憝”(意為“怨”,以上見《康誥》)、“衋”(意為“傷痛”,見《酒誥》)、“雘”(意為“青色”,見《梓材》)、“碞”(意為“多言”,見《召誥》)、“瀍”(地名)、“伻”(意為“使”)、“蘉”(意為“勤勉”,以上見《洛誥》)、“诪”(意為“欺詐”,見《無逸》)、“洮”(意為“沐發(fā)”,見《顧命》)、“鼖”(意為“大鼓”)、“戺”(意為“兩階邊石”)、“戣”(戈名,以上見《顧命》)、“敹”(意為“縫綴”)、“敜”(意為“填塞”,以上見《費(fèi)誓》)等*本文對《尚書》詞語的解釋,主要根據(jù)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曾運(yùn)乾《尚書正讀》,俞樾《群經(jīng)平議》,楊筠如《尚書覈詁》,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孔安國、孔穎達(dá)《尚書正義》等古籍。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注明出處。。這一類詞匯在《尚書》中不是太多。

    二是常字古義,即詞語是后世作品中常見的詞語,但詞義卻是商周古義,讀者往往識其字而不知其義。這一類詞匯在《尚書》中甚多,在實(shí)詞和虛詞中都廣泛存在。

    (一)名詞。例如:把“國都”稱為“邑”(《盤庚上》),把“年輕人”稱為“沖人”,把“倒仆的樹木”稱為“顛木”(《盤庚上》),把“姻親朋友”稱為“婚友”(《盤庚上》),把“枯枝上的新芽”稱為“由蘗”(《盤庚上》),把“諸侯”稱為“邦伯”(《盤庚下》),把“天子”稱為“天胤”(《高宗肜日》),把“先王”稱為“前后”(《盤庚中》),把“眾位官員”稱為“師師”(《微子》),把“武官之長”稱為“師長”(《盤庚下》),把“年老者”稱為“耇長”(《微子》),把“痛苦”稱為“恫”(《盤庚上》),把“失言”稱為“逸口”(《盤庚上》),把“至理名言”稱為“敷言”(《洪范》),把“人質(zhì)”稱為“功”(《金縢》),把“政權(quán)長久”稱為“大歷”(《大誥》),把“高官厚祿”稱為“大服”(《大誥》),把“孝友”稱為“考翼”(《大誥》),把“殷商舊貴族”稱為“民獻(xiàn)”(《大誥》),把“奴仆”稱為“民養(yǎng)”(《大誥》),把“殷商遺民”稱為“播民”(《康誥》),把“華夏”稱為“區(qū)夏”(《康誥》),把“司法人員”稱為“臬事”(《康誥》),把“稚子”稱為“鞠子”(《康誥》),把“大法”稱為“大戛”(《康誥》),把“官長”稱為“正人”(《康誥》),把“法”稱為“辟”(《酒誥》),把“賤妾”稱為“屬婦”(《梓材》),把“百官”稱為“百工”(《洛誥》),把“君主”說成“辟”(《洛誥》),把“賢才”稱為“俊民”(《多士》),把“國王宗族”稱為“王人”(《君奭》),把“重臣”稱為“小臣”(《君奭》),把“邪人”稱為“義民”(《立政》),把“百官之長”稱為“尹伯”(《立政》),把“小人”稱為“憸人”(《立政》),把“幃帳”稱為“綴衣”(《顧命》),把“大君”稱為“皇后”(《顧命》),等等。

    (二)動詞。例如:用“賚”(《湯誓》)表示“賞賜”,用“劉”(《盤庚上》)表示“殺戮”,用“伏”(《盤庚上》)表示“隱匿”,用“格”(《盤庚上》)表示“告訴”,用“猷”(《盤庚上》)表示“謀劃”,用“厎綏”(《盤庚上》)表示“安定”,用“和”(《盤庚上》)表示“宣布”,用“恐沉”(《盤庚上》)表示“恐嚇”,用“臭”(《盤庚中》)表示“枯朽”,用“弗率”(《盤庚中》)表示“不聽從”,用“欽”(《盤庚中》)表示“憂懼”,用“宣”(《盤庚中》)表示“明白”,用“浮”(《盤庚中》)表示“違背”,用“若”(《盤庚下》)表示“順承”,用“總”(《盤庚下》)表示“積聚”,用“綏”(《盤庚下》)表示“告知”,用“淫戲”(《西伯戡黎》)表示“沉湎”,用“發(fā)出”(《微子》)表示“起身出逃”,用“農(nóng)”(《洪范》)表示“勉力”,用“斁”(《洪范》)表示“敗壞”,用“彶遺”(《大誥》)表示“譴責(zé)”,用“迪”(《大誥》)表示“引導(dǎo)”,用“紹”(《大誥》)表示“卜問”,用“化誘”(《大誥》)表示“教化”,用“棐忱”(《大誥》)表示“不可相信”,用“閟毖”(《大誥》)表示“告訴”,用“考”(《大誥》)表示“成全”,用“菑”(《大誥》)表示“翻土除草”,用“見士”(《康誥》)表示“效力”,用“時敘”(《康誥》)表示“承順”,用“宅”(《康誥》)表示“安定”,用“眚”(《康誥》)表示“省察”,用“勑懋”(《康誥》)表示“勉勵”,用“罰蔽”(《康誥》)表示“斷獄”,用“字”(《康誥》)表示“愛”,用“播敷”(《康誥》)表示“發(fā)布”,用“放”(《康誥》)表示“背棄”,用“劼毖”(《酒誥》)表示“誥教”,用“蠲”(《酒誥》)表示“開導(dǎo)”,用“效”(《梓材》)表示“督導(dǎo)”,用“旅”(《召誥》)表示“贊美”,用“諴”(《召誥》)表示“和”,用“篤敘”(《洛誥》)表示“厚待”,用“迓衡”(《洛誥》)表示“駕車”,用“弋”(《多士》)表示“占有”,用“引逸”(《多士》)表示“收引放縱”,用“甸”(《多士》)表示“治理”,用“簡”(《多士》)表示“選擇任用”,用“亮陰”(《無逸》)表示“喑啞”,用“诪張”(《無逸》)表示“造謠”,用“庸釋”(《君奭》)表示“厭棄”,用“圖”(《多方》)表示“敗壞”,用“降格”(《多方》)表示“譴告”,用“靈承”(《多方》)表示“妥善接受”,用“舒”(《多方》)表示“荼毒”,用“間”(《多方》)表示“取代”,用“須暇”(《多方》)表示“等待”,用“忱?!?《多方》)表示“開導(dǎo)”,用“熙”(《多方》)表示“光顯”,用“屑播”(《多方》)表示“拋棄”,用“謀面”(《立政》)表示“黽勉”,等等。

    (三)形容詞。例如:用“丕”(《盤庚中》)、“?!?《牧誓》)、“戎”(《康誥》)、“簡”(《多方》)表示“大”,用“靖”(《盤庚上》)表示“善”,用“迪”(《盤庚中》)表示“正”,用“逷”(《牧誓》)表示“遠(yuǎn)”,用“彝”(《洪范》)表示“?!?,用“燮”(《洪范》)表示“和”,用“丕顯”(《康誥》)表示“偉大光輝”,用“能”(《康誥》)表示“善”,用“荒腆”(《酒誥》)表示“狂妄”,用“穆穆”(《洛誥》)表示“和敬美好”,用“遐逖”(《多士》)表示“遙遠(yuǎn)”,用“寅畏”(《無逸》)表示“嚴(yán)肅”,用“荒寧”(《無逸》)表示“懈怠”,用“迪哲”(《無逸》)表示“圣明”,用“叨”(《多方》)表示“貪婪”,用“競”(《立政》)表示“強(qiáng)盛”,等等。

    (四)代詞。例如:用“臺”(《湯誓》)表示“我”,用“如臺”(《湯誓》)表示“如何”,用“卬”(《大誥》)表示“俺”,用“辭”(《大誥》)表示“臺(即“我”)”,用“徂”(《梓材》)表示“此”,等等。

    (五)副詞。例如:用“胥”(《盤庚上》)表示“相互”,用“攸”(《盤庚上》)表示“所”,用“越其”(《盤庚上》)、“丕乃”(《盤庚中》)、“丕則”(《康誥》)表示“于是”,等等。

    (六)連詞。例如:用“越”(《大誥》)、“惟”(《康誥》)、“于”(《康誥》)表示“與”,用“丕惟”(《酒誥》)表示“不過”,用“矧惟”(《酒誥》)表示“以及”,用“肆”(《梓材》)表示“則”,用“亦越”(《立政》)表示“接著”,等等。

    (七)介詞?!渡袝分幸灿猩贁?shù)不同于后世的介詞。例如,僅表示“于”這一介詞的,《周書》中就有“言”(《大誥》)、“由”(《康誥》)、“在”(《康誥》)、“越”(《康誥》)等。

    (八)嘆詞?!渡袝分械墓爬蠂@詞很少,《堯典》中的“吁”、“於”、“俞”以及《皋陶謨》中的“都”是幾個后世很少運(yùn)用的嘆詞。《康誥》中“已”應(yīng)該是“噫”的通假字。

    (九)助詞?!渡袝分杏幸慌爬系恼Z氣助詞。例如:“越”(《微子》)、“式”(《盤庚下》)、“誕”(《盤庚中》)、“迪”(《盤庚中》)、“肆”(《盤庚下》)、“猷”(《盤庚上》)、“無”(《微子》)、“丕”(《盤庚中》)、“率”(《湯誓》)、“若”(《盤庚中》)、“羞”(《盤庚下》)、“惟”(《大誥》)、“翼”(《大誥》)、“率”(《大誥》)、“曰”(《康誥》)、“其”(《康誥》)、“辭”(《酒誥》)、“后”(司)(《梓材》)、“所”(《君奭》)、“言”(《多方》)、“思”(《顧命》)、“徂”(《費(fèi)誓》)、“猷大”(《大誥》)、“洪惟”(《大誥》)、“爽惟”(《康誥》),“誕惟”(《酒誥》),“丕惟”(《酒誥》),“辭(司)惟”(《酒誥》),“越若”(《召誥》),“越惟”(《多方》),“迪惟”(《立政》),等等。這些語氣助詞與春秋戰(zhàn)國以后文言文中使用的“之”、“乎”、“者”、“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尚書》古老語匯還包括商周成語。經(jīng)王引之、孫詒讓、王國維、楊筠如、楊樹達(dá)、于省吾、劉節(jié)、 屈萬里 、姜昆武、劉起紆等人發(fā)掘的成語有:“勿褻”(“不安”)、“恪謹(jǐn)天命”(“勞勤大命”)、“罔知”(“難?!?、“致告”(“相告”)、“承?!?“拯救保護(hù)”)、“慼鮮”(“關(guān)懷”)、“在上”(“在上天那里”)、“爽德”(“貳德”)、“協(xié)比”(“合在一起”)、“小大”(“從下至上許多人”)、“將食”(“偷吃”)、“昧爽”(“天快亮之時”)、“昏棄”(“背棄”)、“敷佑”(“普有”)、“由哲”(“昌明”)、“迪知”(“用知”)、“丕丕基”(“偉大的基業(yè)”)、“作求”(“仇匹”)、“初基”(“開始”)、“保乂”(“保有并治理”)、“速由”(“趕快按照”)、“敬忌”(“敬畏”)、“冒聞”(“上聞”)、“天顯”(“天命”)、“迪屢”(“屢次興作”)、“要囚”(“幽囚”)、“明保”(“保護(hù)”)、“所其”(“自始”)、“監(jiān)茲”(“鑒戒”)、“靈承”(“善受”)、“庸釋”(“用厭”)、“丕時”(“大承”)、“答揚(yáng)”(“答謝頌揚(yáng)”)、“降格”(“神來享佑”)、“昭登”(“往來”)等。這些成語多為兩字,有些成語往往用通假字或音近字表示,形成同一成語多種字符的情形,如“致告”又作“指告”,“承保”又作“應(yīng)?!?、“膺保”、“容保”,“協(xié)比”又作“洽比”等。絕大多數(shù)商周成語到秦漢以后就不再有人使用。

    《商書》中這些古老詞語既不是出于殷商方言口語,也不是來自岐周方言,它們是一批比“文言”形態(tài)更古老的書面詞語。此前學(xué)術(shù)界將漢語形態(tài)分為“文言”和“白話”?!渡袝泛蜕讨芗坠俏?、銅器銘文語言現(xiàn)象表明,應(yīng)該將“殷商古語”從“文言”中劃分出來,作為中國最早的語言形態(tài)。漢語古今形態(tài)是從“殷商古語”到“文言”再到“白話”(對此問題當(dāng)另撰文論述)。后人多用讀“文言”的方法去讀《尚書》“殷商古語”,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二、史官搶記導(dǎo)致《尚書》語句疏略

    《尚書》難讀與商周史官記錄速度有關(guān)?!渡袝返闹瞿J绞牵荷讨芡鹾罹湍骋滑F(xiàn)實(shí)政治問題發(fā)表談話,史官執(zhí)筆將其載之簡帛。當(dāng)時沒有錄音設(shè)備,也沒有發(fā)明速記法,商周史官的記錄速度無法趕上王侯的說話速度,而王侯說話又是“一次過”,因此他們只能盡量捕捉王侯談話中的一些關(guān)鍵性詞語,由此導(dǎo)致省略或漏掉很多語句成分。商周史官在完成記錄之后,又未能將這些省略或漏記的成分補(bǔ)上,而是直接將記錄手稿作為文誥發(fā)布,由此造成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語言效果。與《尚書》相比,商周甲骨文和銘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是因?yàn)榧坠俏?、銘文的句子都是事先擬好或者想好的,然后銘刻到龜甲、牛骨、銅器之上,故甲骨文和銘文不存在史官搶記的問題。

    商周史官搶記時的疏略、濃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二)省略句子中某些成分。例如《盤庚上》“無傲從康”⑦:盤庚語意是“你們不要驕傲,不要放縱,不要貪圖安逸”,史官本應(yīng)寫成“無傲,無從(縱),無康”,但他省略了后兩個“無”。今人可用頓號來表明這是三層意思,寫成“無傲、從、康”,但古代沒有標(biāo)點(diǎn)符號,閱讀難度可想而知。又如《盤庚下》“予其懋簡相爾”⑧:懋,勉勵;簡,挑選;相,視才而用;爾,你們?!绊喯唷比謱?shí)際上濃縮了三句話。盤庚語意為:“我將會勉勵你們,從你們當(dāng)中挑選人才,視你們的才能而加以任用?!痹偃纭稛o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雹帷坝谝荩谟?,于田”三句承前省略謂語動詞“無淫”。完整的句子應(yīng)該是:“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無淫于逸,無淫于逰,無淫于田?!?/p>

    (四)既縮寫詞語又濃縮句子。例如《康誥》“有敘時,乃大明服”*②③④⑤⑥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三冊), 第1323,1360,1396,1424,1456,1501頁。:劉起釪將此句譯為:“如果你能照著這樣做,就顯示出你是很公正嚴(yán)明的,自然使人心悅誠服?!雹凇坝袛r”三字省略了主語,“敘”意為“順”,“時”意為“是”,“敘時”二字是“順是而為”的縮寫,“乃大明服”本應(yīng)分為兩句:“汝治理大明,民眾乃信服汝”。這兩句既省略主語又壓縮句子,由此導(dǎo)致全句語意不明。又如《酒誥》“爾乃自介用逸”③:據(jù)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說,“介”讀為“匄”,意為“求”。求什么呢?結(jié)合歷史背景及上下文來看,應(yīng)該是“自己求福于神”。記錄者將“介”的賓語省略了。用,因。逸,安逸。這六個字實(shí)際上是濃縮了兩句話:“你們應(yīng)該自己求福于神,這樣你們就會得到安逸?!痹偃纭惰鞑摹贰盀閵A庶邦享作”④:夾,近。庶邦,各諸侯國。享,獻(xiàn)享。作,興作,指庶邦為周朝擔(dān)任勞役之事。附近各諸侯國前來向周朝獻(xiàn)享與為周朝服役二事,本來應(yīng)該用兩句話分別表達(dá),此處卻濃縮為一句。

    (五)省略表示復(fù)合句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例如《洛誥》“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⑤: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認(rèn)為,這十個字應(yīng)該分為兩句,“王如弗敢及”為一句,“天基命定命”為一句,“及”是指周成王趕上先王。劉起釪根據(jù)于省吾之說將此二句譯為:“我王如果自謙不能趕上先王,其實(shí)上天已開始賜給您安定天下的大命?!雹迍⑵疴D這個譯文在語法上存在一些問題,譯者將“如”釋為“如果”,但下文并沒有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其實(shí)它是一個轉(zhuǎn)折復(fù)合句,不過由于作者省略了關(guān)聯(lián)詞,導(dǎo)致后人各種猜測。

    上面的語句縮寫和省略現(xiàn)象都是史官在搶記王侯談話過程中形成的。讀者可能會提出疑問:商周史官為了搶記而縮寫和省略,在記錄完成之后,他們完全可以從容地將漏掉的成分補(bǔ)上,為什么他們沒有對記錄手稿進(jìn)行整理加工呢?對此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最早從事記錄的殷商史官沒有想到手稿需要整理,便直接將記錄手稿作為文誥發(fā)布。他的偶然行為,為后世史官確立了一個規(guī)范:所有文誥都必須以記錄手稿形式發(fā)布。當(dāng)然,這僅是推測而已。

    三、用字無規(guī)范造成大量通假、假借字

    商周時期語言文字尚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在什么情況下應(yīng)該使用什么字(本字),當(dāng)時尚未完全形成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由于頭腦中沒有形成本字的概念,因此商周人只好大量地使用與本字形近、音近或音同的文字。在有了本字概念之后,后人便將《尚書》中那些與本字音近、音同、形近的文字稱為通假字和假借字*上古通假字、假借字頗易混淆。有人認(rèn)為上古多用假借字,通假字是在戰(zhàn)國以后才有。本文根據(jù)《尚書》權(quán)威注本,將注家“某字‘通’某字”視為通假字,將注家“某字‘借’某字”以及“讀為”視為假借字。。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廣泛運(yùn)用進(jìn)一步增加了閱讀《尚書》的難度。

    《尚書》常用假借字。例如,“修”是“攸”的假借(見《盤庚上》,用孫詒讓說),“則”為“賊”的假借(見《盤庚中》,用王國維說),“倚”是“踦”的假借(見《盤庚中》,用陳喬樅說),“沖”為“童”的假借(見《盤庚下》,用劉起釪說),“敷佑”是“撫有”的假借(見《金縢》,用楊筠如說),“棐”是“匪”的假借(見《大誥》,用劉起釪說),“惟”是“雖”的假借(見《康誥》,用孫詒讓說),“祀”為“已”的假借(見《酒誥》,用俞樾說),“篤”是“督”的假借(見《洛誥》,用孫詒讓說),等等。《尚書》古注中那些“讀為”某音的字也是假借字,如“圖”讀為“大”(用劉起釪說),“和”讀為“宣”(用王引之說),“選”讀為“纂”(用俞樾說),“昏”讀為“敏”(用劉起釪說。以上見《盤庚上》),“失”讀為“佚”(用劉起釪說),“浮”讀為“佛”(用俞樾說。以上見《盤庚中》),“怠”讀為“怡”(用于省吾說),“懋”讀為“勖”(用劉起釪說),“多”讀為“侈”(用吳汝綸說),“綏”讀為“佗”(用楊筠如說),“庸”讀為“封”(用楊筠如說。以上見《盤庚下》),“方”讀為“傍”(用段玉裁說),“讎”讀為“稠”(用鄭玄說),“箕”讀為“荄”(用牟庭說。以上見《微子》),等等。

    《尚書》中的通假字、假借字在數(shù)量上要比春秋戰(zhàn)國以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假借字多得多。春秋戰(zhàn)國以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假借字相對穩(wěn)定,如“蚤”通“早”、“說”通“悅”、“見”通“現(xiàn)”等,具有一般文言文功底的人見到通假字都能辨認(rèn),而《尚書》中的通假字、假借字則具有很大的隨機(jī)性,幾乎任何字都有可能以通假字、假借字的面目出現(xiàn),很多通假字、假借字的運(yùn)用出人意料,識讀《商書》這些通假字和假借字,需要有足夠的學(xué)力、才力和想像力,《商書》中不少通假字、假借字是在千百年之后才被那些飽學(xué)之士認(rèn)出來的。

    四、由傳播帶來的問題加大了《尚書》閱讀難度

    《尚書》問世之后,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輾轉(zhuǎn)傳抄,出現(xiàn)脫簡、增竄、訛誤、錯漏在所難免,其間漢字字體又經(jīng)歷了籀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數(shù)次變化,特別是《尚書》今古文經(jīng)學(xué)存在文字差異,唐代天寶三年(744)衛(wèi)包奉詔改古文《尚書》從今文,這些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尚書》語言。

    《尚書》在傳播過程中有脫簡、增竄等現(xiàn)象?!稘h書·藝文志》載:“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jǐn)?shù)十?!?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06頁。脫簡給閱讀帶來困難是不言而喻的。

    《尚書》用語是比“文言”形態(tài)更早的詞語,很多語句都存在商周史官在搶記過程中形成的濃縮和省略問題,由于用字規(guī)范尚未確立而導(dǎo)致文中出現(xiàn)大量通假字和假借字,《尚書》在傳播過程中帶來脫簡、增竄、訛誤、錯漏諸多語言問題,就是以上諸多因素,才煉成了“佶屈聱牙”的“周誥殷盤”。

    【責(zé)任編輯:張慕華;責(zé)任校對:張慕華,李青果】

    2016—05—06

    陳桐生,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廣州 510410)。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1.001

    猜你喜歡
    史官尚書省略
    紀(jì)曉嵐巧懟人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近代學(xué)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甚是為難
    中間的省略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3
    《明新興雷石庵尚書遺集》補(bǔ)遺
    尊嚴(yán)
    中外文摘(2013年16期)2013-09-30 03:03:42
    語林趣事·“秦”字的起源傳說
    临海市| 珲春市| 锦屏县| 上栗县| 达州市| 屏南县| 蒙山县| 赤城县| 吉林省| 义马市| 普兰店市| 绥滨县| 大石桥市| 达孜县| 拉萨市| 古交市| 山西省| 临沂市| 阳原县| 确山县| 郑州市| 壶关县| 敦化市| 杂多县| 宝兴县| 双城市| 获嘉县| 黑龙江省| 武陟县| 麻阳| 高陵县| 融水| 桐城市| 宁海县| 南京市| 芒康县| 纳雍县| 古浪县| 常熟市| 静宁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