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如不動
漢武帝奪取河西走廊后,將原住民羌族部落從祁連山北麓雪水灌溉的豐美綠洲上攆走,置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列兩關(guān)(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這一帶成為漢帝國連通西域、中亞的主動脈,同時也隔斷了匈奴與其附屬部族的聯(lián)絡(luò)。
從此,漢朝戍邊將士在這里屯田蓋房,扎根邊疆,踏踏實實地過起了小日子。羌人當(dāng)然很不爽,幾十個部落鬧著求安慰。漢宣帝派御史大夫義渠安國前往巡視,這位老兄一沖動,擅自答應(yīng)羌人回遷湟水北岸。
有了這個口頭承諾,羌族部落便一批批渡過湟水,靠近漢朝郡縣。比較強悍的一支先零人發(fā)現(xiàn)盜搶比放羊來錢更快,瞅空就越界連偷帶搶,搶完就跑。
讀著邊境上隔三岔五上報的損失清單,漢宣帝頭都大了。他讓義渠安國再去湟中,把上次的屁股擦干凈。義渠安國見自己的好心惹了大麻煩,態(tài)度來個了180度的大轉(zhuǎn)彎,借召集先零首領(lǐng)開會的名義,將其中有犯罪前科的三十多人當(dāng)場砍了腦袋,并派兵突襲羌族部落,斬首一千多人。這下捅了馬蜂窩,幾十個羌族部落抱團造反,由原來的偷雞摸狗演變成攻城略地,并將義渠安國的數(shù)千人馬打得大敗。
眼見盜竊團伙發(fā)展成武裝割據(jù)勢力,漢宣帝坐不住了。當(dāng)時漢武帝時期的一班能人猛將多已離世,最會打仗的要數(shù)后將軍趙充國。考慮到他已經(jīng)七十多歲,漢宣帝讓人去征求他的意見,趙充國一拍胸脯,表示要掛帥出征。
望著這個不服老的“老廉頗”,漢宣帝有點擔(dān)心:“您需要幾個副手?羌亂怎樣才能平息?”趙充國哈哈一笑:“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具體辦法我得到前線看看再說,羌人不過是些小蟊賊,把這事交給我辦,就算找對人了,您安心睡覺吧!”漢宣帝被他的豪情壯志逗樂了,連連點頭。
由于各部隊尚未完成集結(jié),趙充國卻老成持重,打算從金城(今蘭州)單獨率一支萬人部隊先渡過黃河,因擔(dān)心遭到對手在半道上突襲,他便讓三名校尉趁夜間“銜枚先渡”,在對岸建立灘頭陣地,天亮后大部隊才依次過河。等他率軍穿越天險四望峽口后,輕蔑地對手下將領(lǐng)說:“這幫蠻夷真不會用兵,這么險要的地勢竟然不知派兵把守,光會放羊吃肉!”
趙充國急行軍過河占據(jù)了各路險要后,卻開始慢騰騰地加固營壘,任由羌人挑戰(zhàn),不理不睬。他的如意算盤是,分化瓦解對方,重點打擊先零部落,對其他部落則以安撫為主。占據(jù)險要,控制水草牧場,讓諸羌部落無法放牧生存,活活耗死對手。這一招挺靈驗。羌人數(shù)次挑戰(zhàn)未果,牧場又眼睜睜看著不能用,吃喝都成了大問題,部落首領(lǐng)開始互相埋怨。
估算著對方餓得差不多了,趙充國讓人捎話:我軍只誅殺有罪的元兇,如果大家能幫著捕捉這些壞人,那么你們不但沒罪還有功,捉到的人畜、財物都賞給你們!這簡直是挑動群眾斗群眾,特別是在餓紅了眼的時候,效果立竿見影。計劃正在順利進行中,漢朝這邊卻出問題了。
后續(xù)部隊六萬多人集結(jié)完畢,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朝廷,要求趁天氣暖和,讓士兵帶足30日口糧,分兵從張掖、酒泉等地分進合擊,以閃電戰(zhàn)擊垮對手。漢宣帝覺得這主意不錯,發(fā)快遞到前線征求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撥拉了半天算盤,給皇帝回了封信:一匹馬負載30三十日糧食,需要米二斛四斗,麥八斛,還有衣裝、兵器,輜重太多,根本追不上敵人。如果敵人后撤誘我軍深入,再以輕騎斷我糧道就太危險了,還是我的辦法穩(wěn)妥。書信又快遞回朝廷,朝臣一致認為還是辛武賢的辦法靠譜,漢宣帝于是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并下詔書責(zé)備趙充國,令他馬上全軍出擊。
可趙充國不管,他繼續(xù)往朝廷送快遞:羌人最大的威脅是進攻敦煌、酒泉,現(xiàn)在這兩處的情況是守有余而攻不足,應(yīng)當(dāng)讓他們整飭兵馬,以逸待勞?,F(xiàn)在讓他們大老遠跑來進攻,正中敵人下懷。如果全面進攻,必然導(dǎo)致羌族各部落齊心合力,恐怕要付出幾倍力氣才行。我最擔(dān)心的就是國家耗費太大,用我的辦法先收拾先零,其他部落可不戰(zhàn)而定,這是為您省錢呢!
漢宣帝天資穎悟,腦子里迅速盤算了一串?dāng)?shù)字,掂量一番后同意了趙充國的意見。此時,羌人部落因為生計無著落,又無仗可打,開始懈怠。趙充國抓住戰(zhàn)機直撲先零大營。先零人猝不及防,扔下家當(dāng)就往湟水對岸跑,趙充國也不急于趕殺,只在后面緩緩逼迫。手下將領(lǐng)建議一鼓作氣把敵人趕到水里,趙充國慢悠悠地說:“這是窮寇,兔子急了還咬人呢,逼急了他反而會跟咱拼命,只要前面有一絲生路,他們就只顧逃命,無心戀戰(zhàn)。”
事情跟趙充國預(yù)料的一模一樣,先零人被逼入湟水中淹死數(shù)百人,投降斬首的又有數(shù)百人。人員損失雖不太大,但馬牛羊、車輛、帳篷等輜重全部丟失。漢宣帝聽聞捷報大喜,命破羌、強駑將軍率領(lǐng)的另兩路漢軍與趙充國會匯合,約定十二月合擊先零余部。但趙充國料定先零人丟了家當(dāng),肯定挨不過這個冬天,打算裁撤騎兵,只留下屯田士兵,以最小的投資換取最大的回報。
他的特快專遞還沒發(fā)出,漢宣帝的進軍令先到了,趙充國準備一如既往地駁回圣旨。面對父親一次又一次犯上的行為,趙充國兒子的心臟已經(jīng)超出負荷受不了了,請朋友去勸諫老爹,讓他別再跟皇帝對著干了??哨w充國就是不聽,于是,又一輪特快專遞在長安與西北前線之間往來穿梭。
趙充國繼續(xù)算賬:這一帶閑荒地約有兩千頃以上,可屯田長期堅守,不用后方運輸糧草;我已經(jīng)砍了六萬余株大樹,可修葺郵亭路橋;我建議讓騎兵們解散回家,只留步兵一萬兩百八十一人,屯扎要害之處,讓邊郡和附屬國湊幾千騎兵四出游弋警戒,足以耗死敵人。怕朝廷不信,趙充國補充說:這次送來的軍糧,足夠一萬人吃上一年,以后不用再送了。
漢宣帝來信:那你算算,何時能平定羌亂?閃電戰(zhàn)與持久戰(zhàn)哪個合算,快點回復(fù)!趙充國回信:帝王之兵貴謀而賤戰(zhàn),您怎么沉不住氣呢?照現(xiàn)在的形勢看,幾個月就會出結(jié)果。然后,他詳細地從形勢、物力、費用、勞逸、安危等12個方面對照了屯田與出兵的利弊。
這場爭論以漢宣帝對趙充國嘉勉獎掖告一段落。但考慮到各路漢軍已經(jīng)集結(jié)完畢,大老遠的白跑一趟實在不甘心,漢宣帝最終采取了折中方案,由破羌、強駑二將軍與趙充國的兒子三路出擊,斬殺羌人數(shù)千人后罷兵回撤,而趙充國獨自按他的計劃屯兵久持,最終又迫降五千殘敵。
風(fēng)燭殘年的趙充國給朝廷算了最后一筆賬:羌人原本五萬人軍,前后斬首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淹死、餓死五六千人,遠逃者不過四千人,現(xiàn)在是時候徹底罷兵了。
次年五月,趙充國帶著屯田的萬余漢軍“振旅而還”。也在這一年,大器晚成的趙充國走完了輝煌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