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紅
[摘 要]
作文教學是綜合性教學,只局限于習作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拓寬教學思路,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打開學生的寫作視野;引導學生多讀書,激發(fā)寫作的興趣;利用“口語交際”課,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開展有趣的課外活動,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豐富寫作素材。
[關鍵詞]
寫作視野;寫作興趣;寫作能力;寫作素材
“作文難,文難作,難作文”,這不僅是學生害怕作文的一句口頭禪,也是語文教師力圖破解的難題。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作文是一項很難的心智活動:沒什么可寫、不知該怎樣寫、如何才能寫好。因此,教師應拓寬教學思路,只局限于習作課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拓寬教學思路呢,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經(jīng)驗,談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打開寫作視野
筆者曾觀看美國某學校的作文課視頻,深受啟發(fā)。一位名叫德優(yōu)的女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道作文題:找出自己將來希望從事的職業(yè),針對未來職業(yè)寫一份報告,而且每個人都要采訪正在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人。學生們都十四歲左右,他們都遵照要求去做了,一周后都交上了滿意的答卷。這種作文注重生活材料的豐富,不要求學生當堂完成作文,而是可以去圖書館查資料或走出校門調(diào)查訪問,甚至同學間可以協(xié)作完成,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在此基礎上,學生不會胡編亂造、生搬硬套,而是會把實踐中的切身體驗和真實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這樣的作文課關注人生,關注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與社會是溝通的,與生活是融入的,追求真實和實用,能讓學生在作文中找到樂趣和表達欲望。不至于為作文而作文,為老師而作文。如題為《我的爸爸》這樣的作文,中國學生一般是課堂上完成,純粹是種任務,出現(xiàn)胡編、造假的現(xiàn)象,完成得雷同不足為奇。而美國學校則要求一周內(nèi)交稿,讓學生采訪父母,也可以向自己的爺爺奶奶等周圍的親戚了解情況。而后,在一定的醞釀期內(nèi)更深刻地了解爸爸,找到最想表達的主題。我們很有必要借鑒這種作文的真實性、實踐性和趣味性,學習他們強調(diào)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
筆者也做了一些嘗試,試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他主動想寫。要做到這一點無疑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大部分學生已被各種作業(yè)搞得疲憊不堪,很難讓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主動要寫。但是,人都是有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需要的,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完全有辦法將作文要求設計到他非寫不可的地步。例如,筆者班的一篇作文《我的夢想》,筆者提前兩周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到圖書館、書店、網(wǎng)絡查閱資料,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和同學交流。有的同學說夢想成為一名排球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有的同學夢想成為一位農(nóng)業(yè)科學家,種的土豆比西瓜還要大;有的同學夢想成為藥物學家,發(fā)明一種萬能藥品,能讓所有患者痊愈……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夢想的快樂,輕松地引導他們在作文里一吐為快。我手寫我心,結(jié)果文章鮮活而生動。
二、引導學生多讀書,培養(yǎng)寫作興趣
古有孔子的“韋編三絕”,有孺皆知的“讀書破萬卷,下筆有神”。而今,呂叔湘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說是課外看書?!笨梢?,多讀書能提高語文能力是古往今來專家學者的共識?!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p>
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過程,是作文的基礎。因此,必須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首先要把課本閱讀好,理解透徹?,F(xiàn)行的各種版本的教材上,所選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實際上都是很好的范文,是學生獲取寫作知識,借鑒寫作方法的范例。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同時,學習作者怎樣選材、怎樣開頭、怎樣結(jié)尾、怎樣過渡照應的方法,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獲取多方面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翠鳥》一課時,教學翠鳥外形的段落后,馬上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按照文章的描寫步驟,從幾方面描寫翠鳥的顏色,體會比喻句的用法,也來描述一種自己熟悉的鳥或其他動物,效果很好。學生通過讀書,汲取其中豐富的寫作營養(yǎng),掌握了一些寫作方法,就會覺得寫作并不是什么難事,就會對寫作逐漸產(chǎn)生興趣。
三、上好“口語交際”課,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筆者經(jīng)常告訴學生,不要把作文看得太神秘、太難,作文只不過就是“我寫我心,我敘我事,我說我話,我抒我情”,漸漸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懼怕感。因此,只要做到在寫作文前認真想好寫什么、為什么要寫、怎么寫,然后自我表述通順,最后把怎么說的就怎么寫下來,這便是作文。筆者常常抓好語文課本中的“口語交際”,有時還自己隨機設計一些題目,如介紹學校,介紹一種熟悉的小動物,講故事,說笑話,說說讀后感(觀后感),說見聞,演課本劇,學當主持人、小導游,小小討論,小小建議等等。又如口語交際話題“我喜愛的神話、傳說故事”,引導學生在自己讀過或?qū)W過的神話、傳說故事中選擇一個,想一想喜歡這個故事的理由。引導學生說的故事可以是課外閱讀的,也可以是課內(nèi)閱讀的,這樣,使學生都有可講的內(nèi)容。學生說完演完后,就動手寫下來,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四、開展活動,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現(xiàn)行教材中每組課文均配有語文實踐內(nèi)容。在教學中,筆者不但認真地上好語文實踐課,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手抄報展評、故事演講會、主題中隊會;除了這些活動,筆者還帶學生到部隊參觀軍營,觀看操練;到農(nóng)貿(mào)市場參觀,了解現(xiàn)實生活;祭掃烈士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此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走進社會大課堂,把學校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真切領悟到學以致用,體現(xiàn)了《課標》所倡導的“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手、樂于表達”。
另外,筆者還針對某些習作內(nèi)容,專門設計活動內(nèi)容。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活動》為題目的作文之前,首先有目的組織學生參加有趣的活動,如跳繩、踢毽、打乒乓球、拔河、跑步、賽陀螺、老鷹捉小雞等活動。玩時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者,留心觀察其中的喜怒哀樂,不管是自己參與的,還是沒參與的都可以作為寫作的良好素材。如幾個同學玩賽陀螺之后,其中一個同學寫到:“賽陀螺真有趣。中午,完成了作業(yè)后,我們幾個小伙伴拿出自己的陀螺比賽起來,誰的陀螺轉(zhuǎn)的時間長誰就贏。我們同時轉(zhuǎn)動陀螺,我的心隨著心愛的陀螺的轉(zhuǎn)動‘咚咚直跳,害怕它早‘死了。眼看我的陀螺要‘死了,我在心頭不住地給它打氣、加油,讓它再堅持一會兒,但后來還是輸了,我的心思白費了。再賽的時候,我認真總結(jié)了失敗的原因,最終我取得了勝利??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多動腦,才會成功。”這樣,學生把活動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都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作文。由此可見,開展活動,就會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拓寬教學思路,走出課堂的局限,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為學生開啟一扇習作之窗。
[參 考 文 獻]
[1]董艷芝.關于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3).
[2]葛洪濤.淺析新課改下小學作文有效教學[J].才智,2013(22).
[3]馮彥.如何調(diào)動學生寫作積極性[J].考試周刊,2014(3).
(責任編輯:劉北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