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永紅
摘 要: 主動性學習就是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責任。身體性參與就是要學生親自經歷、探究,真正投入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學習提供直觀形象的視頻,引領學生突破學習難點,品嘗成功的喜悅。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學習任務做的相補性學習。
關鍵詞: 興趣 探究 合作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以改變教學行為為前提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
一、倡導主動性學習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表現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拔乙獙W”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巧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梢栽谑谡n前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讓學生主動質疑。學生帶著疑惑進入課堂,在課堂上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投入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訉W習。如教學《可能性》時,提前布置具有輔助性教學效果的游戲活動,要求學生用彈力球實驗(每次只摸一個球)。第二天上課時,根據學生實驗結果依次板書。
觀察實驗結果,尤其是摸到紅球0次、黃球3次、籃球12次這個實驗結果。學生繼續(xù)學習欲望特別濃厚,自發(fā)組成兩三人的學習小組,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結果,有的球居然一次都沒摸到。在激烈的討論中最終得出結論:因為實驗結果不確定,會出現任何可能性。這時告訴學生:“實驗的過程就是一種數學現象,叫不確定性事件,它的結果會出現各種可能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的內容《可能性》?!边@時我又拿出一個盒子,告訴學生盒子里15個彈力球都是紅色的,誰想做這個實驗?幾個學生跑上講臺摸球,還有的學生喊了起來,不用摸肯定是紅色的彈力球,有的學生甚至喊出不可能是綠色彈力球、黃色彈力球等。學生自覺擔負起學習任務,學習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這樣比較抽象的“可能性”數學問題就在學生強烈學習欲望中迎刃而解。由于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有趣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學習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二、使學習活動成為一種體驗性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探究”、強調“經歷”。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嘴巴說,用手操作。即親自經歷、探究,用自己的心靈親自感悟。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把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學資源,真正投入學習活動。如“循環(huán)小數的認識”教學,由于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中我把學生作為教學出發(fā)點,引導學生用豎式計算400÷75,說出觀察后的發(fā)現,引導學生思考:余數怎么總是25?商的小數部分怎樣?學生通過探索,很自然地發(fā)現小數中的循環(huán)現象,進而認識循環(huán)小數。又以此為出發(fā)點,順勢研討:怎樣判斷循環(huán)小數?為什么要加省略號?學生通過不斷地探究,獲得了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了主動建構過程,得到了正確結論,認識不斷深化。又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由于學生初步接觸分數,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動手折長方形紙。通過討論歸納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折成相等的份數,一種是隨意折成大小不等的份數。當我指出折成相等的份數(也就是把長方形平均分成若干份)這種折法里存在一個特別重要的數學知識時,把長方形紙折成任意大小份數的學生爭先恐后地重新折疊長方形紙。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對分數中分母是平均分的份數,分子是取得份數的理解特別到位。有了來自參與,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數學知識。同時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深切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而獲得愉悅的數學體驗。
三、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及教與學的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利用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不僅給學生帶來數學空間,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享受樂趣的同時,引領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思考問題,找到答案,品嘗成功的喜悅。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教學實質,不要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熱鬧”的情境上。有的教學內容,學生已經完全掌握,沒有必要再用課件展示一遍,而有的教學內容卻需要用課件“重演”。這就要求教師很好地把握教材,根據課堂實際尊重學生的狀況。如教學《圓的認識》時,通過課件展示大自然中有關圓的畫面:耀眼的土星光環(huán)、明媚的朝陽、太極圖、十五的月亮、向日葵、投石至水中產生的水波等。使學生體驗到圓與生活的聯系,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并從數學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圓的半徑、直徑的認識時,通過課件反復半徑、直徑重合的過程,這一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思維從抽象到具體,清晰地理解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兩倍。這樣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輕而易舉地得出問題的結論,從而較好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發(fā)揮團隊精神,進行合作學習
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智慧,也就是說人都具有某方面智慧。但由于每個人受生理、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再加上人的個性差異,以及家庭文化、社會環(huán)境、生活經歷、個人素質的不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動機、需要、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有不同點。因而在遇到某個問題時就會各抒己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主動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得到同伴的幫助。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主動性,而且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各個層次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改變合作學習就是幾人一組在一起交流的誤區(qū)。要使合作學習最優(yōu)化,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就一定要使學生明確“合作些什么”、“怎樣進行合作、“我在合作時做些什么”及時間限制、匯報要求等。因此,在組建合作小組時,要把不同程度的學生合理搭配。組內安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分工明確。如教學《圓周長的計算》時,先將全班學生按座位次序分成八組,每組指定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再由各組組長分工。在小組長安排下,有的學生負責測量圓的周長,有的學生測量圓的直徑,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有的利用計算器求出周長與直徑的比。這樣小組里的成員有各自的任務,又有共同目標。他們在合作學習中互相激勵、互相促進。不僅體現小組合作的學習價值,更為學生間學習與研討搭建廣闊舞臺。
總之,在新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要以新的學習方式,保證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和諧。學習方式的轉變牽引出學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張揚和提升。學生不僅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有責任的人。
參考文獻:
[1]寧夏教育.
[2]小學數學教師.
[3]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