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卓宏 朱麗莎
新聞事件:最近,上海有位初三學生的媽媽花了近2萬元為孩子報了一套情商課補習班,引來社會一片嘩然。報名的緣起是父母發(fā)現孩子人際交往有障礙,希望通過“后天培養(yǎng)”提高孩子情商。大家常常掛嘴邊的情商到底是什么?真的能“惡補”嗎?
心理解讀:情商(又稱為EQ),全稱為情緒智力商數,是知覺和表達情緒、情緒促進思維、理解和分析情緒,以及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緒的一項綜合能力。這四級能力在人的發(fā)展與成熟的過程中,有先后次序。
高水平的情緒智力確實能促進人的發(fā)展。人格和社會心理相關研究表明,情緒智力可以有效預測一個人的親社會傾向、做事效率;情緒智力與積極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呈現正相關關系;組織企業(yè)方向的相關研究表明,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內部工作滿意度都有顯著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對大量情商測量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情緒智力得分高的人身上有一些共性:自信、富有同理心、自我覺察能力強、情緒調節(jié)和控制能力好、抗壓能力強、意志力堅定、人際關系良好以及幸福感高。
一個人情商高不高,受諸多因素影響。首先是生理因素,腦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成熟是情緒智力的生物基礎。對兒童情緒智力的研究表明,隨著大腦的不斷發(fā)展,兒童逐漸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其次是人格因素,主要體現在氣質類型上,不同人有不同的情緒感受能力和反應強度,這都會導致感知體驗情緒能力、表達情緒能力以及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方面都有差異。再次是環(huán)境因素,主要撫養(yǎng)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依戀關系的建立、教養(yǎng)方式以及互動方式都會影響情緒智力的發(fā)展。最后是認知因素,感知覺的成熟、言語的發(fā)展、自我意識的出現,即心理越來越成熟后,人的共情能力提升,對情商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
可見,情商高低并非完全由先天因素決定,故后天的培養(yǎng)、訓練確實能讓情緒智力得到提高。然而,情商的提高難以速成,這是因為情緒智力并非認知能力,不是通過灌輸“知識”就能提高,情緒智力中關鍵的因素,如自我覺察、意志力、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都需要依靠長期的訓練和體驗式練習才能發(fā)生改變。
情緒智力和智力一樣,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但是,孩子情緒智力的提升和學科補習不一樣,“惡補”絕非提升情緒智力的良方,更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特別是示范榜樣作用更為重要。當然,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參加一些培訓班也有幫助,只是不能把孩子的情商提高完全托付給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