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峰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江西南昌 330099)
唐代“詠茶”的文學內容及風格研究
吳健峰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江西南昌 330099)
唐代作為我國古典詩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隨著唐代茶文化的快速發(fā)展,為當時的文化發(fā)展增加了深厚的底蘊,從而使得茶事活動被逐漸的藝術化。本文通過對唐代“詠茶”的文學內容與風格進行介紹,來加深人們對我國茶文化的了解。
唐代“詠茶”;文學內容;風格
唐代既對我國的茶文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又為茶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茶文化在唐代的盛行,與唐代的經濟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對唐代“詠茶”文學的內容與風格的研究,來進一步了解我國唐代的茶文化。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唐代“詠茶”的文學內容及風格,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唐代“詠茶”文學的形成主要是由唐代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情況、文學藝術的壯麗有緊密的關系。長達三百多年的唐朝,無論是物質還是文明的發(fā)展都對我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同時,唐代也是我國繼漢代之后,促進我國文學高度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1.1 唐代封建經濟的高度發(fā)展
唐代封建經濟的高度發(fā)展,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唐代的手工業(yè)與商業(yè)的發(fā)展,二是唐代有著非常開明的政策,從而為唐代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除此之外,在唐代從唐太宗開始就采用了科舉制,通過吸引大量的人才,而促進了當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由此可見,唐代封建經濟高度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
1.2 唐代文學藝術的快速進步
唐代文學的形成既是建立在了當時經濟的發(fā)展基礎之上,又與當時其它的文學藝術相聯系。特別是唐代文學對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進行了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及開明的政策吸納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從而促進了唐代琴、棋、書、畫等眾多方面文學藝術的全面發(fā)展,當然,其中唐代“詠茶”的文學為當時多種藝術全面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1 初盛唐時期
據《膳夫經手錄》中相關記錄,從唐代初期開始,飲茶文化便開始了傳播,只是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人們對飲茶的認識還不是很全面。隨著唐代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外文化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飲茶之風便開始慢慢蔓延,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漸漸的在民間流傳開來。至到后來的建中元年,詩人對茶文化進行了大力的推廣,從而進一步的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
2.2 中晚唐時期
在中晚唐時期,茶文化就已經到了蓬勃發(fā)展的階段,當然在這其中,僧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據《南部新書》中的相關內容記載,在中晚唐時期,飲茶文化,已然成為了文人雅士進行吟詩作對、走親訪友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發(fā)展,由此看來,唐代的茶文化步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除了在達官貴人中之外,在社會底層中也漸漸的開始形成。
3.1 唐代“詠茶”文學的內容
3.1.1 詠名茶
詠名茶即是詩人以一些特定的茶種為對象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古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一些詠名茶的內容成為了我國對唐代名茶詩研究的重要資料。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詠名茶是這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由李白創(chuàng)作,這首詠名茶詩中詳細的介紹了仙人掌茶的生產歷史以及制茶的技術,最初創(chuàng)始于唐代玉泉寺,至今有著12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除此之外,還有《春盡日》用來描繪昌明茶,鄭谷的《峽中嘗茶》描繪了小江園茶等等。
3.1.2 詠采制茶
詠采制茶詩主要是對采茶與制茶的一種描寫的詩歌,例如在采茶詩中主要是對采茶的時間、天氣以及一些禁忌進行了描述,而制茶詩則主要是對制茶的過程進行描繪,同時也為我們后期對茶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詳細的資料。例如在皎然筆下的《顧渚行寄裴方舟》采茶詩,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被稱之為經典之詩,在詩中形象地對采茶的時機與茶葉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以及制茶的目的等。又如《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茶嶺》一詩中,在詩中通過具體的語言描繪出了在采摘茶葉時要挑選細膩的初生茶芽。再如有關制茶的古體詩,以陸龜蒙的《茶焙》與皮日休的《茶焙》,兩人同題寫茶詩,不同的內容體現出茶農們采摘茶葉的樂趣,并從側面反映出了唐代人們當時的生活面貌。
3.1.3 詠貢茶
詠貢茶最初記載是在唐高祖的武德三年,并在中唐時代形成了完善的雙軌制的貢茶制度,并建立起貢茶院,即今天的制茶廠,由此可見,在唐代貢茶制度已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代茶業(yè)的經濟發(fā)展,同時也顯示出了唐代茶風的興盛。在貢茶詩中比較出名的要數袁高的《茶山詩》,詩中通過40句的內容,對顧渚山茶農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于貢茶之苦表示非常的同情,并指出了貢茶之弊端,借詩來抒悲憤之情。
3.1.4 詠煎飲茶
煎茶如同一門藝術,為唐代的人帶來了非同一般的享受,在唐代中期,這種煎茶法達到了非常鼎盛的狀態(tài),因而會有很多的詩人,在詠茶詩中融入對煎茶的相關內容,以此來抒發(fā)品茶的心得。例如溫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中,詳細的描繪了西陵道士煎茶與飲茶的情景。除此之外上,還有李德裕的《憶茗芽》、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等。
3.1.5 詠茶具
煎茶、飲茶當然離不開茶具,因此,茶具也是唐代詩人作詩的一個重要題材。例如陸羽筆下的《茶經四之器》的詠茶具詩,在詩中詳細的對唐代茶具進行了描繪與分類,當然,皮日休的《茶甌》、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在詩中都有對茶具進行了不同情況的描述。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之外,唐代“詠茶”文學的內容中還包括有詠茶園、詠水、詠茶會等,而在詠茶會詩中又包括了文人茶會類茶詩、宮廷茶會類茶詩、寺院茶會類茶詩等,種類非常之多,其主要原因是隨著唐代飲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舉辦茶會便會常有,與此同時,也便會形成不同題材、類型的唐代茶詩。
3.2 唐代“詠茶”文學的風格特色
3.2.1 不拘一格的詩體形式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唐代古詩中,有600多首的古詩會涉及到茶事,這些古詩不僅表現的形式有許多種,而且呈現出不拘一格的特點。唐代“詠茶”涉及到的詩歌種類大致包括有古詩、律詩、絕句、寶塔詩等,這些詩歌的形式都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唐代“詠茶”的文學中以古詩的形式比較多,其中包括有五言或者七言的古詩、樂府歌辭等,例如在李白的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中,對“仙人掌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這首七言古詩,以一種夸張的手法對連飲七碗茶的感覺進行了描繪,同時也表達出了好友贈送茶的愉悅之情,因而有了后來的“七碗茶詩”之稱,而且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藝術、豐富的內容被我們后人所廣泛地借鑒使用。常見的律詩分為了五言與七言律詩和排律,在唐代“詠茶”文學中這幾種形式都比較的常見,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五言律詩,李德裕的《憶茗芽》描繪了詩人在飲茶時的閑適形象,有著唐代“詠茶”詩之經典美稱的《謝李六郎中寄蜀新茶》,是出自白居易之筆,形象地表達出了作者對李六郎中贈茶的謝意。在唐代“詠茶”的絕句中也同樣有相似的內容,如成彥雄的《煎茶》,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煮茶的情境,除此之外,還有比較經典的寶塔詩,展現出了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一首寶塔詩,可以把古詩的形與神結合在一起。例如無稹的《一至七字詩·茶》便是寶塔詩的經典之作,古詩中既有對茶品質與功效的介紹,又描繪了煮茶、飲茶的過程,并在最后道出了茶道的最高境界。
3.2.2 直敘曉暢的詩歌語言
唐代“詠茶”的文學內容的題材非常之多樣,但主要是以飲茶的生活、心得為描繪對象,之所以選擇古體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形式的自由,在鋪陳說事以及布局方面非常的方便,而且古詩體有著非常嚴謹的結構,因而層次表現的非常分明,有利于創(chuàng)作者對內容的表達,讓古體詩表現的更直敘曉暢,淺顯易懂。例如在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這首古體詩中,先是對山僧采摘自種之茶進行了描繪,然后又描述了為來客親自煎茶的情況,以及品茶之后的感受等,這首詩的結構整體非常的嚴謹,而且層次清晰而分明,在鋪陳直敘的過程中又帶有散文命意的曲折之美。
3.2.3 清幽閑適的詩歌意境
縱觀唐代“詠茶”的詩歌,很多的詩人在進行茶詩的創(chuàng)作中,往往會采用琴聲、垂釣、鶴跡等極具典型意義的事物,與茶品德幽野相聯系,從而有效地增添了茶境的悠遠深邃,讓讀者能夠聯想到閑適、清幽的飲茶意境,使得詩歌具有藝術魅力。例如杜甫筆下的《重過何氏五首》,在古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閑適、清雅的飲茶、垂釣的景象。伴著西下的夕陽,鳥兒在輕唱,飲茶者在春風輕拂中靜靜的坐在梧桐樹下題詩垂釣,給人以清幽閑適的境界。
唐代作為我國文學、音樂、繪畫等眾多領域蓬勃發(fā)展的關鍵時代,本文通過對唐代“詠茶”文學內容與風格的研究,在唐代飲茶之風如此盛行,除了受到當時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影響之外,與文化藝術的包容創(chuàng)新也是不可分割的,同時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
[1]張爽.唐代盧仝茶詩對宋代詩人的影響[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4):59-66.
[2]陳子藝.唐代詠茶詩演變軌跡探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 32-36.
[3]周圣弘,黃燦.唐宋茶賦研究[J].農業(yè)考古,2015(5):37-45.
[4]沈文凡,潘玉環(huán).唐代茶詩體式述略[J].文藝評論,2014(4):4-9.
[5]王樂慶.試析我國唐代中期茶詩的凸現和興起[J].農業(yè)考古,2013 (5):174-178.
[6]余悅,董文鑫.試論唐詩對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yè)考古,2010(5):140-152.
[7]余悅,陳玲玲.唐宋茶詩哲理追求綜論[J].農業(yè)考古,2010(5):153-170.
吳健峰(1979-),男,江蘇丹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