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青,張鐵石,樊建英,封志明,李東玉,相叢超
(石家莊市農(nóng)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
《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了馬鈴薯機械化栽培的產(chǎn)地環(huán)境、生產(chǎn)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機械收獲等技術要求,適用于河北省二季作馬鈴薯機械化栽培。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農(nóng)藥合理使用準則[1]
GB 18133 馬鈴薯脫毒種薯[2]
GB/T 18407.1 農(nóng)產(chǎn)品安全質(zhì)量 無公害蔬菜產(chǎn)地環(huán)境要求[3]
GB/25417—2010 馬鈴薯種植機 技術條件[4]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5]
NY/T 2464—2013 馬鈴薯收獲機 作業(yè)質(zhì)量[6]
NY/2706—2015 馬鈴薯打秧機質(zhì)量評價技術規(guī)范[7]
DB 13/1607—2012 馬鈴薯膜下滴灌栽培技術規(guī)程[8]
DB 13/T2357—2016 二季作區(qū)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guī)程[9]
產(chǎn)地環(huán)境應符合GB/T 18407.1[3]要求。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輕質(zhì)偏酸性土壤開展生產(chǎn),忌與茄科作物重茬。
肥料使用應遵循NY/T 496[5]。深耕土壤35~40 cm,耕翻時施優(yōu)質(zhì)腐熟有機肥45 000~75 000 kg/hm2并拌入3%辛硫磷45~60 kg/hm2。深耕后用旋耕機整地,達到地平土碎。
種薯質(zhì)量應符合GB 18133[2]中二級以上要求。選用結薯集中、抗病、優(yōu)質(zhì)、豐產(chǎn)的脫毒早熟(生育期<70 d)馬鈴薯品種,如石薯1號[10]、費烏瑞它[11]和中薯3號[12]等。
4.3.1 催芽 催芽宜在有散射光的室內(nèi)或塑料棚內(nèi)進行,催芽溫度15~20℃為宜,薯塊堆積厚度≤15 cm。芽長0.2 cm時揀出,單層擺放見光煉芽7 d左右,然后將帶芽薯塊裝入竹筐或紙箱進行搬運。
4.3.2 切塊 切塊方法按照DB 13/T 2357—2016[9]進行。25 g左右的種薯整薯播種;50 g左右的種薯自頂部縱切為二;100 g以上的種薯,應自基部順螺旋狀芽眼向頂部切塊,到頂部時縱切,芽塊要切成立體三角形或四方形,不能切成長條形或薄片形。切塊過程中隨時淘汰帶病種薯。播種前12~24 h切塊,切塊前將切刀浸入3%的高錳酸鉀溶液或75%的酒精中進行消毒。切薯時,先切掉臍部,然后切成25~30 g的薯塊,每塊留1~2個健康芽眼,將芽眼留于切塊中間;多用頂芽和側芽,如使用尾芽可將其單切單種。切塊時如切到病爛薯時,切刀同樣浸入3%的高錳酸鉀溶液或75%的酒精中進行消毒。
4.3.3 拌種方法 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農(nóng)用鏈霉素14g和滑石粉2.5 kg攪拌均勻后,拌薯塊150 kg。
一般在土壤10 cm處的地溫穩(wěn)定通過7℃時播種馬鈴薯。石家莊地區(qū)的馬鈴薯播種時間為2月25日~3月15日。
使用的馬鈴薯播種機符合GB/T 25417—2010[4]。開溝、施肥、撒殺蟲劑、播種、覆土、覆膜以及鋪設滴灌帶一次性完成;調(diào)整馬鈴薯播種機大行距90 cm,小行距30 cm,株距30~33 cm;施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1 125 kg/hm2和硫酸鉀375 kg/hm2;地膜寬1.1 m,覆膜后起壟,壟寬70 cm;沙壤土播種深度為12~15 cm,粘土播種深度為10 cm;密度60 000~67 500 株/hm2。
播后要防止大風揭膜。播種后25 d或出苗前5 d,用培土機在地膜上培土2~3 cm。不需破膜放苗。
足墑播種;齊苗后澆第1次水;現(xiàn)蕾期結合追肥培土澆第2次水;進入盛花期澆第3次水。澆水方法符合DB 13/T 2357—2016[9]要求。
齊苗后澆第1次水時追施尿素150 kg/hm2;現(xiàn)蕾期追施硝酸鉀225 kg/hm2;開花盛期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如果采用滴灌種植,追肥符合DB 13/T 1607—2012[8]要求。
主要針對早疫病、晚疫病和黑脛病進行防治。5月中旬白天氣溫高于24℃時,噴施80%代森錳鋅800倍液,預防早疫病的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噴施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劑1 500倍液,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4月底5月初陰雨多霧時,噴施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預防晚疫病的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噴施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8.75%氟·霜霉威鹽酸鹽600倍液,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用2%春雷霉素600倍液或80%乙蒜素800~1 000倍液等噴撒全田,防治黑脛病。防治方法符合DB 13/T 2357—2016[9]要求。
選用10%吡蟲啉類可濕性粉劑、2.5%溴氰菊酯等等防治蚜蟲;播種時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48 kg/hm2,或初齊苗后結合第1次澆水于傍晚順水用40%的辛硫磷乳油15 000 mL/hm2灌殺,有效防治地老虎、蠐螬和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收獲前5 d,用馬鈴薯打秧機進行打秧。如果田間使用滴灌管,應在打秧前拆除。打秧機械符合NY/T 2706—2015[7]要求。
選擇晴天進行收獲,收獲機符合NY/T 2464—2013[6]要求。盡量減少薯塊破損,保證薯塊表皮干燥。收獲后及時分選、包裝、銷售,不能及時銷售的薯塊放置在避光透氣的處所貯藏。
[1]GB 8321,農(nóng)藥合理使用準則[S].
[2]GB 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S].
[3]GB/T 18407.1,農(nóng)產(chǎn)品安全質(zhì)量 無公害蔬菜產(chǎn)地環(huán)境要求 [S].
[4]GB/T 25417—2010,馬鈴薯種植機 技術條件[S].
[5]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S].
[6]NY/T 2464—2013,馬鈴薯收獲機作業(yè)質(zhì)量[S].
[7]NY/2706—2015,馬鈴薯打秧機質(zhì)量評價技術規(guī)范[S].
[8]DB 13/1607—2012,馬鈴薯膜下滴灌栽培技術規(guī)程[S].
[9]DB 13/T 2357—2016,二季作區(qū)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規(guī)程[S].
[10]張淑青,樊建英,李東玉,封志明,張鐵石.“石薯1號”特征特性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J].蔬菜,2016,(12):77-79.
[11]洪志國.馬鈴薯新品種費烏瑞它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J].種子世界,2015,(7):49.
[12]楊宏福,金黎平,連 勇,吳紹巖,屈冬玉,程天慶.早熟馬鈴薯新品種中薯3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199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