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陵邑是西漢早中期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陵到杜陵七座帝陵均設置有陵邑,加之萬年邑、南陵邑、云陵邑、奉明邑和半途而廢的昌陵邑,西漢陵邑總數(shù)達12座。關于西漢陵邑的功能,學術界雖多有討論,但或將陵邑與陵園的功能混淆,或將部分功能有所夸大,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本文試對西漢陵邑的功能與變化作以討論,以期使這一問題明晰。
西漢時期除按照皇帝、皇后規(guī)格修建的陵墓營建時間較短外,帝陵從皇帝即位不久就開始營建,直到皇帝、皇后駕崩入葬后方才結束,營建時間與皇帝執(zhí)政時間接近或更長,短則數(shù)年,長則數(shù)十年,茂陵營建時間更是長達53年。在設置陵邑諸陵中,陵邑始建時間一般早于陵園,或二者同時,晚于陵園的只有萬年陵、昌陵[1]。
對于講求務實的漢代社會來講,建陵之初就設置陵邑,不可能是用來侍奉陵園。西漢皇帝多在幼年、青年時期即位,少數(shù)為中年,帝陵營建時皇帝處于人生的成長期或青壯年階段,距離入葬時間遠不可測。此時的帝陵既無侍奉對象,也無必要,而帝陵營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陵邑的設置可以為其提供重要保障。
西漢帝陵由于營建時間長,對于工期無緊迫要求,民力征發(fā)也不像秦始皇帝陵修建時動輒達數(shù)十萬人。文帝駕崩后,“郎中令張武為復土將軍,發(fā)近縣卒萬六千人,發(fā)內史卒萬五千人,臧郭穿復土屬將軍武……乙巳,葬霸陵?!贝髥手畷r,征發(fā)卒的數(shù)量只有31000人,可見平時征發(fā)的規(guī)模不十分龐大?!罢训奂次唬纷疸^弋婕妤為皇太后,發(fā)卒二萬人起云陵,邑三千戶”;營建平陵時,“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致方上”;成帝建昌陵時,“作者數(shù)萬人”;哀帝母親丁氏崩,“遂葬定陶。發(fā)陳留、濟陰近郡國五萬人穿復土?!盵2]帝陵營建用工規(guī)模大時為二萬至三萬人,多至五萬或“數(shù)萬”,只有工程緊急時才會征發(fā)“近縣”、“近郡國”的卒和民力,平時用工多為刑徒和陵邑平民,人數(shù)應低于這些數(shù)字,屬于正常的勞役征發(fā),因而史書中沒有記載。
云陵邑初建時“邑三千戶”,每戶按三至四口人計算,人口約一萬人;昌陵邑初建時“徙郡國吏民五千余戶以奉陵邑”,人口約二萬人。這兩座陵邑,前者規(guī)模小,后者為元帝廢除陵邑制度后所建,并且半途而廢,因此都不能和帝陵陵邑的人口規(guī)模相比較?!稘h書·地理志》載:“長陵,高帝置。戶五萬五十七,口十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茂陵,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3]這是西漢末年元始二年的戶籍數(shù)字,由此推測帝陵各陵邑始建時的人口對于滿足帝陵營建所需人力是不成問題的。
秦漢時期成年男子每年要向國家服徭役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地點一般多在本郡縣,主要從事各種雜役、工程建設、運輸及官營手工業(yè)勞作等[4]。在安土重遷的秦漢社會,為了鼓勵移民,政府會采取各項鼓勵措施,包括“贖罪、拜爵、除復徭役、供給衣食,甚至代辦婚配……供田、宅,為置巫醫(yī)等”[5]。陵邑移民有時也會享受到賜錢、田、牛酒等待遇,如景帝“前元五年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武帝建元三年“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成帝鴻嘉元年“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豐戲鄉(xiāng)為昌陵縣,奉初陵,賜百戶牛酒”[6]。但他們享受不到“除復徭役”的優(yōu)待,意味著必須向國家服徭役,設置陵邑的目的正是為了“奉初陵”。使用陵邑民力修建帝陵,免除了服役過程中的長途跋涉,縮短了服役時間,同時解決了食宿問題,減輕了運輸負擔,因而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消除了不安定因素。
秦漢時期百姓除了向國家服徭役外,還要承擔各種賦稅,種類有口賦、戶賦、獻費、田稅、芻藁等[7]??たh制下的地方賦稅收入逐級上交,最終歸大司農(nóng)與少府掌管。陵邑雖是地方行政區(qū)域與組織,西漢早中期卻不歸郡管轄,由九卿之一的太常直接管理,陵邑的賦稅收入自然由太常掌管。景帝后元二年“十月,租長陵田”。昭帝元鳳二年,詔令“三輔、太??さ靡允逅诋斮x”;六年,詔曰:“夫谷賤傷農(nóng),今三輔、太常谷減賤,其令以叔粟當今年賦”[8]。這些均是陵邑居民向國家繳納賦稅的直接證據(jù)。陵邑人口數(shù)量眾多,每年要向國家繳納大量的糧食與錢財,這些賦稅在帝陵營建階段為解決工程管理人員、工匠、刑徒的生活所需無疑可以發(fā)揮巨大作用。
另外,帝陵雖然位于都城附近,二者距離近者長陵、安陵均為三十五里,遠者霸陵、茂陵達七十里、八十里[9],若管理工程的官吏來回奔波,不但使他們整天疲于奔命,也會影響工程進度。陵邑位于陵園附近,長陵邑、安陵邑和陵園相連,陽陵邑、杜陵邑距離陵園不超過3公里,霸陵邑雖然距離陵園較遠,但也比都城近了許多。因此,陵邑非常適合作為他們生活、休息的場所,這樣可以為營建工程節(jié)約許多時間。
陵邑在帝陵營建階段發(fā)揮著重要的保障功能,這也是帝陵營建時早早設置陵邑的原因所在。但是陵邑并非能夠滿足帝陵營建的全部需要,帝陵營建是西漢時期的國家工程,所需技術、人力、物資除了依賴陵邑外,還需要“近縣”、“近郡國”的幫助,中央各機構也會參與其中,乃至全國的支持。如上文“郎中令、近縣卒、內史卒”參與了霸陵的復土工程;“大司農(nóng)”參與了平陵營建工程;營建平陵時“大司農(nóng)取民牛車三萬兩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致方上”;“會昭帝崩,而新豐杜建為京兆掾,護作平陵方上”;宣帝“(本始)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等[10]。
皇帝、皇后埋葬之后,帝、后陵大規(guī)模的營建活動便基本結束,陵邑的功能隨之由保障營建轉變?yōu)槭谭盍陥@。
漢初,帝陵不設陵廟,設施不夠完善,陵園與陵邑分工不明確,陵邑承擔了部分祭祀、陪陵的職能。長陵、安陵陵園面積較小,無陵廟,僅有寢殿、便殿之類的禮制性設施,依靠其中官吏難以滿足陵園管理的需要,陵邑緊靠陵園,無疑會發(fā)揮重要作用。呂后時,“秩長陵令二千石”,一方面是為了提高長陵邑的地位,同時也是對陵邑管理者的肯定與嘉獎。安陵“徙關東倡優(yōu)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善為啁戲,故俗稱女啁陵也?!盵11]這些倡優(yōu)樂人正是為了滿足惠帝生前喜好而移民安陵邑的,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侍奉陵園。
霸陵之后,隨著陵園設施不斷完善,陵園與陵邑的分工逐漸明確,陵園主要承擔著侍奉帝陵的功能,陵邑主要為陵園提供物資和后勤供給?!傲暌匾驁@陵而設,因陵園而存在,但它們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卻有著密切的相輔關系”[12]。此時陵園中的禮制性建筑除寢殿、便殿外,還有陵廟,“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游衣冠?!盵13]陵園與陵邑同屬太常管轄,“奉?!暗壑辛旮?。屬官有太樂……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14]。陵園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與陵邑無隸屬關系,他們的職責就是侍奉和管理陵園,陵邑自然不用承擔這些功能了。另外,陵園中管理、工作人員數(shù)量很多,完全能夠勝任侍奉陵園的工作?!笆亓?、溉樹、掃除凡五千人,陵令、食官令各一人,寢、廟令(各)一人,園(令)一人,門吏三十(二)人,候四人?!盵15]這里雖將陵邑的陵令與陵園官吏混在了一起,但主要是陵園官吏及人數(shù),他們的工作就是管理陵園、祭祀與守陵、溉樹、掃除等。
西漢晚期還出現(xiàn)宮女奉陵的現(xiàn)象,這些宮女生活在陵園中,由陵園官吏予以管理,與陵邑也無隸屬關系。西漢早中期的皇帝比較開明,死后后宮無子女者可以出宮回家,并無奉陵現(xiàn)象。后宮無子女者歸家一度成為制度,平帝駕崩后,“其出媵妾,皆歸家得嫁,如孝文時故事”。但在皇帝死后到歸家之前的這段時間,有些宮女要在陵園侍奉先帝,元帝時“出杜陵諸未嘗御者歸家”,就說明她們是生活在杜陵陵園中的。有些甚至死葬在陵園中,孝成班婕妤“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16]。
除奉陵宮女外,陵園中大量的工作人員很少有人生活在陵園中。從西漢帝陵田野考古成果來看,園寺吏舍往往分布在陵園的邊角地帶,建筑規(guī)模小,用于日常辦公、臨時休息尚可,難以滿足生活居住。另外,茂陵的陵園設施白鶴館尚且遭到時人非議,認為“園中五里馳逐走馬之館,不當在山陵昭穆之地”,更何況陵園管理、工作人員生活在陵園中呢?由此推測,他們一般會生活在陵邑及周圍的鄉(xiāng)里中,陵邑是他們的生活基地。陵邑應該還承擔著奉陵宮女的生活所需,目前尚缺乏這方面的材料和證據(jù)。
當陵園設施進行大規(guī)模的增建、修繕時,陵邑也會安排人力進行支持?;莸蹠r,曾在長陵修建高祖廟。西漢陵園設施發(fā)生火災的記載屢屢見于文獻,如武帝建元六年“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元鼎三年“正月戊子,陽陵園火”;“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園白鶴館災”;永光四年“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等[17]。這些受損的設施災后一般都會及時得到重建,有些還會擴大規(guī)模,漢陽陵帝陵陵園南門遺址就發(fā)現(xiàn)重建的遺跡[18]。
總之,在陵園與陵邑分工明確后,陵邑主要發(fā)揮著服務陵園的功能,為陵園提供各種物資保障,是陵園工作人員的生活基地,但并不直接侍奉陵園。當陵園設施進行大規(guī)模增建、修繕時,陵邑才會派人力參與。
“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干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19]”這是班固對于陵邑移民功能的認識,但是并非每個陵邑都具有“強干弱支”的功能。陵邑作為新建城市[20],移民是不可或缺的,和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性移民[21]不同,移民陵邑的目的是為了服務陵園,姑且稱之為奉陵性移民。
西漢不同時期,向陵邑移民的規(guī)模、對象、方式不同,奉陵性移民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秦統(tǒng)一六國后,雖然在軍事、政治方面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但文化的統(tǒng)一、心理的認同需要一個過程。漢高祖在秦末戰(zhàn)爭中深知六國舊貴族的影響力,為了避免重蹈秦的舊轍,聽從劉敬的建議,并讓他“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后,及豪桀名家居關中”,數(shù)量達“十余萬口”[22]。一方面使他們失去了作亂的土壤,另一方面有利于監(jiān)管,同時補充了戰(zhàn)后關中的人口。這次移民《史記·高祖本紀》中也有記載,當時移民的目的地是關中,不僅僅是長陵邑。長陵邑當時可能剛開始營建,或是設置時間不長,無論何種情況都只是安置移民的一個點而已,遠非班固所言。《漢書·劉敬傳》顏師古注曰:“今高陵、櫟陽諸田,華陰、好畤諸景,及三輔諸屈、諸懷尚多,皆此時所徙。[23]”
此后萬年、安陵、南陵、霸陵、陽陵諸陵邑或移民規(guī)模不大,或以倡優(yōu)樂人為主,或賜錢募民,六國舊貴族不再是移民的主要對象了?!度o黃圖》:“漢太上皇陵,高帝葬太上皇于櫟陽北原,因置萬年縣于櫟陽大城內,以為奉陵邑?!盵24]由此來看,高祖置萬年邑時,僅僅是將櫟陽城一分為二罷了,不但未移民六國舊貴族,甚至連老百姓也沒有遷移。安陵“徙關東倡優(yōu)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移民主要為關東倡優(yōu)樂人。孝文七年“四月丙子,初置南陵”;九年“以芷陽鄉(xiāng)為霸陵”;景帝前元二年,“置南陵及內史、祋祤為縣”[25]。均未見移民,可能是移民規(guī)模較小,也許是將附近居民進行了調整。景帝“(前元)五年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睂α暌匾泼癫扇〉牟辉偈菑娭品绞?,而是募民和賜錢。而當時愿意移民的只有無地貧民,“稍有產(chǎn)業(yè)的眷戀田園故居……寧就饑餒而無適樂土之慮”[26]。
漢武帝時期前后三次向茂陵邑移民。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三年“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元朔二年“又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桀于茂陵、云陵”[27]。茂陵邑初立時,移民仍然采取賜錢、田的方式進行,對象應多是貧窮百姓,后兩次移民具有強制性,政治目的明顯。元朔二年移民是在推恩令實行后,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28]移民對象為“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者,目的為“內實京師,外銷奸猾”。太始元年移民乃元朔二年移民政策的延續(xù)。除向陵邑移民外,漢武帝時期大規(guī)模移民還有: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元狩“四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邊”[29]?!逗鬂h書·鄭弘傳》:“鄭弘字巨君,會稽山陰人也?!薄吨x承書》注曰:“其曾祖父本齊國臨淄人,官至蜀郡屬國都尉。武帝時徙強宗大姓,不得族居,將三子移居山陰,因遂家焉?!盵30]因此,茂陵邑在漢武帝打擊豪強、巨富時雖然發(fā)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但屬于國家系列政策的組成部分,而非全部。
昭帝即位后,“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云陵”,采取賜錢、田、宅募民的方式兩次向云陵邑移民。始元三年“秋,募民徙云陵,賜錢田宅”;四年“徙三輔富人云陵,賜錢,戶十萬”[31]。
宣帝時,先后向平陵邑、奉明縣、杜陵邑移民,方式有募與徙兩種,移民對象有百姓、高官與富人?!氨臼荚甏赫?,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元康元年春,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徙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訾百萬者杜陵……夏五月,立皇考廟。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盵32]
成帝營建昌陵時,“作者數(shù)萬人,徙郡國吏民五千余戶以奉陵邑。作治五年不成,乃罷昌陵,還徙家。”[33]
從文獻可以認識到:陵邑的移民對象不是一成不變,高官和普通吏民是移民的主體,當六國舊貴族、郡國豪杰、富人威脅到西漢國家安全時,才會被移民到陵邑和其它地方;向陵邑移民的方式有賜錢、田、宅募民的溫和方式,也有強制性的方式——“徙”。
奉陵性移民的另一表現(xiàn)是高官隨陵現(xiàn)象。其中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皇帝便于控制高官的成分,也有受長安城性質影響,陵邑發(fā)揮衛(wèi)星城的作用,同時可能還有皇帝的恩澤和高官媚上的因素,在此不再贅述。
奉陵性移民在客觀上對鞏固西漢政權、促進關中人口、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陵園。以往的研究對陵邑移民的政治性比較重視,一方面是部分陵邑移民確實具有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受班固《漢書》中的觀點影響。若對全部陵邑進行考察,政治性明顯的只是少數(shù)陵邑,多數(shù)陵邑這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
陵邑從設置之初,便具有管理民眾、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維護治安與教化百姓的功能,這是陵邑的基本職能,也是發(fā)揮以上幾種功能的保證。陵邑與縣的行政級別相當,由于西漢時期的縣都具有這項功能,因而陵邑的管理功能容易被忽視。
首先從隸屬關系來看,西漢早中期陵邑隸屬于太常,縣隸屬于郡,這是二者最大的區(qū)別。秦漢時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陵園事務,將陵邑隸屬于太常,是為了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陵園。太常由于管轄陵邑,在舉薦人才、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推行農(nóng)業(yè)新技術等方面往往和三輔執(zhí)行相同的政策,乃至于時人稱之為太???。如昭帝始元五年“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元鳳元年“武都氐人反,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額侯韓增、大鴻臚廣明將三輔、太常徒,皆免刑擊之”;并在元鳳二年、六年兩次詔令“三輔、太??さ靡允逅诋斮x”。元帝永光四年“諸陵分屬三輔”[34]后,陵邑與陵園分屬兩個體系,前者屬三輔管轄,后者仍歸太常管轄,陵邑便不再承擔與陵園有關的其它功能了。其中南陵邑、奉明邑、霸陵邑、杜陵邑隸屬京兆尹;云陵邑、萬年邑、長陵邑、陽陵邑隸屬左馮翊;安陵邑、茂陵邑、平陵邑隸屬右扶風。從此陵邑與縣完全相同,這既是陵邑地位下降的表現(xiàn),更是帝陵地位下降的直接表現(xiàn)。
其次陵邑具有完整的管理機構和體系?!稘h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鄉(xiāng)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绷暌卮蠖嗳丝诒姸啵罡吖賳T多為陵令,少數(shù)人口較少的可能為陵長。呂后時“秩長陵令二千石”,應是臨時政策,非慣例。文獻中曾在陵邑任職的有:何并為長陵令、朱博為安陵丞、魏相、蕭育、尹公為茂陵令等;出土文獻中的陵邑官職有:萬年邑長、萬年尉、長陵丞、安陵左尉、南陵右尉、陽陵令、平陵獄丞等;陵邑的亭、里、鄉(xiāng)有:霸陵屈亭、郎官亭、平陵肥牛亭、安陵高里、壽陵里、茂陵陵里、果城里、陽耀里、當利里、息眾里、壽成上里、平陵長雚里、奉明善居里、陽陵都鄉(xiāng)、涇鄉(xiāng)、渭鄉(xiāng)、南鄉(xiāng)等[35]。
陵邑“四方輻湊并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移民中高官、富人、豪杰又占相當數(shù)量,這些都對陵邑的管理提出了挑戰(zhàn)。那些在陵邑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官員往往會仕途順利??崂袅x縱曾為“長陵及長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貴戚。以捕按太后外孫修成子中,上以為能,遷為河內都尉”;魏相為茂陵令時,“茂陵大治”,后來官至丞相。
陵邑作為西漢早中期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關系猶如毛與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研究陵邑問題時必須將其置于帝陵的框架之中,否則難免會失之偏頗。
陵邑在帝陵的不同階段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帝陵營建階段主要發(fā)揮著保障營建的功能,皇帝、皇后入葬后,則發(fā)揮侍奉與服務陵園的功能。西漢早期陵邑直接侍奉陵園,陵園與陵邑分工明確后,陵邑主要服務于陵園,為陵園提供物資保障,是陵園工作人員的生活基地,不再直接侍奉陵園。當新陵邑保障帝陵營建的時候,原有的陵邑正在發(fā)揮侍奉或服務陵園的功能。
陵邑具有移民功能,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陵園。長陵邑、茂陵邑雖然發(fā)揮了較為明顯的政治性移民功能,但并非陵邑移民的主要目的,多數(shù)陵邑移民的政治性并不明顯。陵邑的移民對象因時而變,高官和普通吏民是移民的主體,當六國舊貴族、郡國豪杰、富人威脅到西漢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安全時,才會被移民到陵邑和其它地方。
管理功能既是陵邑的基本職能,也是發(fā)揮其它功能的保證。陵邑的行政級別、機構設置、管理體系與縣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西漢早中期陵邑隸屬于太常,縣隸屬于郡。元帝永光四年“諸陵分屬三輔”后,陵邑便脫離了太常,不再承擔與陵園有關的其它功能了。從此陵邑與縣完全相同,這既是陵邑地位下降的表現(xiàn),更是帝陵地位下降的直接表現(xiàn)。
陵邑的設置,增加了關中的人口,客觀上對于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交流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設置陵邑的主要目的,這是我們所要注意的。另外,漢初設置長陵邑時,還擔負著“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的軍事功能,但此項功能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后來便不再考慮了。
[1]楊武站,王東.西漢陵邑營建相關問題研究[J].文博,2014(6).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32、339、3957.
[3]班固.漢書:地理志(第2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45-1547.
[4]高敏.秦漢的徭役制度[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7(1).[5]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C]//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43、158、316.
[7]張信通.秦漢鄉(xiāng)里賦稅制度和賦稅征收[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2(1).
[8]a.司馬遷.史記:孝景本紀(第11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59:448.b.班固.漢書:昭帝紀(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228-232.
[9]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M].中華書局,2005:362-375.
[1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32、242、3199、3665.
[11]劉慶柱.三秦記輯注:關中記輯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10.
[12]呼林貴,劉峰.“陽陵令印”封泥相關問題[N].中國文物報,2003-07-02.
[13]班固.漢書:韋賢傳(第4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3115-3116.
[14]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第1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726.
[15]同[11].
[16]班固.漢書:外戚傳(第9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88.
[17]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83,291,1331.
[18]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陽陵帝陵陵園南門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5):3-13.
[19]班固.漢書:地理志(第2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42.
[20]同[1].
[21] 賴華明.論秦漢移民及其特點[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22]司馬遷.史記:劉敬傳(第9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2720.
[23]班固.漢書:劉敬傳(第4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24.
[24]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361.
[2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40、1127.[26]同[5].
[27]班固.漢書:武帝紀(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5-215.
[28]司馬遷.史記:主父偃傳(第11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9,2961.
[29]同[25].
[30]范曄.后漢書:鄭弘傳(第2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5:1155.
[31]班固.漢書:昭帝紀(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8-221.
[32]班固.漢書:宣帝紀(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9-254.
[33]班固.漢書:五行志(第2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1341.
[34]班固.漢書:元帝紀(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2.
[35]a.班固.漢書:石奮傳(第4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96.b.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M].中華書局,1980:234.c.楊武站.漢陽陵出土封泥考[J],考古與文物,2011(4):61-65.d.孫兆華.《肩水金關漢簡(貳)》所見里名及相關問題[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