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珍
(天祝民族歌舞團,甘肅 天祝藏族自治縣 733200)
淺談藝術歌曲《橋》的歌曲特點與演唱體會
劉 珍
(天祝民族歌舞團,甘肅 天祝藏族自治縣 733200)
藝術歌曲《橋》是當今中國著名作曲家陸在易先生創(chuàng)作于1981年的作品,這首歌曲描寫了游子對祖國、家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之情,深受海內外同胞的喜愛。本文通過對《橋》的簡單分析和對歌詞的理解,探析在這首歌曲演唱中所要把握的情感要素和歌唱技巧,歌曲中細膩的情感和如詩如畫的風格是這首歌曲最大的亮點,給人以美感。
藝術歌曲;風格;演唱體會
藝術歌曲《橋》是一首圍繞鄉(xiāng)愁且典雅的聲樂作品,是陸在易先生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領域的一首代表作,陸在易的藝術歌曲中,我們不會看到當代大部分群眾歌曲慣用的口號式愛國情感和情感宣泄,看到的是溫柔細膩,溫婉爾雅,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喚起“大愛”的情懷,這也是陸在易先生藝術歌曲的最大特點。在演唱過程中,通過老師的指導,讓我慢慢領悟到這首歌的深刻內涵,下面我從這首作品的各個方面來闡述。
(一)結構特點
《橋》是一首典型的藝術歌曲。取材于民間,通過對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描繪,表現(xiàn)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渴望?!稑颉返那浇Y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引子、主體和尾聲。各個部分之間用鋼琴伴奏來做銜接。
1.引子
這是一個二段式的結構,前奏采用流暢線條的民族調式琶音,11個小節(jié)的前奏使整個歌曲有了江南風韻的基調,也能很快將聽眾引入秀美江南的畫面。
2.主體
第一段節(jié)奏自由,采用2/4和3/4的拍子交替出現(xiàn),使得第一段的風格不是太拘束,以此來配合歌唱者的呼吸、完美的歌詞和流動性的節(jié)拍。經過4小節(jié)的鋼琴伴奏連接之后,進入主體的第二段,這一段和第一段相反,這一段的節(jié)拍非常規(guī)整,為四二拍,共有25個小節(jié)構成,前四個樂句也就是前16小節(jié)和第一段一樣是根據起承轉合寫成的,后9小節(jié)是一個高潮的再現(xiàn),是后半部分的部分再現(xiàn),沒有傳統(tǒng)的先對比后再現(xiàn)。這一段音樂流動性強,富有抒情性的旋律特點。
3.尾聲
尾聲采用鋼琴三連音的手法,加強了歌曲流動性,漸慢漸弱,安靜的結束全曲,讓聽眾回味無窮。
(二)歌詞特點
傳統(tǒng)藝術歌曲的歌詞和一般歌曲的歌詞相比,更具詩的審美氣質,而不是像一般歌曲一樣,有通俗、朗朗上口的性質,所以,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都是采用詩詞來譜曲?!稑颉返母柙~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意蘊深厚且意境寬闊,典雅的歌詞風格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和詮釋空間。 “水鄉(xiāng)的小橋姿態(tài)多,石板縫里長藤蘿,三步兩橋連水港啊,條條玉帶映碧波”,游子對家鄉(xiāng)小橋的細膩描繪使得整個歌曲的意境油然而生。要想唱好這首歌,首先要完全消化歌詞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冼星海曾經說過:“歌曲是歌詞和曲調的化合,歌詞在歌曲中是占了決定地位的,一首歌曲有意義與否,差不多從歌詞就可看到一部分?!盵1]全曲的情感爆發(fā)點在于“離家千年也戀水鄉(xiāng)啊,愿作人間橋一座”,把整個歌曲推向高潮并結束,含蓄又包含熱情的心緒是歌詞表達的一大內容。
(一)“點”推“線”,“線”推“面”
《橋》是一首極具詩情畫意的藝術歌曲,在畫面感的表達上不同于一般歌曲。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首作品時,總覺得這是首既簡單又短小的歌曲,還覺得在音樂會上唱這首歌有些“大材小用”,但是當我真正張嘴要唱這首歌曲時,我才知道這首歌曲比一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歌”還要困難的多。陸在易先生的這首藝術歌曲雖然短小,但是十分精致,石惟正先生曾就技術和藝術的關系認為:“藝術為主,是目的,技術為從,是手段,兩者缺一不可,而且不能顛倒主從關系。歌唱者必須從情感、情緒的需要出發(fā),它的演唱效果也要用聽者受到感染,享受美感,引起共鳴的程度來衡量。發(fā)聲技術、技巧是為表達情感,達到藝術表現(xiàn)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哪些技術和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完全是由藝術表現(xiàn)的需要決定的。不能恰當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會產生兩種極端的結果。沒有技術,只有藝術的創(chuàng)造意圖,根本達不到藝術的目的;只有技術,我們聽到的是發(fā)聲的機器,毫無共鳴和美感?!盵2]
“線”,就是聲音的線條,流暢、細膩是《橋》的“線”,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通過對自己呼吸的調整,咬字的糾正,我發(fā)現(xiàn)“線”亦是很難做到的,這讓我更加感受到了藝術歌曲的魅力,也更加佩服陸在易先生的才華?!叭絻蓸蜻B水港啊”中的“三步”在演唱中一定要給予充分的氣息支持,讓聲音位置達到一定高度,不可松懈,“連水港啊”即平靜下來,但是情感上不可松懈,繼續(xù)是揪緊的狀態(tài),“條條玉帶映碧波”做以“合”的處理。到“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又是人物的描寫,線條變化引起演唱情感上的變化,情緒與第一句呼應,音樂舒緩柔和。
“面”的擴展在于“線”的真正突破上。 “面”的把握在于對整個歌曲的全方位考量,由于我是出生于北方,地道的西北人,江南風景的把握對于我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所以只能依靠一些在視頻圖片以及文字上的幫助來讓我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將自己想象成畫面中的一個過客,亦或是將自己作為江南兒女來愛戀江南那片土地和那座橋,這樣就更能夠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更好地做到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控制呼吸、音量以及情感也是我們對整首歌曲度的控制和把握,在演唱過程中,對于音色的調節(jié)和對藝術歌曲的理解等都可以影響到我們對度的把握,在后面熱情的情感表達上要有一定的控制力也就是度,不然就會破壞整個歌曲的神秘、肅靜的氣氛,但也不能太弱,不然支撐點就“塌”了。
記得剛開始學習唱歌的時候我都感覺自我良好,直到老師給我上了第一堂課,我接觸到了老師形容我聲音的一個詞“糠蘿卜”,就是一個年輕人的身體里怎么會發(fā)出一個老年人般的聲音,一種沒有音色的聲音,一種沒有力量的聲音。聲樂是一種表達人嗓音、審美情趣的高雅藝術,要求有個性的嗓音音色,像我這樣的聲音,那時是沒有美感的,從聲音的根本上發(fā)生錯誤,這是一個關乎聲音音質的問題。老師在這方面不斷地訓練我,不斷地給我調整,所以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我很感謝我的老師給我支持鼓勵和孜孜不倦的教誨!
[1]轉引自鄒長海著.《聲樂藝術心理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08):256.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07):104.
劉珍(1985—),男,漢語,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人,國家四級演員,大專,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