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丹 (浙江音樂學院 310024)
本科舞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曹端丹 (浙江音樂學院 310024)
一直以來舞蹈藝術教育的事業(yè)之偉大,是因為它如同細雨潤物,如同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顆心碰撞另一顆心的奇妙過程。因此在本科的教學中應當更多地以感觸、心得、感悟來啟發(fā)教導學生,從舞蹈的“內(nèi)”而改變到舞蹈的“外”。使學生在教學的互動中能夠客觀認知自我,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理念,不會毫無思考隨波逐流的“浪尾之人”;成為一個把舞蹈當成真正事業(yè)的人,擁有著信念與理想的人。
學舞之路異常艱辛,它需要從辛苦枯燥的基本功開始練習,才能達到控制身體,完成好舞蹈作品的目的。正因如此,很多的學生怕吃苦,加之遇上單一乏味的教學從而使得他們對舞蹈慢慢失去興趣與信心。其實舞蹈原本是感性的,它的初衷是人們自娛自樂去釋放自己的情感。當舞蹈需要傳承,那么必然會出現(xiàn)“教學”。舞蹈教學應當是理性與感性的相融,如果過于科學化、理性化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達到舞蹈所呈現(xiàn)的最終的結(jié)果,強調(diào)了“身”卻忘掉了“心”,我們就失去了享受舞蹈所帶給快樂與滿足的過程。所以舞蹈的教育一定要讓學生們真正熱愛它,讓每一位舞者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舞蹈的魅力在于它的鮮活,它的靈魂。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只有舞蹈是瞬間藝術,因為文字可以變?yōu)闀⒗L畫可以變?yōu)樽髌?、音樂可以錄成CD、甚至影像可以拍成電影。這些藝術把動態(tài)的事物靜止化,永遠留給觀眾的都可以是一個固定版本。而唯獨舞蹈不同,它每一次的呈現(xiàn)是需要舞者的肢體去演繹的,它帶給舞者每一遍不同的體會與感受,讓舞者每一遍都在嘗試、突破與探索。某次表演中那種瞬間的、刻骨銘心的感受,也許下次再也找不到,但它是那么真切的直入舞者與觀眾的心中,那么地震撼心靈。所以我們要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明白,舞蹈的珍貴如同人情感的珍貴。
在教學的示范、講解、糾正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尤為重要,是達到教學目的事半功倍的武器。同樣的內(nèi)容,運用不同的方法,效果則會完全不同。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始,不要一上來就教動作,這樣學生的心思與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在課堂,往往效果會顯得木訥呆板。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式交流切入進行,營造屬于這堂課的氛圍,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圓” 的形式圍坐在一起,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圓形給人以平等、團結(jié)、集中的感覺,在這個形式的談論中,言論自由不用拘謹,探討的話題不存在孰是孰非,而是一起思考一起學習,拉近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關系,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其次,教學的好壞取決于教師本身,教師示范動作一定要準確到位地把“精彩”做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看完示范后想要跳、喜歡跳。教師講解動作時必須簡明扼要、層次條理、充滿激情,帶有情感的啟發(fā)教學。然后,教師檢驗學生動作情感是否到位時需深入細節(jié),糾正錯誤,并且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光說不練也只是紙上談兵,在課堂快結(jié)束時,可以進行十五分鐘的情景模擬教學的鍛煉。這是一個真實教學的縮影,讓學生轉(zhuǎn)換角色,成為“老師”,帶領其他同學溫習所學動作,抽查這節(jié)課所學的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反饋度。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最后的課堂呈現(xiàn)埋下伏筆,告訴學生方法的運用,授之魚,不如授之予,讓學生真正懂得自己獨立思考與實踐的重要性。
審美的培養(yǎng)是舞蹈教育的重點,懂得運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用視覺審視與品位生活,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舞蹈藝術。因此,我們要以培養(yǎng)職業(yè)化舞蹈人才要求進行教學,教材遵循典型性、系統(tǒng)性、訓練性、藝術性的特點,具有藝術專業(yè)化的審美視角。教學尊重民族情感,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跳舞時更注重文化,跳出的是修養(yǎng)。
現(xiàn)今本科教學學生可以接受到的訊息非常多,但同時學生的肢體要適應各舞種,如果掌握不好“度”,就有可能出現(xiàn)身體“竄味兒”的情況。這個問題就是審美認識不足出現(xiàn)的偏頗,我們的身體適應各舞種成為了“肢體綜合體”,但思維絕不能成為“思想綜合體”,即審美認識的混雜,我們需捋清思路,在思想上真正能夠區(qū)分、甄別、接受、認同各種的審美、用肢體還能夠準確地反饋體現(xiàn)不同的審美,這樣才是具備掌握了高素養(yǎng)的審美能力。
舞蹈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現(xiàn)今的舞蹈教學往往容易忽視舞蹈文化的滲透教學。在舞蹈教學實施過程中需以文化先入為主延伸到動作的教學,使學生頭腦中有大體意識,宏觀到微觀,在正確的氛圍與語境下學習舞蹈動作,當然,在一邊教動作的同時要不斷再滲透文化,使之相輔相成。例如,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藏族風格課上,可以講藏族文化背景、放映藏族視頻錄像,讓他們課余查資料,甚至定做具有藏族質(zhì)樸織花的氆氌邊的麻料藏袍,從麻料的厚重質(zhì)地,學生能更快找準藏族舞蹈的體態(tài)、感受到藏族人民樸實、粗獷的性格,這都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審美的教育,對教學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所有的思考和所做,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學生、改變學生,使他們變得更好。舞蹈藝術教育之智慧,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當某天有學生懂得用買來的藏香聞后去體會藏傳佛教虔誠的信仰、那種寧靜、醇厚的感覺在熏染自己的身體,雖身未在藏區(qū),但舞蹈感覺有了質(zhì)地變化,這就是成為教師的欣慰,也是教學的意義所在。
舞蹈不僅僅是肢體的把握,更是心態(tài)的把握,釋放肢體、詮釋情感、承載文化。有了文化賦予的要求,我們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亂來”,不能一味“自私”地只跳自己沒有共鳴的內(nèi)心。釋放肢體與情緒的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各舞種、多地域、多角色”的文化使命。釋放的“度”拿捏把握好,讓動作的韻味或某種約定俗成的路線所帶出的美感,呈現(xiàn)出舞蹈更耐人尋味的魅力。
有位哲人說過:“真正的知識是由內(nèi)而外的”。舞蹈亦如此,修煉一詞很好地詮釋了舞蹈學習的過程,真正有內(nèi)涵的舞蹈,舞者舉手投足間都充滿著韻律與氣韻、眉目間散發(fā)著內(nèi)斂與涵養(yǎng),這都跟悠久歷史文化的熏陶和有素的訓練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舞蹈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積淀,厚積薄發(fā)、滿而溢出,才會經(jīng)久不衰,耐人尋味。舞蹈教學最重要的是“心”——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心去領悟每一份觸動,在舞蹈時屏蔽周圍一切的雜念,在忘我的境界中,感受那奇妙、細微的變化。舞蹈的教學可以有法可循,但舞蹈藝術有些東西又只能點到為止,不能說的太明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保留一些余地,如同品茶,茶之味是苦、是甘、是清、是濃自己慢慢去“品”了才知道。而且同一杯茶每一個人品得都不一樣,自己要不斷地去探尋,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本科舞蹈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思考培養(yǎng)什么樣的舞蹈人才以及怎樣培養(yǎng)人才。現(xiàn)在社會的需求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只會一種技能的人才了,而是需要集舞蹈表演、教育、編創(chuàng)、研究、行政能力等一專多能的人才,作為舞蹈高等教育,適應但也不能一味迎合,而是要以一種高等教育引領的方式,堅持自身的價值追求、文化理想,通過培養(yǎng)的人才為社會輸送新的觀念和血液,讓舞蹈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的更加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