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戩
天津和瀛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000
?
淺議我國表見代理制度發(fā)展及完善
王 戩
天津和瀛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000
表見代理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比比皆是,相當普遍,本文從表見代理的定義和現行制度設置入手,通過對表見代理制度和實務應用進行研究,以探索完善我國表見代理制度的方向。
表見代理;本人;代理人;相對人
我國一九九九年的實施的《合同法》第49條規(guī)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本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蔽覈谋硪姶碇贫葟拇舜_立。
學術上,表見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的過失或被代理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享有代理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行為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
表見代理的構成有三個要件:一是代理人沒有獲得被代理人的授權;二是相對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三是相對人主觀上是善意的,也無過錯。
設立表見代理制度是為了有效保障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相對人可以通過有效的證據證明實質上的無權代理人從表面上是值得信賴的,其行為可以代表被代理人,與其交易就是與本人交易,從而可以保障交易的進行,減少善意第三人因客觀上無法有效認知的條件下而因無權代理人的行為造成的損失或者已經產生的損失可以獲得有效的賠償。
一般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有著明顯的不同,如:
第一,二者的法律效力不同。本人被主張并要求承擔法律時,狹義無權代理行為成為有權代理的轉變必須經過本人的事后追認,而對于表見代理,本人的事后追認可以完成上述轉變,不一樣的是即使本人不進行事后追認,也需承擔表見代理的法律后果。
第二,二者構成的主觀要件不同。狹義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中,本人是法律后果的承擔無是否存在過錯的硬性要求,但對于相對人在表見代理中,必須是無過錯的、善意的。
第三,被代理人默示結果不同。針對與相對人的追認催告函,被代理人采取默示行為產生的法律后果是不一樣的,在狹義無權代理中,這種默示行為可以致使代理行為無效,被代理人無需承擔任何責任,而在表見代理中,同樣的默示行為卻能推斷為被代理人對該代理行為消極認可并愿意承擔其一切法律后果。
(一)超越權限代理的表見代理
有兩種類型:一是代理人不理會本人給代理人的授權范圍的改變,仍按原來的代理權從事代理活動,而相對人不知情或者在授權委托書中并未改變,形成表見代理。二是在本人授權不明,委托內容不清,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這樣也能形成表見代理。
(二)本人通過行為或者默許形成的表見代理
本人雖然沒有通過書面或者口頭對代理人進行委托授權,但其一定的行為可以讓相對人認為代理人已經有授權。另外,或者是本人在得知了有人以其名義從事民事行為,卻不加阻攔,不及時否認,聽之任之,也能使相對人有足夠的相信。
(三)終止代理權后形成的表見代理
實務中,因代理權到期終止或者提前收回終止,但本人未積極采取措施通知已知相對人,使相對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xù)與代理人發(fā)生交易行為,這種情況下,表見代理亦形成,本人要承擔后果。
(一)表見代理的直接法律后果是由被本人承擔由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發(fā)生的民事行為引起的法律結果,享有權利或者承擔義務,如發(fā)生損失只能向表見代理人主張。
(二)合理費用的負擔。在使本人受益的表見代理中,支付了必要費用的表見代理人可以向本人主張該費用,法院是支持的。
(三)向本人和表見代理人主張權利,善意相對人擁有選擇權。表見代理人在完成與相對人的民事行為后,相對人了解到存在表見代理行為,這時,對于因表見代理給善意相對人的損失,善意相對人可以根據全力實現的便利性和可能性為原則,選擇向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主張權利。
表見代理制度起源于《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對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規(guī)定,確定了基本的代理民事制度,其中就包含了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明確對規(guī)定了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的法律后果和責任承擔。我國立法從德國民法典中借鑒了大量的經驗,其中就包括表見代理制度。代理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商品經濟發(fā)展達到一定規(guī)模,商品交易行為日益成熟,代理行為在民間的交易過程中大量存在,為了保證交易的正常進行,維護交易的穩(wěn)定性,保護市場秩序,代理制度的合法化和法規(guī)化日益迫切,而且,隨著貿易行為的不斷成熟,無權代理現象也越來越多且情況多樣復雜,表見代理制度的產生的意義就在于此。剛開始,狹義的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就得到了區(qū)分,但表見代理其實是無權代理的一種,只是雖然沒有書面的委托書或者口頭的可以得到有效證實的委托代理,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和表象是相對人相信代理權勢存在的,所以表象也符合代理行為的法律要求,這種情況下,這種無權代理就成為了表見代理。
我國表見代理制度不健全,不系統(tǒng),法律條文不集中,可操作性差,致使在實務中的表見代理認定困難,給當事人和法官都帶來了很大的困惑。
這些問題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66條第一款規(guī)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第65條第三款規(guī)定,“……委托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蓖瑯拥摹逗贤ā返?9條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從法理上,操作上都有不同的問題,給實務審判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我國的表見代理制度需要從四方面進行完善:
(一)增加相對人選擇權的規(guī)定。對于民事責任的承擔,相對人應該有權選擇義務承擔對象。對于選擇由本人或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具有實務上的真正意義,相對人在表見代理中處于弱勢,其與代理人發(fā)生交易的原因是本人或代理人通過一定民事行為讓其主觀相信了事實上沒有的代理關系,增大的相對人從事民事行為的風險,理應加大保護力度,對于本人和代理人的責任應該相應加重。在現實生活中,本人和代理人的賠償負擔能力是不一樣的,常見的情況是本人的經濟能力優(yōu)于代理人,相對人可以依據狹義代理向代理人主張權利,更應該通過制度的完善,讓相對人可以選擇向賠償能力更強的一方主張權利或者規(guī)定另一方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均是對相對人最好的保護。通常情況下,本人是常見的履行賠償能力更強的一方,而讓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的話,也可以有效束縛代理的越權行為,降低被代理人和相對人的風險。
(二)完善舉證責任。實務中,如何分配舉證責任是表見代理能否形成的重要條件,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相對人和代理人、本人對相應事實均有舉證責任,也應該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比如,對于相對人,應該對形成表見代理的原因,即使其相信代理人擁有代理權的民事事實進行舉證,而本人和代理人可以對上述事實提出反證,也可以選擇對相對人在整個過程中是否是善意的,是否在發(fā)生民事行為期間存在主觀過錯進行舉證,以推翻表見代理的形成。
(三)提高相對人的注意義務責任負擔。表見代理中往往忽略了相對人的注意義務,必要的注意義務是保護相對人的措施,也是防止代理人濫用表見代理制度,給本人造成不必要損失。所以,在立法和實務中要賦予相對人一定的注意義務,按照過錯原則對表見代理的成立進行甄別,但注意義務不能被隨意拔高,應和相對人的文化知識水平相適應,不能要求一個小學文化的人的認知等同于大學教授的水平,實務中的分寸拿捏考驗了法官的素質。
中央有關文件中明確要求加快民法典的編撰,而表見代理制度在我國幾十年的實踐活動中也越來越普遍,相關理論也日趨完善,相信表見代理制度會成為民法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希望是制度完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規(guī)定。
D
A
2095-4379-(2017)13-0201-02 作者簡介:王戩,男,漢族,天津人,碩士,天津和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合伙人,律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公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