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慶+田擁軍
摘 要: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夠合理,應以理論水平、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實踐能力作為考核維度,堅持全面、客觀、知行合一的原則,科學考核大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際的思想道德品質,充分發(fā)揮考試考核的功能。改進高?!盎A”課考試考核的對策如下:實施多元考試考核評價;注重學以致用,考核學生實踐能力;重視考核學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現(xiàn)。
關鍵詞: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考試方法;多元化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223-02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考試是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如同檢驗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樣。要認真研究、試驗,改進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來[1]。高?!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為“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和主干課程,主要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任務。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強調要“積極探索科學的考試考核方法”。綜合分析目前高?!盎A”課程考試考核的現(xiàn)狀,離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還有較大的差距,需要進一步改革。
一、目前高校“基礎”課考試考核存在的問題
當前許多高校在考核學生“基礎”課成績時,考試考核的內容和形式存在不夠科學的地方。有的高?!盎A”課與專業(yè)課考試一樣,建立了題庫,采用“一卷式”筆試法,考試形式單一,內容不盡合理。因為高校思政教材需體現(xiàn)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成果,修訂較為頻繁,采用題庫的作用不是很大;且卷面成績不能科學反映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忽視了“基礎”課的實踐性。受考試的導向作用影響,部分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不重視道德踐履,存在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有的高校嘗試取消筆試,采用參加社會實踐撰寫調查報告或論文、提交心得體會等方式進行考核,但考核目標不清晰、考核體系不完善、評分標準不細致,隨意性較大,客觀性不強,導致“基礎”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盎A”課考試考核改革的原則
考試作為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高校“基礎”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并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是“基礎”課的最終目標和落腳點。因此,為了提高“基礎”課教育的實效性,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考試考核必須本著科學的原則進行。
(一)堅持全面性原則,綜合考核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能力
“基礎”課的考試考核要成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手段。既要綜合考核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方面的理論素養(yǎng),又要檢驗學生是否將理論知識轉變成自己的價值理念與行為習慣。如果學生不注重平時的理論學習與思考,考前突擊一下便輕松過關,忽視素質教育過程,“基礎”課的教育目的就會落空,導致“三進”雖進了教材,進了課堂,但進不了大學生的頭腦。因此,高?!盎A”課的考試考核改革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圍繞人才培養(yǎng)標準,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政治表現(xiàn)、行為習慣等方面。其次,考試考核中應當注重概念內涵的正確理解、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分析方法的熟練掌握。學生不僅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要具備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考核,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實施者和參與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提高認識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增強教學效果。
(二)堅持客觀評價的原則,實現(xiàn)評價主體和方法多元化
高?!盎A”課考核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和行為習慣,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實現(xiàn)評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當前“基礎”課考試考核體系中,往往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評價的客體。如何評價學生,全由教師說了算,而教學過程中另一個主體的學生,則扮演著被評價者的角色,被動地接受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用期末考試的同一根尺子對學生進行評價,將一次考試的分數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思想覺悟和能力等同起來,這是不夠客觀的。因為學生卷面考試成績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政治思想覺悟就高,反之亦然。
(三)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重視學生的道德踐履
高?!盎A”課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征,課程的考核也應該體現(xiàn)知行合一的原則,除了測試理論知識水平,還得看大學生是否將知與行結合起來,是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統(tǒng)的“一卷式”筆試模式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原理的記憶,對于強化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足在于忽視了“基礎”課的實踐性。部分學生存在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只重視理論學習,不重視道德踐履,理論上知道該如何做,但實踐當中卻沒有做或者做不到?!盎A”課考核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忽視社會實踐或輕視學以致用的考核必然導致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三、改進高?!盎A”課考試考核的對策
(一)實施多元考試考核評價
1.評價主體實現(xiàn)多元化?!盎A”課考試考核中除理論學習部分由任課教師采取適當的形式進行評價外,還可以嘗試引入其他的評價主體。例如成立由班委會組成的評議小組對學生的平時思想政治表現(xiàn)做出評價;而實踐教學成績部分由志愿部對學生志愿服務情況做出評價,任課教師把關。因為許多高校任課教師并不能完全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和參與實踐的表現(xiàn),將班委會民主評議的結果和志愿服務情況納入總成績中可以大大提高平時表現(xiàn)和實踐考核的可信度。
2.考核的內容實現(xiàn)多元化。“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課程,考試內容上既要與時俱進,又要客觀全面。一是考試內容要與時俱進。要緊密聯(lián)系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以及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充分開發(fā)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使考試內容體現(xiàn)當今世界和我國發(fā)展的時代特征,以顯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二是考試內容還要全面客觀。不僅要選擇合理的方法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要科學、合理地設計考試題型和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2]。就題型而言,主觀題與客觀題相比較,主觀題更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以考試內容而言,不能以書本或課堂筆記作為主要的考試內容,而應設計出最能展現(xiàn)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試內容。
3.評價方法實現(xiàn)多元化。科學反映大學生理論素養(yǎng)與思想品質,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一元的卷面評價或論文評價,建立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從多維的角度進行考核,將理論知識考試與實踐能力考核相結合、平時表現(xiàn)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筆試和口試相結合??蓢L試通過口試進行考核,根據課程內容和社會熱點問題,采取提問、演講、指定命題等方式進行,著眼于考核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由注重知識向強化實踐能力考核轉變,將筆試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變終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引導和督促大學生重視平時學習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現(xiàn),這樣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注重學以致用,考核學生實踐能力
“基礎”課的教學理念應當是集科學理論傳播、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素質教育理念。相應地,考試考核也要由應試教育價值觀向素質教育價值觀轉變,既注重檢驗學生認知水平,更重視檢驗學生實踐能力。單純的筆試很難實現(xiàn)“基礎”課教學內容“進頭腦”的教育目標,也培養(yǎng)不出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大學生思想品質如何,歸根結底要看是否落實在行動上,因此多元考核中要將實踐活動參與情況作為考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了解民情,開展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并指導學生撰寫相關的研究報告,填寫志愿者活動情況表,通過研究報告、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情況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科學評定學生的成績。
(三)重視考核學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現(xiàn)
“基礎”課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但也有部分學生不夠重視。實施過程性評價,把大學生平時課堂學習情況及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納入考核范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要嚴格考勤,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其次,要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將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效果納入考核體系,科學制定包括出勤、紀律、參與課堂活動等所占的成績比例,從而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增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過程性評價除了考核平時課堂學習情況外,還要關注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例如參照校紀校規(guī),出臺加分與扣分細則,對大學生中的好人好事進行鼓勵并加分,對重大違紀甚至違法的給予扣分,以此來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加以強化,最終內化為學生素質。
當然,高?!盎A”課考試考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課題,它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完善,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艾紅.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模式的新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