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瞧
(河南省南陽南石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對細菌感染患者的應用效果
盧 瞧
(河南省南陽南石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研究分析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細菌感染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30例細菌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另外選取30例未感染者作為對照組。分別抽取兩組研究對象的靜脈血液,進行檢測。統(tǒng)計比較兩組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概率、濃度以及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都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的陽性概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應用于細菌感染檢測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細菌感染;臨床應用效果
細菌感染是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理過程,主要是由于患者遭受到致病性病菌侵入,在患者血液循環(huán)中生長和繁殖,從而導致患者體內出現其他代謝物質和毒素,引發(fā)全身性的感染和病變,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研究就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對于細菌感染檢測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細菌感染患者3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96歲,平均年齡(54.93±1.15)歲。另外選取30例未感染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15~94歲,平均年齡(53.44±2.67)歲,分別抽取兩組研究對象的靜脈血液,進行血液樣本生化檢測。兩組研究對象在在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對比價值。
1.2 方法:兩組研究對象均采用靜脈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具體方法如下:①患者在空腹情況下,抽取3 mL靜脈血液。②將血液放置于生化管中,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運動,持續(xù)10 min,待血清分離以后放入-20 ℃環(huán)境中保存。③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的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進行血清中降鈣素原的檢測和分析。④采用日立公司生產的7600-020生化分析儀進行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陽性和濃度。
1.3 療效評價:統(tǒng)計比較兩組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概率、濃度以及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的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數據處理,兩組研究對象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配合t進行校驗。兩組研究對象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的陽性檢測概率采用百分數(%)表示,并且配合χ2進行校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陽性檢測概率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清中,檢測出降鈣素原陽性的有28例(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例(1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測出C-反應蛋白陽性的有25例(8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例(1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濃度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為(43.16±7.26)mg/L,降鈣素原的檢測濃度為(6.73±1.37)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26±1.34)mg/L與(0.32±0.11)ng/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濃度變化情況的比較: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為(43.16±7.26)mg/L,降鈣素原的檢測濃度為(6.73± 1.37)ng/mL;接受治療3 d后,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為(34.16±3.26)mg/L,降鈣素原的檢測濃度為(4.63±2.42)ng/mL;接受治療1周后,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為(21.62± 3.56)mg/L,降鈣素原的檢測濃度為(2.63±1.12)ng/mL;出院后,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的檢測濃度為(11.62±1.08)mg/L,降鈣素原的檢測濃度為(0.73±0.42)ng/mL,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血清中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濃度變化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細菌感染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全身性炎癥疾病,是細菌感染病理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總稱[2]。具有發(fā)病率較高、病情復雜、診斷困難以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3]。細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的致病病因主要有兩大類:人體因素以及細菌因素。其中人體因素是主因,主要指的是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tǒng)。當患者機體內部免疫系統(tǒng)功能下降時,其吞噬和殺滅致病細菌的作用就會降低,這樣,即使入侵的細菌致病能力不強,數量不多也會引發(fā)細菌感染的發(fā)生[4]。所以當患者皮膚發(fā)生破損或者化膿時,更易引起細菌感染性的疾病。其次,入侵細菌的數量和致病能力是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當數量規(guī)模比較大、致病能力比較強的病菌侵入患者體內,會攻破患者體內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極有可能引起敗血癥等嚴重細菌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所以,細菌感染性疾病早期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可以顯著促進患者康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采取患者痰液培養(yǎng)的病原菌作為診斷的手段和依據,診斷具有一定的準確性[6]。但是整個細菌感染診斷的操作流程非常復雜,培養(yǎng)、鑒別以及分析病原菌的周期比較漫長,很難達到快速、準確診斷的效果和要求,往往會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延誤病情。降鈣素原是人體內部一種含量較少的糖蛋白,由機體內甲狀腺C細胞分娩產生,在一般的情況下無激素活性。但一旦患者出現細菌的感染或者病變,患者體內的降鈣素原濃度與陽性反應均會急劇升高。C-反應蛋白是人體中一種蛋白質,當人體出現異常狀態(tài)或者有炎癥病變時,會有炎性因子刺激產生,對細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進行細菌感染的檢測,可以準確、有效的反應出患者機體內部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以及細菌感染嚴重的程度,與此同時,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還可以準確判斷出臨床治療干預的效果,具有比較高的診斷和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加以應用和推廣。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都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細菌感染患者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相較于未感染人員明顯更高,可以作為細菌感染的臨床診斷依據;觀察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的陽性概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細菌感染患者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的陽性概率與細菌感染關聯密切,可以作為診斷細菌感染的依據;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濃度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可以準確診斷和反映出細菌感染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應用效果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細菌感染患者給予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不僅可以有效顯示出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還能夠準確判斷臨床的治療效果,是臨床中一種十分有效的診斷手段,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1] 楊占甲,李麗娟,程自想,等.細菌感染患者應用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的評價[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0):4656 -4658.
[2] 毛得斌,陶建萍.評價聯合檢測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患者療效觀察及預后判斷中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5,28(10):1276-1278.
[3] 高嵐.血清內毒素、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4,21(12):1510-1512.
[4] 楊云峰,莊建獎.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在臨床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23):145-146.
[5] 張新恒,張琳琳.重癥細菌感染患者應用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診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5):3-5.
[6] 伊學軍,翟建新.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4):490-491.
R515
B
1671-8194(2017)10-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