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李 冬
(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西峽 474500)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分析
李 軍*李 冬
(河南省西峽縣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河南 西峽 4745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264例應用腹腔鏡治療闌尾炎患者,對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腸梗阻、術后切口感染、術后腹腔膿腫等指標進行分析。結果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完成259例,中轉(zhuǎn)5例。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線結排異21例,經(jīng)換藥后痊愈。12例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超過72 h,給予禁食水、抗炎、補液等治療后恢復正常。10例術后盆腔積液,經(jīng)腹腔穿刺引流后好轉(zhuǎn)。平均手術時間為46 min,術中出血量平均約8 mL。結論 腹腔鏡治療闌尾炎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闌尾炎;腹腔鏡;療效
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廣泛開展,腹腔鏡手術恢復快、痛苦小,已深受廣大醫(yī)療工作者及患者的認可接受。闌尾切除術是普外科的常規(guī)手術,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為切口感染及腸粘連,一旦發(fā)生,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不但延長住院時間,而且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如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一直是外科醫(yī)師的孜孜追求。自1983年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出現(xiàn)[1],其切口小,術中對腹腔臟器干擾小,可顯著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目前已成為大部分醫(yī)院的常規(guī)手術方式[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應用腹腔鏡治療闌尾炎264例,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共264例患者。男152例,女112例,年齡12~87歲,平均年齡38.6歲,單純性闌尾炎67例,化膿性102例,穿孔及壞疽性83例,闌尾周圍膿腫12例。納入標準:①慢性闌尾炎;②急性闌尾炎,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查體右下腹麥氏點附近腹膜刺激癥陽性。③既往無腹部復雜手術史;④無凝血功能異常、嚴重心肺疾病等。入院均行常規(guī)檢查,排除內(nèi)科疾病引起腹痛可能,排除泌尿系及婦科疾病可能。
1.2 手術方法:均采取氣管插管全麻,頭低腳高,身體右高左低體位,取臍上緣10 mm切口作為觀察孔,恥骨聯(lián)合上5 cm腹直肌外側緣為輔助操作孔,左側臍于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處為主操作孔,術中先全面探查腹腔臟器,沿結腸帶找出闌尾后,吸除腹腔積液或膿液,分離闌尾及系膜周圍粘連,應用Hom-lock夾閉闌尾系膜及闌尾根部,電凝切斷闌尾,殘端不包埋。闌尾根部粗大、腫脹者,應用十號絲線套扎。闌尾根部壞疽者,對闌尾根部應用絲線8字縫合,切除闌尾裝入標本袋中取出。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查無活動出血后關腹。對于化膿性、穿孔性闌尾盆腔放置引流管,術后1-2天根據(jù)引流情況拔除。
LA完成259例,中轉(zhuǎn)5例。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線結排異21例,經(jīng)換藥后痊愈。12例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超過72 h,給予禁食水、抗炎、補液等治療后恢復正常。10例術后盆腔積液,經(jīng)腹腔穿刺引流后好轉(zhuǎn)。平均手術時間為46.7 min,術中出血量平均約8 mL。
相對于開腹闌尾切除術,LA優(yōu)點:①腹部切口小,恢復快,特別對于肥胖患者,不需較大切口,僅轉(zhuǎn)換體位,就可輕松完成闌尾的尋找可切除,患者及家屬易接受[3]。②有報道顯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手術相比,住院費用并未明顯增加[4]。③術中可全腹腔徹底探查,對于一些診斷不明的患者,可幫助明確診斷,對術中發(fā)現(xiàn)的外科疾病,如胃穿孔、腺炎、膽囊炎、宮外孕等可及時處理,并不過多增加手術切口,相對于開放手術,患者更容易理解并同意治療方案的改變。據(jù)報道,一些三甲醫(yī)院,將腹腔鏡探查作為腹部手術的常規(guī)操作。④對于發(fā)現(xiàn)闌尾位置及闌尾系膜的處理變得更容易,特別對于闌尾位置變異,如肝下闌尾,腹膜后闌尾、左側闌尾等。腹腔鏡下解剖清晰,利于止血[5]。⑤由于切口小,術中闌尾經(jīng)戳卡套管取出,不污染切口,術后切口感染、裂開、延遲愈合、腸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明顯降低[6],對于一些合并糖尿病、肺部疾病的患者優(yōu)勢更明顯。我院開展LA后,隨著手術例數(shù)的增多,操作趨于熟練,對手術有以下體會:
3.1 戳卡位置:觀察孔選擇臍上緣或臍上5 cm,有利于鏡頭與闌尾保持一定距離,使操作容易,若選擇臍下,鏡頭距離闌尾過近,提起闌尾易擋在鏡頭前,影響對闌尾系膜的處理。輔助操作孔選擇恥骨聯(lián)合上5 cm,中線偏右2 cm處,鏡頭可看到側皺襞上方,此處可避開膀胱及腹壁下動靜脈,和回盲部距離合適,利于回盲部解剖操作。主操作孔選擇臍部與恥骨聯(lián)合中線偏左5 cm腹直肌外緣處,和輔助操作空形成三角關系,避免筷子效應,對闌尾及系膜的游離結扎更容易,也有利進行腹腔臟器的探查。我院曾采取臍部右側為主操作孔,發(fā)現(xiàn)不利于雙手操作。目前LA廣泛應用三孔法,也有單孔法及二孔法[7]。對于初學者及復雜闌尾,建議應用三孔法。
3.2 腹腔探查順序:氣腹建立后,首先探查肝臟及膽囊,胃,再向左側探查橫結腸及降結腸,左側小腸等,鏡頭轉(zhuǎn)向右側探查升結腸、回盲部、闌尾、盆腔,女性探查子宮及附件。腹腔有渾濁或淡紅色積液探查胰腺,明確診斷后再行闌尾切除。我們在手術中發(fā)現(xiàn)血性積液,發(fā)現(xiàn)為黃體破裂2例,發(fā)現(xiàn)渾濁積液,證實為盆腔炎,子宮附件炎3例。發(fā)現(xiàn)淡紅色積液,證實為胰腺炎2例。發(fā)現(xiàn)膽汁性積液,證實為膽囊穿孔1例。探查發(fā)現(xiàn)升結腸腫瘤1例。
3.3 闌尾系膜的處理:闌尾手術的關鍵在于闌尾系膜的處理,即闌尾動靜脈的結扎。對于一些闌尾,系膜游離,闌尾血管顯露清晰,處理簡單,Hom-lock能確切結扎闌尾血管。但對于大部分闌尾來說,闌尾血管不能清晰顯露,甚至由于粘連無法顯露。我們的經(jīng)驗是圍繞闌尾及系膜,分離闌尾系膜左右漿膜,充分游離闌尾系膜,使其便于顯露及處理。肥厚闌尾系膜的處理,早期我們嘗試絲線結扎,但腔鏡下器械拉線力量不夠,系膜動脈往往結扎不確切而出血,后我們改用HOM-LOKE夾夾閉,直接夾閉,夾閉后剪刀剪斷系膜,發(fā)現(xiàn)出血點后再夾閉,止血確切。闌尾根部壞疽或穿孔的處理,先絲線結扎再應用可吸收線8字縫合闌尾殘端。曾遇到1例闌尾根部斷開,且闌尾殘端腔隙較大,腔鏡下連續(xù)縫合殘端。腹膜后闌尾的處理,切開側腹膜,游離回盲部外側及背側,找到闌尾根部及頭端再處理。闌尾周圍膿腫形成:應用吸引器鈍性分離闌尾周圍大網(wǎng)膜及腸管粘連,找出闌尾及系膜,對于粘連緊密者果斷中轉(zhuǎn)開腹手術。
3.4 闌尾取出困難的處理:一般闌尾較細,經(jīng)戳卡直接取出即可。闌尾腫大者不可強取,不然發(fā)生闌尾斷裂,闌尾腔內(nèi)膿液擴散腹腔或切口內(nèi),引起切口感染。我們的方法是:可將闌尾系膜剪開,與闌尾分離,再分別取出。遇到較粗闌尾或壞疽闌尾等,應用標本袋,擴大切口取出。我們曾遇到一巨大闌尾,長約12 cm,直徑約3 cm,切除后將闌尾腔內(nèi)積液吸出后才將闌尾取出腹腔。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LA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簡便易行,更加符合人性化的現(xiàn)代醫(yī)療要求。
[1] Semm K.Endoscopic appendectomy [J].Endoscopy,1983,15(2):59 -64.
[2] Kong VY,Bulajic B,Allorto NL,et al.Acute Appendiciti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World J Surg,2012,36(9):2068-2073.
[3] 蘭明銀,付應峰.肥胖病人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手術的療效對比分析[J].腹部外科,2008,8(1):64-65.
[4] McGrath B,Buckius MT,Grim R,et al.Economics of appendicitis: cost trend analysis of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appendectomy from 1998 to 2008 [J].J Surg Res,2011,171(2):e161-e168.
[5] 林成杰,韓元鮮.急性闌尾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186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2010,10(12):1146-1147.
[6] 鄧和軍,李慶東,冉崇新,等.腹腔鏡闌尾切除的臨床應用價值[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4,9(4):241-243.
[7] 李寶春.二孔法拖出式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傳統(tǒng)手術比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07,13(1):43-52.
R656.8
B
1671-8194(2017)14-0098-02
*通訊作者:E-mail: xxcxflj6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