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民
磚的發(fā)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一號兵馬俑坑中有磚墻,磚質堅硬。漢代建筑已廣泛使用磚,西漢中后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fā)達,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縱聯(lián)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隆頂和雙曲扁殼。秦咸陽宮殿和秦始皇陵遺址發(fā)現(xiàn)有大量瓦當、鋪地花磚。晚到西漢前中期,磚石拱殼才出現(xiàn),初步具備造磚石房屋的技術條件,但這時木結構建筑技術已發(fā)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構件,具有保護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中國的瓦當最早起源于西周時期,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fā)展,秦漢時期達到高峰,并成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構件。早期的瓦當為半圓形,主要紋飾為獸面紋,后來逐漸向卷云紋等其他紋飾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燒造和使用的瓦當圖案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秦統(tǒng)一六國后,瓦當在圖案形態(tài)和題材內容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更加豐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云紋和動植物圖案的瓦當。
漢代瓦當是在秦代瓦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秦瓦當相比,漢代瓦當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更加豐富,制作也日趨規(guī)整,紋飾圖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當的大量出現(xiàn),不僅完善了瓦當藝術,同時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領域和研究范圍,更加鮮明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經濟、意識形態(tài)。西漢瓦當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吉祥語作為裝飾內容,動物紋樣多采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與秦圖像瓦當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不同,漢代瓦當圖像多是取材于現(xiàn)實而又經過了高度藝術夸張的、超脫于現(xiàn)實生活的珍禽異獸,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構思、細膩而不煩瑣的線條勾勒,將漢代質樸渾厚、走勢奔放、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漢瓦當以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時代特征之鮮明、文化內涵之豐富,把中國古代瓦當藝術推向了最高峰。
秦夔紋大瓦當,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園內城北部西區(qū)建筑遺址,直徑61厘米,高48厘米,筒瓦殘長32厘米。瓦當呈大半圓形,瓦當正面以夔紋為飾,線條方折剛勁,充分傳達出秦帝國雄強宏大的審美觀。瓦當又名“遮朽”,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背后有半圓形筒瓦覆扣于屋脊的一端遮住檁頭,起到很好的防朽保護作用。這件夔紋瓦當向人們傳達了重要的信息,對認識整個陵園的規(guī)模有了更直觀的物證。
秦雙龍空心磚,出土于秦都咸陽一號宮殿遺址,長100厘米,寬38厘米,厚16.5厘米。呈長方形,一面模印首尾相銜、相互交織的兩條巨龍,一龍身飾鱗紋,另一龍身飾三角紋,雙龍環(huán)抱三個璧形圖案,圖案內飾圓圈紋,龍身上下對稱裝飾著卷云紋和圓圈紋。該磚用來鋪設踏步??招拇u始見于戰(zhàn)國時期,主要用來建筑宮殿、官署和墓葬,西漢是空心磚使用的極盛時期。
漢四神瓦當,直徑16至19厘米。中國古代有代表方位的四神,它們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龍作為神話中的動物,具有超常的神通。白虎是驅邪食鬼的猛神,被漢代列為十二主神之一;朱雀又稱“朱鳥”,也就是“鸞鳥”“鳳”,是吉祥太平的象征;玄武的形狀多為蛇纏繞在龜身上,由于其位置在北而稱“玄”,身上有鱗甲而稱“武”,龜蛇均為長壽的靈物,因此玄武寓有祈壽求福的吉祥意義。四神紋在漢代應用極為廣泛,銅鏡、漆器、石刻、磚瓦等各種工藝品的裝飾上都時有出現(xiàn)。此瓦當形神兼?zhèn)?、力度超凡,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漢代將四神視作與避邪求福有關,它們又表示季節(jié)和方位: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漢代人深信四神與天地萬物、陰陽五德關系密切,有護佑四方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