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識
誰都希望自己是“天才”。英語的“gift”,中文的“天賦”,都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味。好像“才能”是張彩票,出生時摸一張,接著就靜靜等待,到了開獎日刮開一看,別人喜中大獎,自己“謝謝參與”。天不予我,奈何奈何?難道只能重新投胎?
且慢,別急著再抽一張?;蛟S世上本沒有“天才”,只有“專家”——“天”生我“才”并不科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就持這種觀點。
埃里克森是研究“專家”的專家。他發(fā)現(xiàn),很多人之所以未能成為佼佼者,要么是未能堅持練習,要么是徒有恒心與雄心,卻搞錯了練習的方式。
基因決定了有些練習注定是徒勞無功,假如你非要“無器材徒手飛行”,再多練習都無濟于事。然而,但凡“有人曾成功”的領(lǐng)域,科學的練習方式也能助你成為一流專家。
先說錯誤的練習方式。要學一項新技能,通常步驟如下:
買買買。學樂器,就買樂器;學繪畫,就買畫具;學健身,就買器材……在這個商業(yè)社會,不先買點東西簡直就無法學習。
師傅領(lǐng)進門。兩類師傅可以領(lǐng)人進門,一是直接師傅——教練或?qū)?,能提供直接指點;二是間接師傅——文字、視頻、公開課,靠自己琢磨領(lǐng)悟。學習通常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按照直接或間接師傅的要求,先修一課,修到自覺掌握,便提升難度;再自覺掌握,再提升難度……如此不斷循環(huán)。直到你自己覺得,已經(jīng)從“一無所知”學到“略懂一二”,可以出師了。
修行在個人。出師以后,怎么繼續(xù)練?自然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該吊嗓吊嗓,該站樁站樁。外語就每天把學會的東西說幾遍,彈鋼琴就每天把學會的曲子彈兩輪。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功夫下得如此深,鐵杵必成繡花針,對吧?
錯!
埃里克森管這種修行,叫幼稚練習。從你自覺“基本可以了”的那一刻,進步就停滯了。即使花再多時間,也只是“降低了完成某事的難度”,而不是“提升了某方面的能力”。
真正能提升能力的練習,叫預思練習。預,是有明確預期,怎樣的練習成果是好,怎樣是差,并且知道需要衡量哪些指標來給自己反饋。思,是要用腦思考,不是一味沿用老辦法,而是用各種新方式不斷嘗試,刻意練習。如此,才能不斷往上突破。
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倫敦的士司機與公交司機同樣開車多年,但只有的士司機負責記憶空間位置的大腦海馬區(qū)變大。蓋因公交司機每日開同一條路線,固然駕輕就熟,大腦卻未得足夠挑戰(zhàn)。而的士司機需要時時掌握倫敦最新路況,思考如何最快最順地將乘客送達,大腦遂得充分發(fā)展。
一個學會拉《梁?!返娜?,重復練5年后可能拉得不費吹灰之力,對曲子的控制力與表現(xiàn)力卻不曾精進半分,沒準還不如剛學會時。頂級醫(yī)院里,老醫(yī)生是一流人才,因其持續(xù)面對疑難雜癥,必須不斷突破自我。在無甚挑戰(zhàn)的小醫(yī)院,年資高的醫(yī)生有時反而知識陳舊落后,還不如畢業(yè)沒多久的青年醫(yī)生。才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順風順水地練了一萬小時?你可能只是在幼稚練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