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憤怒源
“我生氣是因為……”,這句話是我們憤怒時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
所以,我們的不良情緒是因為他人,我們的心情最終也取決于他人。當我們產(chǎn)生不好的感受的時候,我們會想當然認為這個感受的來源就是由他人引起的。
這聽起來似乎也沒有問題,是啊,誰平白無故地憤怒,憤怒肯定有原因的。
那么,我們再細想一下,自己到底為什么憤怒。
看到前面的車開得快,你怒了,“開那么快,你有沒有安全意識???”但是今天你有急事,這個超速的司機正好給你了一個機會可以開快車,快速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你還會對前面的司機憤怒嗎?你是不是甚至有那么一點感激?(別說我臉皮厚沒規(guī)矩,因為我此刻有急事)。
為什么同樣的事,你的感受卻不同?你的憤怒源并沒有變,那是什么導致了你的情緒變化呢?
重點來了:之前開快車不滿足你的需要,因為你有自己對規(guī)矩的認知,你需要大家按照這個規(guī)矩行事,而后者開快車滿足了你的需要——你著急到達目的地。
由此可見,我們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決定了我們對外界的反應。
再舉一個例子。你女朋友遲到了,你在樓下干巴巴等了30分鐘,你會不會很憤怒?你女朋友遲到了,但是正好這段時間你接了重要的工作電話。談完事掛電話,你女朋友來了,你對她的憤怒有沒有減少或者消失?
如果你發(fā)現(xiàn)確實減少了,那么,想一想,同樣的事實,即“女朋友遲到”,為什么你的情緒會有差異?
歸根結(jié)底,不是遲到的事實變了,也不是時間變了,而是你的需要變了。
在干巴巴等女友的時候,你的需要就是遵守約定,結(jié)果你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你生氣;第二種情況下,你當下的需要變成了談工作,結(jié)果你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所以你不會生氣。
當我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產(chǎn)生憤怒情緒。不僅會對外界產(chǎn)生憤怒,有時候也會對自己產(chǎn)生憤怒,其根源都是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
正如心理學家所言,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才是憤怒的真正來源。
當我們自己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時候,我們會表現(xiàn)為歸責自己。歸責自己導致了自責,陷入自我懲罰。當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的時候,我們會表現(xiàn)為歸責他人。歸責他人導致不滿、懲罰,陷入對他人的敵對。
把你的需要說出來
面對憤怒情緒的來臨,我們應該先了解“憤怒到底從何而來,是誰造就了我的憤怒”。
如果我們一直認為是他人造就了憤怒,結(jié)果只能是:不能懲罰他人,所以壓抑自己的情緒;或者通過指責甚至暴力懲罰他人。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他人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那么,專注于自己的需要,多問問“在這個事情中,我的需要是什么”。表達自己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更有利于解決問題以及釋放憤怒。
既然憤怒來源于自己的需要,那么,我們就要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表達自己那些尚未滿足的需要。
良好的溝通可以通過表達需要來實現(xiàn)。學習表達需要之前,要明白自己為自己的需要負責。避免一些錯誤的表達需要的言語,比如,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傳達出“滿足我的需要是他人的義務”,或者言語中把自己的需要歸咎于他人,當作他人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這依然是一種指責。
思考一下這些話的區(qū)別:
你怎么遲到了!or你好慢啊,or你怎么才來啊,or等的煩死了…….以此類推
表達的是:你的行為讓我很不舒服
你遲到了,我好著急,因為我本來想早點見你多聊一會天,or因為我想早點吃上冰激凌……以此類推
表達的是:我著急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雖然都是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前者卻是指責他人,后者才是表達需要。
同理,比如,孩子不收拾書桌:
1 你怎么不收拾書桌(指責)
2 你沒有收拾書桌,我有點失望,因為媽媽特別需要有一個整齊的環(huán)境(失望的感受+未被滿足的需要)
這樣就傳達出一種信號,我需要你幫助我滿足我的需要,而不是我指責你沒有滿足我的需要。在此基礎(chǔ)上,如果希望孩子及時做出調(diào)整,就可以加上自己委婉的請求。那么,你的需要被滿足的機會要遠遠大于指責孩子。
指責他人的時候,連自己的面孔都是猙獰的。
優(yōu)雅地表達憤怒,從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開始。
人人都有滿足他人、特別是自己愛的人的愿望,但是人人都不愿意被指責和指使。表達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示弱的力量。
作者:貝加,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情感與家庭關(guān)系咨詢。文章見官方微信平臺:dashanyuehui。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