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星敬
摘要: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關注熱點。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度罩屏x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边@體現了我國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教學理念。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能力
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fā)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自學的能力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自學則是人生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爸R可以被遺忘,但能力卻伴隨你終身?!稊祵W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痹谛W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yǎng)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fā)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我們應該按照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
一、搭設自主探索平臺,培養(yǎng)學生探索興趣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開闊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地去探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出各種問題和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心里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為進行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媽媽從瓜田里摘回了一個大西瓜。回家后,它把兩只小猴子叫過來,將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兩份。正要分給兩個孩子時,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來:媽媽,我要吃兩塊,一塊太少了。接著,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來,它也要吃兩塊。這下猴媽媽為難了,因為家里只有一個西瓜。誰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幫助猴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樣,通過故事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將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兩份和原來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樣的,也使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如“相遇問題”,有些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等術語不明白,造成對題意理解不清的學習困難。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一幅動態(tài)畫面:首先是兩車從兩地同時出發(fā),接著兩車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過程,并適時通過閃爍、發(fā)聲等手段,讓運動過程由靜變動,使學生充分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的含義,為后面計算方法的學習,掃清了障礙。
二、培養(yǎng)課外預習習慣
課外預習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自己預先對有關內容進行自學,以掌握知識,了解重、難點,為上好新課作準備階段。通過課外預習可以將要聽課的內容有初步領會,掃除知識障礙,對難點和重點經教師的講解,啟發(fā)指點能更深刻的領會,可以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不同學科的預習方法不同,本文介紹數學的幾種課外預習方法:
1、讀。讀:就是閱讀課文,學生要逐字逐句地閱讀下一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明確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如概念、計算方法、解題方法等),從總體上作概要性把握。
2、查。數學知識連續(xù)性強,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課程無法學下去。預習的時候發(fā)現學過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課前查閱有關內容搞清楚,力爭經過自查不留問題。或者根據老師提供的"預習提示"查閱有關資料。例如預習《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閏,為什么分大月、小月、還有2月的天數等概念有些模糊,就要查閱一些課外書籍或網上查詢關于年、月、日的相關資料,掃除絆腳石。
3、思。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所預習的內容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預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學生對于它們的進率與長度單位的進率為什么不同有疑問,這時,學生預習的時候應當暫放下課本,思考如何推導對照,或在課堂上和教師推導的過程相對照,以便發(fā)現自己有無推導錯的地方。當然,對于課本中的其他例題,也嘗試先做一做,再與課本的解答對照,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簡捷的做法(一題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又是在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1、教學情景要生動有趣。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形式來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制作數學多媒體課件,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小學生的數學形成刺激,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教師要設計豐富高效的課堂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時機,精心設計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布置具有操作實驗性的活動,為小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探索、發(fā)現、建構數學知識,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培養(yǎng)他們思維空間,小學生能想的自己想,能做的自己做,能總結的自己總結,能評價的自己評價,能反思的自己反思,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探究
《新課標》指出:“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自學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把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不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自己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實驗、分析,自己探索知識,發(fā)現知識,掌握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技能,從而達到“不教”的目的。只有當學生的“學”的方式有了徹底的改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生與師、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平凡,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學習的狀況,學生才會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閷χR的探究,并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4-63.
[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