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證視窗 ?
抗栓治療對AF患者首發(fā)MI的影響
近期JACC上發(fā)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探討了抗栓治療情況對心房顫動(AF)患者首發(fā)心肌梗死(MI)發(fā)生率以及卒中和缺血風險的影響。
研究者對丹麥全國行政登記注冊研究中1997~2012年首次被診斷的、既往無冠狀動脈疾病的71 959例AF患者進行了分析,根據抗栓治療情況進行分組分析,采用泊松回歸模型評估研究結局的相對風險。
受試AF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5歲,女性占47%?;€時,接受維生素K拮抗劑(VKA)單藥治療、乙酰水楊酸(ASA)單藥治療及VKA+ASA雙藥治療者分別有37 539例(52%)、25 458例(35%)和8962例(13%)。研究期間,共計2275例(3%)AF患者罹患MI。與接受VKA治療相比,ASA及ASA+VKA治療可顯著增加MI風險;發(fā)生率比IRR分別為1.54(95%CI:1.40~1.68)和1.22(95%CI:1.06~1.40)。但是ASA+VKA雙藥治療的出血風險更高(IRR=1.93,95%CI:1.81~2.07)。此外,研究發(fā)現,與VKA相比,ASA及ASA+VKA均可增加卒中風險;IRR分別為2.00(95%CI:1.88~2.12)和1.30(95%CI:1.18~1.43)。上述結果提示,與ASA單藥治療相比,VKA單藥治療可顯著降低AF患者的首發(fā)MI及卒中風險;VKA與ASA聯合治療則并不能帶來更好的預防效果,反而會增加出血風險。鑒于目前Xa因子抑制劑在AF患者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未來有必要進一步比較與VKA相比非VKA類口服抗凝藥物對高危AF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事件的作用。
(轉自《國際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