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選材受到不同時期社會因素的影響,相關篇目總體呈波浪狀起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間文學選材的類型也不斷增加,這種變化源于世界格局、本國國情、兒童心理及教學目的的變化,給小學語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民國時期 建國以后 中國小學語文教材 民間文學 數(shù)量 內(nèi)容 兒童心理 兒童經(jīng)驗
一.前言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歷史悠久,到了近代對于教材內(nèi)容的取舍隨著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波動變化,但縱觀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相關篇目,無外乎是詩詞、寓言故事、歷史文化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傳統(tǒng)節(jié)日及風俗、諺語、謎語這幾個大類,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間文學作品在我國的文化教育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不同類型的民間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文化素養(yǎng)、語言文字功底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對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民族自豪感都有巨大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何看待民間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地位及意義,如何選擇符合時代要求的民間作品編入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現(xiàn)如今語文教材編寫者以及語文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民間文學選材的流變
從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選材的數(shù)量上來看,受到不同時期社會因素的影響,二十世紀以來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相關篇目總體呈波浪狀起伏。辛亥革命時期以新文學新文字為主導,教材中關于時事政治、西方文化作品的內(nèi)容有所增加,但究其時代根源,大部分教材采用的語言由半文半白漸漸演變?yōu)榘自?,教材中民間文化內(nèi)容不再僅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其他形式的民間文學題材也被收錄進教材,例如1919年出版的《新體國語教科書》中加入了兒歌、童話等題材,教材幾乎完全采用童話、民謠、寓言為教學文本,大大豐富了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i凸顯出民間文學在小學教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筆者主要選取了十余種最具代表性的教材版本來進行研究分析,總體而言,整個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民間文學的作品展整部教材五至六成的篇目,選自中國民間文學作品的比重遠大于外國民間文學作品,有關于鄉(xiāng)村的民間文學作品占大多數(shù);并且在文化性別上在選材的類型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女性,選取的作品的文化年齡多偏向于成年人。建國以后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選篇的數(shù)量減少,占總篇目四成左右,其中與城市有關的則大幅增多,并遠超鄉(xiāng)村題材的民間文學作品,文化年齡也漸趨兒童化,女性相關內(nèi)容增多,越來越注重兒童心理需求和正確性別意識的塑造。
從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選材的內(nèi)容上來看,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更多的是直接選取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唐詩、民間歌謠、諺語、謎語,如李紳的《憫農(nóng)》、李白的《靜夜思》和《小學國語讀本》中的“麻屋子,紅帳子,帳子里躲個白胖子”ii等;或者是一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的白話翻譯作品或改寫作品,例如《守株待兔》和《晏子使楚》。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一些選自外國語文讀本的民間文學作品的譯文也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例如《波斯國王的新衣》。iii建國以后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間文學作品內(nèi)容延續(xù)了民國時期直接選取現(xiàn)有作品,同時收錄了一些傳統(tǒng)的文言作品的白話翻譯作品和改寫作品、外國民間文學作品的譯文、根據(jù)教育需求編寫的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童話、寓言、歌謠,這幾種類型的作品選編數(shù)量較為均衡。
除卻文革時期中斷的文化教育,建國以后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的選編隨著時間的變化,在民間文學作品選編數(shù)量上有增有減,總體而言起伏不大,教材民間文學的選編在不同年代、版本的教材中有所繼承和刪減,低年級教材中的插圖比例高于高年級教材,作品的篇幅也隨年級的增長而加大,低年級的選編篇目與高年級的選編篇目具有關聯(lián)性,選編種類隨著時間逐漸豐富。這些變化來源于不同時代的國情和社會需要,在篇目類型和內(nèi)容選取上選取作品都體現(xiàn)出適應時代以及難度適應教育水平的發(fā)展的要求,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間文學在小學教材中的篇目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兒童本位論”被不斷提上教材編寫的大綱中。
三.我國小學語文中民間文學選材變化對教材改革的啟示
于漪老師曾說過“語文教育是民族之根,無聲的記載著本民族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母語教學必須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iv可見語文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教材承載著語文教育的重任,語文教材的改革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F(xiàn)如今,文化軟實力已經(jīng)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要弘揚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具有時代意識、眼界開闊的人才,就得抓好基礎教育,就必須重視民間文學在小學教材中的作用。
從二十世紀以來的小學教材中的民間文學的流變的分析為我們因此,在改革中要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就小學語文教材民間文學作品的取材來說,需要立足時代特征,適應社會需要,要選取能夠凸顯民族特色、展現(xiàn)民族精神的作品,又要選取能展示世界文明的作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廣闊的眼界;要立足世界格局,切合國情和教學實際,選取具有現(xiàn)實意義、貼近生活的作品;要繼承發(fā)揚“兒童本位”v的教育思想逐漸被認同,在民間文學選材時要考慮到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兒童心理,要切合兒童的經(jīng)驗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段選取內(nèi)容、篇幅,年級之間的作品要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兒童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在選材時要注重民間文學的藝術特點和審美價值,擯棄民間文學中糟粕的部分,注重作品對人品德的培養(yǎng),所取材料要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要兼顧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要立足教學的本來目的,重視民間文學對社會弊端和民族劣根性的反映和推動糾正的作用;最后要總結前人教材改革取材的經(jīng)驗教訓,在選材時不要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要在繼承中發(fā)揚教材改革的創(chuàng)新精神,選取能夠體現(xiàn)時代和民族特色的民間作品,為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的人才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總結
小學語文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界所關注的重點,民間文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文學選材數(shù)量、內(nèi)容、類型在不同時代有所變化,而這種變化的產(chǎn)生是源于世界格局、本國國情、兒童心理及教學目的的變化,這就促使教材編寫者和教育者能夠更多地關注和思考小學教育中民間文學選材變化所帶來的啟示,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材的改革,使其更適應時代對人才培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范遠波:《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7。
[2]李漢潮:《小學語文教材的歷史演變及思考》,《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年第11期。
[3]李巧慧:《關于建國以來小學語文教材傳承文化經(jīng)典的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1。
[4]徐春花:《民間文學在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開發(fā)與運用研究》,蘇州大學,2014。
注 釋
i李漢潮:《關于建國以來小學語文教材傳承文化經(jīng)典的研究》,第14頁,2011。
ii上海世界書局:《小學國語讀本》,第五冊,第28課。
iii范遠波:《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第79—83頁,2007;
iv于漪:《開啟門扉的智慧》第六編,2011年;
v范遠波:《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第69-72頁,2007.
(作者介紹:太鑫煬,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