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媽
周末的傍晚,我們一家人去廣場玩。廣場上非常熱鬧,小販販賣著各種玩具:會飛的小黃人、會爬高翻身的毛毛蟲、匍匐打槍的光頭強,這些質(zhì)量不好的小玩具總是能吸引孩子們。小販們見有孩子停下來看,便更賣力展示。
終于,女兒心心停在了一堆繽紛的大泡泡面前。她看了一會,開口了:媽媽,我要泡泡!
心爸本能地回應(yīng)道:喜歡泡泡就在這里看看吧!
心心看了一會兒,好像不盡興,又再一次要求:媽媽,我想買泡泡!
我想立馬去買,卻被心爸阻止: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見什么要什么的壞毛?。?/p>
想想似乎也有道理,于是我弱弱地重復著:心心,喜歡就在這看看吧!
心心直接上去拿了一個,“通知”我:媽媽,我要買這個!
我看了看心爸,心爸堅定地說:把她抱走!由于心爸在家中一直是“家長派”的作風,這權(quán)威感壓得我沒做任何思考就直接去行動。我走過去,溫柔地跟心心說:咱們不買,如果你喜歡就在這看看好嗎?心心大哭。
我強行抱著掙扎的心心,內(nèi)心也憋屈極了,忍不住小聲問心爸:為什么呀?為什么就不能給她買一個?
心爸還是不容置疑:這樣不好??!看什么都想買,以后怎么辦?不能讓孩子輕輕松松就得到!
這要是平時就我和心心出來,我一定會痛快地給她買。她并不是一個見什么都要的孩子,反倒是我,像是新世界的導游一般,見到她這個初來乍到的“小外星人”沒見過的東西,都熱情地想買給她試一試、玩一玩。
我爭辯道:廣場上這么多玩具,心心想要別的了嗎?她一直很喜歡泡泡,而且也很久沒玩了。心爸沉默,我繼續(xù)說:讓孩子開開心心的有什么不好?為什么她這么簡單的一個要求,我們都要刻意拒絕?小的時候,10塊錢就能買她的快樂,長大后,就沒這么容易了!
心爸還是不情愿,但最終妥協(xié)。當?shù)弥职滞饨o她買泡泡時,心心破涕為笑,她去小攤上選了自己最愛的顏色。
最后的畫面溫馨極了:心爸在空中劃出一個個絢麗的泡泡,心心蹦著跑著追逐著,穿成小肉墩的她來來回回穿梭在廣場上,臉上綻放出最無憂燦爛的笑容。
雖然這件事解決了,但在內(nèi)心深處,我和心爸并沒有達成一致,我跟隨母親的直覺,認為滿足孩子沒錯,而心爸認為買東西這事要從小對孩子嚴加控制,長大后她才不會什么都拼命要。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
直到有天,無意中我看到心理咨詢師李雪的這段話:
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能富養(yǎng)孩子,所謂富養(yǎng),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痛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當我們總是延遲滿足、不情不愿地滿足或者干脆不滿足,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欲求有罪。當孩子產(chǎn)生這種羞恥心,長大后,她就沒辦法讓物質(zhì)很好地服務(wù)于她。她會一直認為,世間的好東西,她都不配得。最終反而會陷入對金錢和物質(zhì)的過分追求中去,因為只有這些好東西才能證明她的價值所在。
我身邊的朋友,錯用物質(zhì)的就不少,朋友S一有打折,就拼命買買買,生怕錯過實惠,可通常她總是比我們花了更多的錢,買了一些雞肋;朋友A普通白領(lǐng),工資并不算高,卻愿意省吃儉用攢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包包;朋友L卻又是個守財奴,她最感興趣的是每天思考如何“節(jié)流”,盡量吃得少,用得不講究,看著賬戶上的數(shù)字上漲,就樂不可支。
似乎在他們的眼里,實惠、虛榮、金錢的積攢都比善待自己更重要。
我迫不及待把這些分享給心爸,他若有所思,有些認同,但又追問:總是痛快地滿足,孩子會不會不珍惜?她會不會更加貪心?你看商場里有些孩子,父母不答應(yīng)買什么,他就在地上哭鬧打滾逼父母就范。我只是想從小給孩子立好規(guī)矩。
他的顧慮不是空穴來風,但我也認同李雪說的那句,但凡是被父母好好滿足過的孩子,都是好商量的孩子。當女兒的欲求我們不想滿足時,我們可以誠實地告訴她我們的想法,哪怕是我們舍不得買,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家里太多了等等。孩子會失落,但也經(jīng)得起偶爾一次的拒絕。這就好比,給足了愛與安全感的孩子,不會總無理取鬧尋求關(guān)注,也不會忍受不了父母偶爾與他們的分離,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還在。
臺灣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洪蘭也說過:
在動物實驗中,把猴子放進堆滿橘子的房間,它會兩手各拿兩個橘子,嘴里再含一個,然后找個隱秘的地方坐下來吃,在沒有吃完之前,它不會一直去拿,吃飽了,它也不會再去拿。剛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吸足了奶就不會再吃。但如果他之前匱乏過,他就會很貪心,一直拿不夠,所以父母教孩子時,不要一次只給一點,讓他覺得一直不夠,把“貪”的心生出來。不妨多給一點,告訴他:“不要貪,東西是足夠的”,然后教他什么是“適可而止”:
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
天下的錢也很多,不要一次賺完,可以慢慢賺。
的確,只有欲求不滿才會貪心。
真正被富養(yǎng)過的孩子,會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是需要的,而哪些東西是不必追求的。
真正被富養(yǎng)過的孩子,會知道物質(zhì)的力量終是有限的,幸福的來源永遠是精神的富足。
真正被富養(yǎng)過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滿足別人。
富養(yǎng)雖離不開物質(zhì),但最重要的卻不是物質(zhì),而在于父母是否接納孩子的欲求,并愿意痛快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