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俊
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基于問題認知的探究性教學策略,已然成了高中政治歷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問題式探究,指的是教師從真實生活出發(f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新課標與教材的鏈接點上,通過對問題的預設,將學生的身心意識浸潤在具體可感的問題情境中,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這一探究方式的平臺與主題都聚焦在“問題”上,學生從開始的自主發(fā)現(xiàn),到分析解構,再到最后提供解決方案,都圍繞著“問題”進行。因此,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問題”的設置切不可隨心所欲,而要緊扣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設問,這樣才能真正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有效的探究性學習。
一、問題設置緊貼生活,放大探究過程的可信價值
高中政治學科在關于“科學思維方法”這一部分內容中,一直都在強調人類思維活動是從基本的感性認知開啟,然后在提煉、概括、類比等方法下上升到理性認知層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這一思維認知規(guī)律,將原本機械枯燥的教材內容進一步活化,切實強化教材觀念的可信程度。鑒于此,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置,應始終堅持生活化原則,這些源自生活內部、貼近學生認知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探究思維,縮短主體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
以教學“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在酷暑盛夏,為了解決難耐酷熱,你會選擇空調還是風扇?當下市場,空調或者風扇的品牌眾多,你覺得哪些因素會對選擇品牌形成影響?你為什么要考慮這些因素?
學生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消費者,但由于他們對經(jīng)濟生活的認知相對匱乏,對消費缺乏合理規(guī)劃,表現(xiàn)出較為隨意的消費心理。而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探究性問題的設置,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內在心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什么是理性消費,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如此真實可信而富有價值的探究問題,避免了空洞說教,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設置生動有趣,擴大探究過程的參與程度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切智力因素的活動都要借助于興趣。”只有興趣的充分激發(fā),才能使得人的思維處于最為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形式多樣的諺語、俗語等形象化的語言,設置探究性問題,切實轉化較為刻板、僵硬的政治內容,讓學生樂于參加,切實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這種基于全體學生參與的互動性探究過程,有助于濃厚學習氛圍的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在互動中相互交流探討、彼此分享共贏,從而讓成員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提升自身的智慧。
例如,在學習有關股票的知識時,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2008年之前,為什么我們國家在股市上如此“牛氣沖天”?面對全民皆“股”的激情,如果你是政府領導人,會對這一狀態(tài)進行怎樣的引導與調度?而在教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家庭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等現(xiàn)象?你對未來的生活還有哪些向往?……
如此專業(yè)性的問題,教師通過“牛氣沖天”“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等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外形的包裝,充分喚醒了學生內在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認知思維,使高中政治課堂在濃郁的探究氛圍中不斷走向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使每個學生都不再成為“座上客”,有效提升了探究活動的參與度。
三、問題設置深刻可探,揭示探究過程的內在本質
高中政治課堂中的問題探究過程,旨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內在思維,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設置的探究性問題切不可過于膚淺,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具有讓學生深入其中的可探性,從而引領學生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完善人格。
總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學不能被應試教育“牽著鼻子走”,在題海戰(zhàn)術的影響下機械講解、僵硬記憶,而要充分遵循政治學科的本質特點和學生思維的內在規(guī)律,切實關注“適切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究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在掌握與挖掘課堂教學設置問題的技巧層面上,發(fā)揮“問題”所承載的“導火索”效能,引導學生在積極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生命質量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