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是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主人公范進是個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之中,又一直不停地應(yīng)試,考了三十多次,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該片段是寫他參加鄉(xiāng)試接著又中了舉人,知道自己中舉,喜極而瘋,樂極生悲的故事。
范進,在我們普通讀者的眼里,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作家吳敬梓是以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來刻畫范進悲慘境遇的。貧窮苦潦倒的讀書人范進,前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平凡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想知道他,任何人都不想與他有任何的瓜葛,就連他殺豬的丈人胡屠夫也看不起他……生活清貧,基本的吃和穿都無法解決。小說里,寫范進去考試——他面黃肌瘦,花白胡須,穿著麻布的直裰,頭戴破氈帽;大冬天了,他卻穿著很薄的單衣,凍得乞乞縮縮的,非常猥瑣、非常悲涼。進入考場以后,因為年紀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幾塊。這是多么悲涼的形象!范進的個人生活是非常貧困的,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樣呢?小說里有一段描寫: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這個屋子破破爛爛的,沒有什么家具,沒什么擺設(shè)。他的岳父是賣肉的,叫胡屠戶。本來賣肉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但在范進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態(tài),因為他有錢,范進沒錢,經(jīng)常要靠他的資助,范進一家才能勉強度日。然而,范進也有否極泰來的時候,范進中舉了,成了舉人,成為舉人就意味著成為官了。成為舉人,范進從不知道到知道,最后痰迷心竅。這個細節(jié),作家吳敬梓描繪非常的細致,形象,過程也令人印象深刻,是此節(jié)故事最精彩的地方。中舉以后的范進就不是一般的人了(縣官),丈人胡屠夫不敢打他了,因為“中了舉可是老爺了,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不是隨便可以打的”;中舉后,順理成章地,范進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小說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自此以后,果然有了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chǎn)的,有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人求蔭庇的。兩三個月后,范進家的奴仆、丫環(huán)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焙髞碛职崃诵路?,成為了老爺。
范進通過了“鯉魚躍龍門”的科舉考試,終于成為了“人上人”。
范進這樣的人,以現(xiàn)代讀書人來看,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沒有一個人愿意成為他那樣的讀書人——窮苦潦倒,迂腐。但很想成為中舉以后的范進,成為一方之官。這樣的文本在教育導(dǎo)向上,我們覺得會出現(xiàn)教育失范的作用:我們不想成為讀書人,不想成為文人,我們只想通過考試,考取功名,做官。這樣的影響非常的惡劣?!皩W(xué)成則仕”的觀念似無形的意識淫浸在人的無意識里。殊不知,現(xiàn)代的我們讀書人已經(jīng)在“學(xué)成則仕”的觀念里淫潤過久,生出了一定要“做官”的觀念;碩士、博士畢業(yè)一定要做官,確實害了不少人。
當今,這樣的官本位意識越演越烈。原因是什么呢?我們在《范進中舉》中依然可以找到答案。
上文說到,中舉后的范進做了官?!白源艘院螅挥辛巳藖矸畛兴河兴吞锂a(chǎn)的,有送……”甚至鄉(xiāng)紳也送錢送房來了。張鄉(xiāng)紳進來到范進家,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彪S手從跟的家人手里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quán)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干凈,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薄绱诉@般堂而皇之的行賄。在清代,做官當老爺就意味著發(fā)財。清代有句諺語,《儒林外史》中也寫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狈哆M中舉就意味著做官,做官就有權(quán),有權(quán)就可以發(fā)財。這么多人給他送錢、送房子,包括張鄉(xiāng)紳在內(nèi)的“達官貴人”。送錢送房,都是要求有報答的,就是他做官后,給他們一定的利益,大家都有利,這個利當然比他們原先送的錢財要多多了。由此看出,中不中舉是大不一樣的。吳敬梓在一首詩中寫道:“貴為鄉(xiāng)人畏,賤受鄉(xiāng)人憐?!币毁F一賤是身份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權(quán)勢的變化。所以,范進為什么能從二十歲一直堅持考到五十四歲,考了三十五年,還要一味的考?因為科舉考試對讀書人來說有極大的誘惑力,這誘惑力就是,科舉考試就像龍門一樣,你躍過了它,就改變了一生,社會地位、家庭境況,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你躍不過它,又怎么樣呢?小說寫范進,雖然這么多年的科舉考試一直考不上,但他還是希望通過進學(xué)這樣一種最艱難的道路,來徹底地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從這里可以看到,讀書人的確是非常可悲的,當然也是非常可憐的。但他們到底有一種精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經(jīng)歷很多生活的苦難、磨難,最后翻身做“人上人”。這是他們?yōu)槭裁茨荛L時間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長時間地忍受心靈上的磨難:內(nèi)在的、外在的都得忍受,最后結(jié)果就是能夠躍過這個龍門,成為“人上人”。這樣的為功名而讀書的風氣一直深入我們民族的骨子里。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懷著這樣的“夢想”。
這樣看來《范進中舉》這個文本進入我們的中小學(xué)課本,確實有商榷的地方。為功名讀書這樣的壞風氣是否會影響到下一代呢?其實,這種風氣早已深入人心了。如果我們聯(lián)想:當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貪官?就知道這種壞風氣惡劣程度。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很多貪官都類似范進:先前是苦命的農(nóng)村的貧苦娃兒,做官后不學(xué)無術(shù),吹噓捧媚。我們臆想,他們這些貪官骨子里,依然流淌著范進的血脈。他們不是真的讀書人,是社會的“投機者”。他們的存在,令許多真正的讀書人,處境尷尬。
例如,近來一位博士的春節(jié)返鄉(xiāng)筆記“知識的無力感”在網(wǎng)絡(luò),或在現(xiàn)實談?wù)撝挟惓5臒崃?。博士生王磊的尷尬是一位現(xiàn)代讀書人的尷尬:讀書無用論。從而延伸出了“知識無重量”、“唯有金錢重”、“做官,才能榮歸故里”等等一系列的變異的價值觀念的蔓延。導(dǎo)致了很多現(xiàn)代社會人的價值觀念的變異:以“唯金錢論”來定義一個人的成功,以“官職”來衡量一個人的本事的大小,“女孩寧愿坐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里笑”。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社會?有學(xué)者說過: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也可以套用它的語序說:一個不尊重知識(真知)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如果一個社會讓真正的“知識”已經(jīng)沒有了力量,只有“金錢”才能發(fā)揮效能的社會,將是一個即將消失的社會。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正在喪失尊重“真知”的品格,崇尚“物化”的思潮,處于如今的商業(yè)價值觀里,令多少讀書人,無所適從!這樣悲涼的教育失范,應(yīng)當引起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者的思考。
而且更惡劣的影響是:范進其實不是真正的讀書人,不具有“舉人”的能力。小說有這樣的描述:看范進試卷的是周進。周進來考童生,已經(jīng)有了一種先驗之見,因為周進也是長時間的科舉考試連童生都沒考上,后來他做生意的朋友為他捐款買得了一個秀才的資格,他才能考上舉人,考上了舉人他才考上了進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試中特別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進就油然產(chǎn)生一種憐憫的心情,覺得范進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試的時候他特別關(guān)照范進。周進看范進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的感覺是,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么話?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所以他心里想,怪不得三次都沒有進學(xué)。但他還是想再看一看,所以從頭至尾又看了一遍,而這一看看出點門道、看出點意思來了,因此又硬著頭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后,他才恍然大悟,說了這樣的話:“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薄疤斓亻g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說:“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么第一遍就沒看出它真金的閃光呢?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諷刺自己,實際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讀了一遍、兩遍、三遍,要試官讀了三遍才讀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后他就感嘆了:“可見世上糊涂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別的卷還沒看,他就給范進填了第一名,范進就中了秀才。
這是一個多么荒誕的故事!
但愿我們的現(xiàn)實里沒有。
鄭立峰,大學(xué)教師,現(xiàn)居廣西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