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凌燕
借景抒情類文章寫好景是關(guān)鍵,它是抒情言志的基礎(chǔ),那么如何寫好景呢?一些散文名篇和古詩文中精彩的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與借鑒。
一、多角度多側(cè)面進(jìn)行描繪,以突出景物特點
例《春》中,寫春草時,從小草情態(tài)(偷偷地)質(zhì)地(嫩嫩的)長勢(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突出春草嫩綠茂密的特點。
寫春風(fēng)時,從觸覺角度(“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突出春風(fēng)的柔和;從嗅覺角度(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寫出風(fēng)中泥土的芳香;從視覺聽覺角度,寫了鳥的婉轉(zhuǎn)鳴叫,牧童短笛的清脆悅耳,突出春風(fēng)的和悅。這樣,作者從多角度多側(cè)面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fēng)寫得有聲有味,有情有感。
當(dāng)代作家梁衡先生的《夏感》也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了夏天熱烈、緊張、急促、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其運用多種感官寫景,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密密的厚發(fā)”“黛色長墻”“金黃的大地”從視覺上展現(xiàn)夏的磅礴之勢,色彩明艷突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則從聽覺上渲染熱烈的氣氛;“熱風(fēng)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又從觸覺和嗅覺上寫出了夏天特有的熱和氣息。使我們眼耳鼻共用仿佛置身于夏天的田野之中了。
這一手法的運用,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也有所表現(xiàn)。
例《小石潭記》里有: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2)“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
第一句,從聽覺角度——設(shè)喻繪聲。以佩環(huán)相鳴喻水聲清脆悅耳,清凌凌的水發(fā)出這樣動聽的音樂。
第二句,從視覺角度——巧妙繪形。“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在清清的水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體態(tài)與游姿,清晰可見。
從聽覺角度設(shè)喻繪聲,從視覺角度巧妙繪形,多角度多側(cè)面寫出了水之聲魚之樂。
二、寫景遵從合理的順序,使景物的層次得當(dāng)
(1)由整體到局部繪景,美景逐步清晰,使讀者身臨其境。
以《春》為例,開篇有宏觀勾勒春醒圖(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后文又有對——春草、春花、春風(fēng)、春雨圖微觀的描繪。這樣整個春天的美就宏觀而又具體地呈瑚在讀者眼前。
《紫藤蘿瀑布》中
“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保ɑㄆ伲?/p>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花穗)
“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花朵)
作者先從整體“花瀑”寫起,再寫“花穗”,最后再到“花穗”上的“花朵”,景物描寫由整體到局部層次清晰條分縷析,把藤蘿之美描繪地栩栩如生。
(2)由遠(yuǎn)及近或由近及遠(yuǎn),使景物或尺幅百里,或纖毫畢現(xiàn)。
以《觀滄海》為例,作者登上碣石山放眼望去“水河澹澹,山島竦峙”,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地聳立在大海之中,這是放眼望去的遠(yuǎn)景,而后作者把視線收回來,聚焦在眼前,“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瑟瑟,洪波涌起。這樣作者在整體描寫大海的雄渾浩瀚壯闊時,又以山島草木點染烘托,把大海寫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讓人感到大海的美麗多姿。
又如杜甫的《望岳》中,前兩聯(lián)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是遠(yuǎn)望所見,以齊魯兩地襯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既贊美了泰山的秀美之極,又生動地描繪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頸聯(lián)“蕩胸生曾云,決眥人歸鳥”乃細(xì)望所見,既寫出了白日里泰山云霧繚繞的美景,又描繪出黃昏時倦鳥歸巢時的幽深。
古詩云:“遠(yuǎn)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笨梢姺沁h(yuǎn)觀無以看高山之色,非近聽無以察流水之聲。這說明,寫景時遠(yuǎn)近交替,運用得宜,方可相得益彰,兼收其效。
三、映襯得法,使景物形象更鮮明
老舍先生的《濟(jì)南的冬天》,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lán)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之美。
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則是將許多獨立的事物納入同一幅畫面,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tài)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tài)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環(huán)境之清幽?!拔黠L(fēng)”與“古道”相映,更顯古道之蒼涼。秋景中枯藤、老樹、昏鴉之蕭索,與夕陽余暉之金黃相映,更突出了秋天之蕭瑟。“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與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更突出“斷腸人”之愁思。這一切都是映襯之妙。
四、虛實并用,使景物形似神傳
《春》中,寫春花時,不僅實寫了春花的爛漫與熱烈。更運用虛寫的手法由春花之美聯(lián)想到春實之甜。
《沁園春·雪》中,作者也是由眼前奇?zhèn)バ蹨?,大氣磅礴的雪景?lián)想到雪晴后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美麗景象:“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在原有實景的基礎(chǔ)上翻出一派新氣象,令人耳目一新。
常言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景物描寫的同時還需要情的相伴,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切自然風(fēng)物,皆是作者自己主觀的眼光和心情的折射。即便相似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筆下,也會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情感風(fēng)格。
總而言之,上面的有關(guān)寫景的幾種方法也只是拋磚引玉,在日常寫作中,還需我們用心體會,不斷創(chuàng)新,以生花妙筆再現(xiàn)自然美景,繪出自然的靈性與智慧,抒寫個人的情趣與抱負(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