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
現(xiàn)代社會呼喚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教師越來越多地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取間接知識經驗已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創(chuàng)造性地獲取直接知識經驗受到了重視。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是教師教育工作的明智選擇,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的影響,教師們逐漸認識到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地位,讓學生充當教學活動中的主角,努力營造充滿個性色彩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讓學生的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得到提高。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一系列發(fā)展,尤其是在高中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們學習的時候能夠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針對當地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進行具體情況的具體操作為以后發(fā)展自己的綜合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給學生一個自由開放的課堂平臺,激發(fā)自主學習熱情
課堂不是老師展示才能的舞臺,而是師生互動的平臺。理想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營造的,教師能夠用激情燃燒學生,同時也會被學生踴躍參與的熱情所感染,從而能夠更加自主、自由的發(fā)揮,使課堂充滿一種民主、和諧、融洽自由的氣氛。只有營造和諧共振的課堂,才能提供自主創(chuàng)新環(huán)境。
教師在課堂上不應只是個傳授者,而要做個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根據明確的目標導向,更要善于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我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fā)言,也可以先由組長主要發(fā)言,整理他成員補充。這樣,學生展示才能的機會更多了。
我從這個學期開始培養(yǎng),試驗了一個多月?,F(xiàn)在,學生們的自學講解已經非常有進步。他們的潛力真是不可小覷。不少同學在講臺上淡定從容,有條有理,侃侃而談。還能有意識的去處理重點難點。由于講解的和聽課的都是同學,地位平等,還有同窗情誼,所以,課堂上的交流互動、思考探討輕松自然又快樂。比我一個人的一言堂效果好多了。我在后面看著他們的成長總有滿滿的幸福感。當然,有些需要補充和引導的知識肯定要注意落實。因此,這樣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你不但要深入的備課,精心設計引導的方向,你還要切實的了解你的學生和學情,他們可能學不到位的地方,會出現(xiàn)解決不了的疑難。以我的經驗來看,讓學生就書本學書本的問題不是很大,他們需要引導的主要是歸納方法和拓展知識技能方面的問題。另外,鑒于他們尚年輕,知識水平有限,缺乏社會經驗和人生經歷,他們的語言表達、理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必然還很稚嫩,常常不能高瞻遠矚,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和社會。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的適時引導。因此,教師應該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境界。
二、培養(yǎng)積極探究習慣,發(fā)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例如,我們在學習曹操《短歌行》的時候,完成了詩歌內容和技巧的賞析后,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歷史上有人評價曹操是英雄,有人卻評價曹操是奸雄?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學生們感了興趣,討論得非常熱情。觀點至少有四五種,爭論得很熱烈。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懂得了人生的道路各種各樣,每一種評價都有道理,可以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懂得了別人的想法也有可取之處,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及,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適時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有切實的提高。
三、讓學生對課堂進行自我管理,建立科學有效地綜合考察機制
學生實現(xiàn)自我管理是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信息化時代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辨別和提取有用信息。特別是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為主的習慣,并要進行有效地監(jiān)督引導,就必須實行自我管理,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個人責任感的作用發(fā)揮。
要實現(xiàn)這種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分組,保證同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內混合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實際的研究結果表明,好學生和差生都能夠從合作學習中受益。比如,好學生通過向其他同學講解學習內容可以增加他的認知、推理水平,通過參加小組活動,可以增加好學生的從屬感、接納感和責任感;學困生能夠得到教師以外的來自本組其他同學的更多幫助,與其他同學共同學習可以降低他們的焦慮程度。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觀察能力強,有的思維比較深刻,將這些具有不同能力優(yōu)勢的學生組合在一起。為了能保持小組正常發(fā)揮其預期的作用,同時不因為本班的課堂活動影響學校其他班的正常教學,促進學生之間加強正相互依賴。對各小組各成員進行了角色分配,各負其責,還定期或隨時變換。不僅能夠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個組員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也是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打破單一追求語文知識教育的陳規(guī),有意識地在教學控制中巧妙運用各種策略,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興趣,授予自學方法,培養(yǎng)自學習慣,使其勇于發(fā)現(xiàn)、積極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勃發(fā)出無限生機,真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