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堅
校園里,滿眼所見的,都是孩子。
一種是小孩子,一種是大孩子。
和小孩子們在一起,每天都是各種開心和有趣,他們個個鬼靈精怪個性十足,讓人不得不跟著童心未泯,言行舉止也如各種各樣的老頑童。
和大孩子們在一起,則是另一重境界,讓我可以借助他們的雙眼,重新“看見”早已司空見慣的理所當然中所蘊藏的各種新鮮發(fā)現(xiàn)。
2016年的教師節(jié),我收到了一份頗為特殊的禮物——為黨教育事業(yè)辛勤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于是感慨,怪不得近來總是看誰都像個小孩,原來真的時光匆匆呢!
于是,這里的大孩子就特指那些年齡小于我教齡且剛?cè)肼毑痪玫男吕蠋煟?/p>
他們就是一群孩子!他們就該享受孩子所應有的待遇!但是我們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好吧,那就每人每周給我發(fā)個隨筆,我們一起聊聊唄……
于是,每位新老師在每周末就會發(fā)我一篇隨筆,這些新人眼里的新鮮事,會產(chǎn)生很多有趣的話題和靈感。
語文老師浦婧茜在工作的第一周,就表現(xiàn)出對一年級新生課堂紀律的擔憂。我說:紀律的背后,其實是老師“忽悠”的技術,是你的內(nèi)容能否吸引孩子,是你的語言、表情、體態(tài)是否和小屁孩們在“一個層次”……
語文老師陸紫嫣說“要善待孩子的錯誤”。我回復:“善待”,是必須的!但善待不是無原則的放任,而是有分寸的關心。小陸老師的文中還有一個筆誤,所以我又提醒:寫完的東西一定得反復閱讀、仔細斟酌(修改與校對)。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所以也一定要“善待”它們。
浦曉婷老師感慨,一年級孩子的規(guī)矩難定,什么都是“第一次最難”!我告訴她:一年級的孩子們,現(xiàn)在和將來一段時間內(nèi),都會在“規(guī)范”與“散漫”之間拉鋸,這就是兒童的天性。處事方式雖然是盡量溫和,但一定也要保留慍怒這個表情。
體育老師唐旭航寫了一篇關于如何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隨筆,洋洋灑灑近千字。我認為:師生關系要“平等”,但這種平等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對等”,而是一種基于師生各自身份的平等。換句話說,老師首先要很“老師”,學生也必須很“學生”,我們才可能開始真正的師生平等對話,才會有真正的相互尊重。
數(shù)學老師張鈺婷上了一堂匯報課,然后連續(xù)三周對自己的課進行了反思,尤其對自己課堂上急于走流程而忽視了學生的提問耿耿于懷。我除了表揚還是表揚:能對一個問題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反思,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寫下這段文字,記錄下我和大孩子們的一段經(jīng)歷,很有意思,也很有必要。事實上,年輕人的成長和孩子一樣,最缺少的是陪伴,而成熟期老師的專業(yè)再發(fā)展,最缺少的是和大孩子們共同成長的勇氣。
好吧,那就用實際行動敦促自己,跟著年輕人,活到老并堅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