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靜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對韓中學生漢語教學的語音問題調查及對策分析
——以首爾明逸初中為例
趙靜靜*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隨著中韓兩國教育領域內的CPIK項目的實施,從2012年開始國家漢辦每年就會在國內選拔一批優(yōu)秀的漢語教師加入到韓國中小學的漢語教學師資隊伍,與韓國籍的漢語教師一起開展?jié)h語課堂。作為2016年CPIK項目志愿者教師中的一員,通過對所在學校初中三年級學生的漢語學習情況的調查及分析,了解到漢語零基礎的學生在語音學習方面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
語音;語音偏誤;漢語教學;教學對策
對于漢語零基礎的韓國學生來說漢語語音的學習是學好、說好漢語的關鍵,這一點在漢語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課時的安排方面都得到了體現。如果語音階段沒有打好基礎,直接導致不標準、奇怪甚至完全母語式的漢語發(fā)音,還可能使交際雙方不能互相理解,這樣漢語學習也就沒有了意義,失去了交際的價值。因為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都是為了與目的語國家的人進行理解性交流。下面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參考韓國首爾部分地區(qū)中學漢語教學的大致情況并以筆者所任教的明逸初中為例,首先從初級階段韓國中學的漢語學習語音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測試、評估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概述漢語語音教學的概況;其次,找出韓國中學生在漢語語音學習中出現的偏誤及原因;最后,對漢語語音出現的偏誤提出自己的針對性教學策略。
(一)漢語語音的課時安排
根據韓國大的教育背景,可以了解到在教學內容方面學校的自主性相對是較大的,學??梢愿鶕约簩W校的老師和學生及家長們的意見進行民主選擇要學習哪種語言作為第二外語。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韓之間的密切交流,所以大部分中學都選擇了漢語作為他們的第二外語,甚至成為升學和找工作就業(yè)的一個鑒別能力的重要參考。在這里筆者主要調查了首爾市的20所選擇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中學,從漢語語音的課時安排、漢語課的總課時安排、語音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以周為單位)這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如下:
語音課時(45分鐘為一節(jié),一個課時)總課時(45分鐘為一節(jié),一個課時)語音課占總課時的比例(45分鐘為一節(jié),一個課時)4-830-3413%-23%8-1060-6813%-15%10-1290-10011%-12%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各個學校的漢語語音教學不論是一周一節(jié)、兩節(jié)或者三節(jié),語音課都占到了總課時的10%以上,可以說對于語音的學習漢語教學者都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另外,筆者還通過對韓國有經驗的本土漢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到,大部分漢語老師對于語音學習的安排并不是只局限于一個階段,而是把語音貫穿于漢語學習的整個階段,只是每個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初期把發(fā)音放在重要的位置,隨著學習的深入有所調整,不在那么嚴格變?yōu)檫m當的糾正,最終是以說出可以理解的漢語為教學與學習的目標。
(二)語音的教學內容安排
通過調查首爾地區(qū)中學的漢語教學,發(fā)現由于學習對象學習漢語的目的和動機的不同,所以漢語教學內容的安排就呈現出一定的適應性。為了說明這一現象,以筆者所在的明逸初中為例,漢語作為學校整體的選修課,學生們的漢語學習沒有考試壓力,學習漢語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交際,即有強烈說漢語的急切動機。所以語音教學的安排就要考慮到學習對象這樣的特點和需求,把語音教學在教學大綱的安排下定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是韻母的學習;第二課時是聲母的學習;第三課時是聲調的學習;第四課時就是聲韻調拼讀的綜合練習。對這樣的語音教學計劃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原因:
1.漢語語音中有與英語和韓國語相似的元素,在韓國從小學就開始非常注重英語的教學,并且韓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EPIK(English Program in Korea),所以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及熟悉程度相對比較高;另外又由于中韓在地理位置、文化淵源以及漢字文化圈等方面聯(lián)系,使得韓國學習者對漢語語音的學習并不那么陌生,成為其學習漢語的優(yōu)勢。
2.因為教學對象學習漢語的主要目的是進行交際,說的動機很強。如果語音階段過于長,就會使學習者失去學習的興趣,感覺枯燥。鑒于這方面的因素,專門的語音教學不易過長,應該快速地進入說的課堂語言環(huán)境中,使語音在說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糾正、練習。
(三)語音階段的教學測試和評估
每個學校的漢語教學計劃不盡相同,在這里主要參考以明逸初中所在的江東區(qū)幾所學校的大致安排為例來說明。對漢語語音的測試主要方式是平時每節(jié)課對話和課文的背誦和期中口語考試來檢測語音學習情況。由此可見,語音的學習還有語音的測試從整體上來看都并不是只局限或者停留在某個階段,而是貫穿于漢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下面在本文中筆者針對的是所在學校零基礎的初學者在漢語韻母、聲母、聲調等的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說明。
韻母的偏誤有:學習漢語的韻母首先要學習元音,漢語的元音是7個舌面元音、3個舌尖元音、還有一個er卷舌元音。學生們在韻母中出現的偏誤大致有一下這些:
其次便是復韻母的發(fā)音偏誤,這一偏誤對于韓國學生尤其是零基礎學習者更是一個難點。漢語中復韻母并不是兩個或者幾個單韻母的簡單相加,而是這些音在口腔的自然的連貫,中間沒有發(fā)幾個音時中間的那個換氣或停頓的現象,即從前一個音向后一個音滑動的動態(tài)發(fā)音,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韓國語中有復合元音,但構成方式簡單,并且有一定的限制,同時還沒有三合元音,對于這一難點的學習,學生們仍然容易犯錯誤的是:復韻母uo,ou,ui(uei),iu(iou),üe和鼻韻母un(uen),ün(yen),üan,的生硬、不連貫或者發(fā)音不完整。其中還需要注意的是u,o這兩個元音的組合在韓國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學習復韻母uo,ou時會遇到發(fā)音更生硬、不連貫。
聲調出現的偏誤:在大概介紹漢語聲調的波狀圖之后,學習者在聲調的發(fā)音中出現的偏誤有下面幾種:
(1)1聲起點太低
(2)2聲較容易。
(3)3聲最難。
(4)4聲降的不徹底,發(fā)半4四聲,即51發(fā)成53。
通過上文對語音問題的分析,使筆者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有了相應的教學對策,下面對這些進行簡單介紹說明。
通過上述筆者在韓國任教期間針對零基礎的學習者在漢語語音學習方面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出,韓國學生在語音學習的難點不是母語中沒有的音,而是母語中有,但與目的語不同,分化為一個或者兩個,這樣的情況是最難的除此之外一個更重要的結論就是漢語教學與學習者母語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促進漢語教學在各國的本土化。所以在CPIK的合作教學中,互相彌補、借鑒、發(fā)揮好中韓漢語教師各自的優(yōu)勢是這種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余詩雋.韓國人學習漢語語音的偏誤分析及其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趙婷.韓國學生漢語語音偏誤研究[D].魯東大學,2013.
[5]劉夢宇.韓國近5年漢語語音教學研究綜述[J].2016.
趙靜靜(1990-),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生。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