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
旅游,作為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旅游起源的研究也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從旅游概念的相關界定與分析出發(fā),對中國古代旅游的起源的時間、中國古代旅游的形式與發(fā)展以及筆者自身對中國旅游起源的認知和了解進行研究和分析,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旅游發(fā)展的相關規(guī)律和特征,促進旅游行業(yè)的前進和發(fā)展。
旅游是存在于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一種短期性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整體呈現,它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對中國古代旅游起源的深入探究不僅能對旅游發(fā)展史及旅游相關基礎理論予以補充與完善,更能加深人們對旅游活動的科學認知。
一、旅游概念的相關界定與分析
旅游一般被認為是非定居者的暫時居留或旅行,旅游者以短期居住為主,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涉及賺錢的活動,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942年瑞士學者Krapf與Hunziker共同提出的,并普遍被人們所接受,但由于這一定義并未說明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的目的或需求,從而導致國內的學者在界定旅游概念的時候出現分歧。根據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旅游實際可達到多種目的,滿足多種需求,即旅游動機是多樣化的。日本學者田中喜一對旅游動機歸納為四個方面,即心情動機、精神動機、身體動機以及經濟動機;美國學者麥金托認為旅游動機包括身體健康、交際、文化以及地位與聲望四個方面。從不同的動機出發(fā),對旅游就會有不同的界定與認識。以李天元為代表的一類觀點認為,任何出于移民和就業(yè)以外動機的異地短暫停留活動,都屬于旅游,這類觀點基本 將“旅游”等同于“旅行”;而謝彥君認為,旅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尋求愉悅,是一種休閑體驗活動,旅游只能是一種“游覽”活動。
對旅游概念的界定在此不再贅述,眾多的觀點有大同,也有小異。學者們普遍認為旅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異地性,即旅游是非居住者在目的地與常住地之間的流動,這是一種空間意義上的移動;二是短暫性,流動是短期的。以此為標準來考察中國古代社會,可以發(fā)現這種短暫的異地旅行在古代已經出現,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從夏商時期的貿易經商旅行,到周代的“穆王西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旅行、秦漢時期的帝王巡游、官宦公務旅行,再到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寄情山水、士人漫游等等,古代的旅游現象可以說異彩紛呈。但是由于學者對旅游的動機和旅游的最初形式認識不同,使得在旅游活動的起源問題上,目前仍然無法達成一致。
二、中國古代旅游起源的基礎研究
對中國古代旅游起源的研究,學者以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進行了相關的探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遷徙說
中國一些考古學者認為,旅游起源于原始社會的人類遷徙,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遷徙活動,人類歷史開始的開端就是中國旅游史的開端。此觀點認為,在早期人類社會,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為掙脫周邊環(huán)境對自身的束縛,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拓展其生存空間及活動范圍,這種原始人類的反復遷移就是中國旅游的開端。
(二)貿易旅行說
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旅游起源于旅行,而古代最早的旅行起源于商品貿易。原始社會發(fā)展到末期,社會出現了三次較大的分工,行業(yè)分工與腦體分工的實現使勞動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商品交換在種類、數量以及交易范圍方面逐漸擴大,商業(yè)加深了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商人為了盈利,到處奔走,開創(chuàng)了旅游先河在持此觀點的專家看來,旅行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度假及休閑活動,更多的為了進行商品交換所進行的社會活動。
(三)游覽說
有學者在綜合史學資料研究的基礎上,指出進入階級社會后,旅游活動在以商務旅行為主的同時,非經濟的旅游活動也隨之不斷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及旅行活動影響下,帶有游覽成分的旅行逐漸萌芽出現。隨著游覽活動的出現,中國文字也產生了表達旅游意義的詞匯,《周易·觀卦》中“觀國之光”的詞語,也是觀光一詞的由來,所表達的就是旅游的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梁朝詩人沈約在《悲哉行》一詩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這一概念,發(fā)展到唐代,社會旅游活動日益昌盛,旅游一詞也被文人墨客大量的應用。旅游成為以消遣、游覽為主要目的的外出觀光和度假活動的代名詞。
三、中國旅游起源與發(fā)展之我見
在考察旅游活動的起源這個問題上,我們要采取動態(tài)的、綜合的方法。即把握旅游活動的起源不是某一個靜止的時間點,它涵蓋了旅行的萌芽誕生,游覽的出現成熟的全過程。同時在分析旅游概念的基礎上,兼顧旅游目的分析、旅游詞源出現,多方面綜合分析旅游發(fā)展的歷史。由此得出以下結論:
(一)旅游活動并非自古有之
有人說,旅游作為一種人類的活動,自古便已有之。也就是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旅游。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人類早期的活動。早在原始社會以及更早的上古時代,人類社會已經出現了經常性的人口流動現象——遷徙。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的生存每時每刻都受到自然災難和饑餓的威脅。當異族侵擾、自然災害頻發(fā)、食物不足時,人們不得不四處輾轉奔波,重新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作為他們新的定居點暫住下來,不再返回從前的居住點。如亞洲東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過北令海峽向美洲大陸的遷移以及非洲原始人類向亞洲、歐洲的遷徙。這種遷徙活動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是原始人類出于本能對自身生存做出的選擇。這種被動的遷移活動在時間上不具有短暫性,也不具備相對復雜的社會屬性,因此,這種關于人類旅游活動源起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二)準旅游活動出現較早并貫穿古代社會
在探究旅游活動起源的時候應該把準旅游活動和純旅游活動加以區(qū)分。準旅游活動就是旅行,它側重于“旅”,也就是短暫的空間轉移。這種活動的目的可以很寬泛,只要是出于移民或就業(yè)以外的任何原因的旅行,都是準旅游活動。人類最早的旅行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即商業(yè)從農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分離出來,商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廣泛出現,他們需要了解各地商品的生產和需求狀況,并要在不同區(qū)域之間交換自己的商品,由此便有了貿易經商旅行的需要。隨著商務旅行的發(fā)展,旅行向多樣化趨勢發(fā)展。根據記載,進入階級社會后,各種不同目的的旅行紛紛出現并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得到發(fā)展。這其中包括帝王巡游:秦始皇五次出游,足跡遍布全國,隋煬帝為方便出游,開通京杭大運河,乾隆帝及康熙帝下江南出巡,體察民情;公務旅游,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質檢在文化上的交流以及經濟上的互補,鄭和下西洋,將中國化的商品運往世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學者漫游,代表人物是孔子、司馬遷、李白等;學術探究旅游,代表人物有李時珍、徐霞客等;宗教旅游,鑒真東渡,傳播唐朝經學等等。這些準旅游活動的主要目的雖然并非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但卻是可以引發(fā)旅游的是由,并一定附帶有一定程度的游樂成分,因此是旅游發(fā)展的早期階段。
(三)純旅游活動源于休閑
純旅游活動是純粹以消遣娛樂、觀光游覽為目的的旅行活動。它的出現滯后于準旅游活動,是在休閑的基礎上產生的。一般而言,只有當社會上出現了相對穩(wěn)定的有閑階層,這個階層有足夠豐富的物質基礎和閑暇時間去追求享樂時,真正的、純粹的以休閑為目的的旅游才能出現。據考證,純旅游活動最早出現在奴隸社會,表現為奴隸主階層的享樂旅行。當時,在私有制的普及下,大量勞動剩余物被奴隸主所占有。這些勞動剩余物一部分用于奴隸主的祭祀活動,還有一部分則供奴隸主及其家庭生活享用,其中就包括外出游歷時的消費。隨著社會制度的完善以及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直至宋元明清時期,人們對于自然界山水的審美開始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化的觀點,旅游者的審美意識也逐步得到了提高,這種趨于完善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念對旅游活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旅游逐漸成為古代人們生產生活之余的一個重要休閑娛樂方式。
(作者單位: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