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麗榛+秦汝芳
摘 要:在網絡環(huán)境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對《人際溝通》課程進行探索改革。建設網絡課程,實現知識傳播的網絡化、交互化。在任務教學中,利用網絡拓展師生、生生間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情景教學中,可構建網上虛擬化情景互動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己嗽u價,建立電子學生成長記錄檔案,進行質性評價。
關鍵詞:網絡 人際溝通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a)-0094-02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一些普通大學開設了人際溝通或公共關系課程。到了90年代,職業(yè)院校也開設了這門課程,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實用型人才的需要。隨著全球性、交互性、即時性為特點的網絡飛速發(fā)展,高職《人際溝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逐漸歸于傳統(tǒng),出現了教學內容方法老舊滯后,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等問題。可見,在網絡環(huán)境下,《人際溝通》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
1 教學內容設計與學習
人際溝通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大多數內容均與生活有極密切的關系。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充分考慮學生及其未來崗位的需要。如分析會計專業(yè)崗位,據此教學內容設計為四大項目:溝通認知包括溝通與心理、傾聽發(fā)問等基礎;社交溝通包括招呼介紹、拜訪接待、即興發(fā)言;職場溝通包括與上級、同事、下屬的溝通;團隊溝通。
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內容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課題組在持續(xù)建設有效利用我們開發(fā)的《人際溝通》網絡課程。這個平臺具有龐大的資源庫和智能交互、測評等功能,包括資源平臺、交互學習平臺等。資源平臺有分專業(yè)設計的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的教案、課件、視頻、圖片等資源分門別類集中于此。教師可以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使之緊跟時代步伐。學生可進入網上學習平臺,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自主化選擇,可預習、練習、復習及測評;或與師生討論問題,互動交流,實現知識傳播的網絡共享、交互化。網絡課程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不但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拓展,而且網站采用聲、畫、音、文的多媒體方式,更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 教學方法
高職《人際溝通》教學多采用任務教學法,以小組活動為主,貫穿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這些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
2.1 任務教學法
“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始終圍繞既定的教學任務展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為目的。其分為四階段:提出任務、分析任務、任務實施、反饋總結。
(1)提出任務。教師需精心設計任務,力求任務重點、內容要求巧妙隱含知識點,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在網絡環(huán)境下,任務的發(fā)布途徑更為廣泛,信息傳遞更為快捷。可利用網絡課程的“作業(yè)”發(fā)布,也可用微信、QQ等,而不再僅限于課堂發(fā)布的單一途徑。
(2)分析任務。學生分小組分析任務。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學生要通過各種途徑搜尋與問題相關的信息??晒膭顚W生借助網絡的搜索引擎功能,快速查閱、搜集、篩選信息;或利用網絡課程中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和相關網站,更有目的性的自主探索。再尋求教師的必要指導,解決難題。學生可通過小組內面對面的溝通,充分探討分析、解決問題;也可利用Web網頁技術、電子郵件、在線交談(QQ)等方法進行信息的反饋和交流;或登錄網絡課程,師生間、學生間提問回答討論,實時互動,協(xié)作學習。教師注意學生的求助,抓住難點,提示問題中隱含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前進方向,以找出完成任務的鑰匙。
(3)任務實施。主要以小組活動為主,現場展示。展示過程中,教師利用相機或手機拍照、錄像,將整理好的圖片、視頻,上傳至網絡課程的“學生成果展示”平臺。既能作為教學資源來增加學生興趣,又能作為成長記錄存入電子成長檔案。
(4)反饋總結。學生完成任務后,要及時進行評價,指出其優(yōu)勢及需要改進的方面。可采用學生自評、互相評價、教師評價的方式。當然,教師也可在網絡課程的“評價”中,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任務教學進程中,利用網絡輔助進行“人—機”交互或“人—人”交互,促使學生主動地從課堂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自主探索發(fā)現,拓展了師生交流合作的空間,創(chuàng)設了新型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得以充分體現。
2.2 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
情境教學,將學生的學習置于現實情境或與現實情境相似的環(huán)境中進行,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將來職業(yè)崗位上遇到的問題?!扒榫场狈譃閷嶋H性情境、虛擬性情境。
虛擬性情境,一般在課堂教學中,會模擬職業(yè)工作情境,給學生安排職業(yè)角色,在相關的工作過程中完成任務,提升溝通能力。課堂教學過程的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容易受時空限制,能夠參與其中的學生較少。而網絡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能提供豐富的數字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所以,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虛擬化情景互動空間,比如網絡實習基地,讓學生進入某一虛擬化企業(yè)。教師可在虛擬化情景互動空間中扮演角色,調動學生變換角色,讓他們完成一些職場任務,如參加面試、向領導匯報工作等,在任務體驗中提升溝通能力。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尤其適合當代大學生,而且在網絡媒體技術發(fā)達的今天才得以實現。
3 考核評價
考核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習興趣。所以要改變以往重結果輕過程、重量性輕質性的做法,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結合起來。我們的做法是,平時活動積分與期末綜合展示得分相加,取平均分(量性評價);電子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及團隊的成長過程(質性評價)。
建立電子學生成長記錄檔案, 包括學生個人、團隊情況登記表、嘗試組建高效學習團隊活動記錄、階段評價表等。通過收集學生和團隊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的信息與資料,反映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或進步過程。通過成長檔案,對學生和團隊按成長階段進行質性評價。
(1)成長記錄之一:體現學生特點的“學生個人情況表”。讓學生簡單評價一下自身的交往溝通能力及學習該課程的愿望,以了解學生對人際溝通學習的認識。
(2)成長記錄之二:個人和團隊成長各階段記錄單。以團隊成長為主線,記錄個人和團隊從成立、成長到成熟、發(fā)展的成長階段。項目任務結束后引導學生對個人和團隊的收獲和成果、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下一階段個人(團隊)發(fā)展的計劃等做總結。
(3)成長記錄之三:主要作品展示(學生作品、各項實踐活動錄像、相關活動圖片等)。
電子成長記錄檔案是一種質性評價方法,而且相較于紙質檔案,更為高效快捷。學生可隨時上網查詢成長記錄檔案,回顧自身,發(fā)現優(yōu)勢與不足,積極性得到持續(xù)性地激發(fā)。教師可據此全面了解學生,調整教學策略。
總之,在網絡環(huán)境下,《人際溝通》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效利用網絡技術,構建新型、動態(tài)開放、交互性的課程環(huán)境,探索師生互動開放型課內外學習、交流模式,促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全面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謝小雁.基于網絡的互動型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4(8):4-11.
[2] 黃國標.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管理溝通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考[J].中國報業(yè),2012(2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