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琳
“落葉不掃”不僅滋養(yǎng)了城市觀感,更折射出現代人對城市認知的進步——城市,永遠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
氣溫走低,落葉歸根。
枯黃的葉子片片飄落,在上海的馬路上鋪成一條金色地毯。踩在落葉上,簌簌作響。這就是秋天的聲音。
要問上海最美的落葉在哪里,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日前公布了18條上海落葉景觀道路,其中位于普陀區(qū)的花溪路和桐柏路已率先實施“落葉不掃”。
徐匯區(qū)7條景觀道路也隨即開啟了“落葉不掃”模式。作為上海最早推出落葉景觀道保潔試點的城區(qū),徐匯區(qū)也是上海最大的風貌保護區(qū)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區(qū)(以下簡稱衡復歷史風貌區(qū))的主要所在地。徐匯區(qū)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落葉不掃”的初衷,是希望將落葉作為風景點綴風貌區(qū)環(huán)境,從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保潔升級為環(huán)境美化。
“落葉不掃”不僅滋養(yǎng)了城市觀感,更折射出現代人對城市認知的進步——城市,永遠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
“落葉不掃”
覆蓋衡復地區(qū)主要路段
2013年秋冬交替之際,徐匯區(qū)首推落葉景觀道保潔試點。轉眼,景觀道“落葉不掃”已推行至第四年。
據了解,今年,在提升落葉景觀道保潔水平的基礎上,徐匯落葉景觀道最新拓展至7條,包括余慶路(衡山路—康平路)、衡山路北段單側(宛平路—天平路)、岳陽路(建國西路—東平路)、復興西路(高郵路—永福路)、永福路(復興西路—湖南路)、湖南路(永福路—武康路)、武康路(湖南路—五原路)等。
其中,武康路沿途停留點包括武康大樓、武康庭、巴金故居、上海老房子藝術中心、宋慶齡故居,復興西路沿途有柯靈故居,書卷氣濃郁的湖南路上有上海圖書館、1984書店,余慶路沿途會經過百代小紅樓、魯馬滋咖啡館,永福路沿線有張樂平舊居、良友公寓,岳陽路段途經宋子文宅邸、普希金紀念碑,衡山路段不可錯過的停留點則有標志性的衡山電影院以及衡山坊、衡山公園等文化休閑新地標。
對于“落葉不掃”,也有人提出疑問,除了“好看”、滿足人們觀景拍照的需求外,是否具有更深的文化內涵?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文藝情懷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梧桐樹的由來與空間布局,恰恰能反映出城市歷史的演變流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徐匯區(qū)武康路段規(guī)劃師沙永杰在“徐匯區(qū)匯展示廳”舉行的第九期“匯講壇”上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衡復歷史風貌區(qū)進入快速建設期,大量西洋別墅、行道樹、有軌電車軌道等建筑和市政設施逐漸成型。其中,以法國梧桐為主的行道樹奠定了這一區(qū)域基本的市政道路格局。“即使道路兩旁仍是菜地,有了這些梧桐,就感受不到鄉(xiāng)土氣,而是海派風情?!?/p>
相比外灘大氣磅礴的建筑風格,衡復風貌區(qū)以住宅為主,與外灘聚焦的金融功能截然不同,衡復地區(qū)更注重人們對舒適、自然的需求。沙永杰表示,這也是為何在衡復, 看不到大理石和浮雕的建筑外墻,但房屋內的門窗把手上卻有細致的雕花?!耙驗槿藗兏⒅厣畹母惺??!?/p>
打造慢生活街區(qū)
感受老上海情懷
11月26日,在104歲的岳陽路上,一場“閃回1912”的海派文化秀在街頭上演。黃包車夫在街頭穿梭,賣花姑娘和報童在大聲叫賣,穿著民國服飾的情侶合撐一把傘漫步街頭……置身其中,游人們好像真的穿越回了老上海,來到了岳陽路1912年筑路之初。
作為今年徐匯區(qū)“落葉不掃”的新增路段,岳陽路上的這場海派文化秀將老上海和落葉情懷結合在一起,帶領著市民游客們開啟“老上海懷舊之旅”。同時也為今年的衡復藝術季增添了一抹亮色。
岳陽路位于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南端,始筑于1912年,初名“祁齊路”,1943年更名為岳陽路。道路南起肇嘉浜路,北至桃江路。整條道路車流量不多,很適合游人安靜地逛一逛。岳陽路街心花園中央矗立著普希金銅像紀念碑,是當時旅居上海的俄國僑民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資建造,這里也成為了岳陽路的地標。
據了解,這條路上還坐落著上海教育會堂、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宋子文故居等建筑,文藝腔調十足。
活動現場,秋風一起,許多梧桐葉都飄到了地上,好像給道路鋪上了一條金色的地毯。市民和外國游客們路過,都忍不住放慢腳步,掏出手機,記錄下這份秋日美景。
記者了解到,2015年“岳陽路風貌保護景觀提升項目”啟動,旨在將這條馬路規(guī)劃定位為一條集文化、科技、藝術、生活于一體的風貌保護道路。2016年,岳陽路景觀道路改造初步完成,通過景觀環(huán)境提升、街區(qū)風貌保護和歷史人文挖掘,目前,岳陽路已打造成具有文化深度的慢生活文化街區(qū),整條馬路已經煥然一新。
今年,岳陽路“落葉不掃”景觀街道,相信會有更多人駐足,感受這里的獨特魅力。
沙永杰也表示,上海最具價值的四類區(qū)域分別是外灘、衡復歷史風貌區(qū)、老式里弄和老城廂。其中,法國梧桐毫無疑問是衡復風貌區(qū)的標志。
眼下,中國大城市從“兩輪”自行車時代全面邁入“四輪”機動車時代后,又重新回到了“兩輪時代”的風口。“摩拜單車”的當紅以及“落葉不掃”受市民追捧,都反映出人們對都市慢行系統(tǒng)的迫切需求。
沙永杰表示,同為歷史風貌區(qū),衡復地區(qū)與外灘一樣,都有著比單純恢復道路場景更加重要的使命。“外灘需要恢復當初的金融功能,衡復地區(qū)亟待解決的是如何緩解居住矛盾?!?/p>
有人說,“城市要往前走,總會有遺憾存在。”對于目標成為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風貌區(qū)的更新與治理,本質上與“落葉掃還是不掃”一樣,初衷都源自人們最質樸的需求——對自然、空間與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