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前不久,第26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舉行,今年的主題是“時間”。
始于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jié)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志》,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fā)笑,之后發(fā)人深省”的研究。
事實上,“搞笑諾貝爾獎”每年嘉獎的一些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雖然看起來的確十分搞笑,卻也讓人大開腦洞,發(fā)人深思。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搞笑諾貝爾獎”的評委中有很多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一些“搞笑諾貝爾獎”的得主后來成為了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按照傳統(tǒng),獲獎者將得到一個根據(jù)每年不同的主題而專門設計的“獎杯”、一份獲獎證書(其實就是一張打印紙,但上面有真正諾獎得主們的簽名,所以也非常珍貴)以及100萬億元——不過,不是美元,而是津巴布韋元,相當于兩元多人民幣。
生殖學獎:穿化纖內(nèi)褲影響生育
埃及醫(yī)生艾哈邁德·沙菲克獲得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生殖學獎,他的研究課題是:各種材質(zhì)的內(nèi)褲對老鼠和人類性生活的影響。
沙菲克醫(yī)生發(fā)現(xiàn),埃及男性經(jīng)常穿化纖內(nèi)褲。他懷疑,這有可能對生育產(chǎn)生一定影響。于是,沙菲克醫(yī)生用75名雄性老鼠做實驗,給它們特制了“內(nèi)褲”。這種“內(nèi)褲”有4種不同材質(zhì),即純聚酯纖維、50%聚酯纖維和50%棉、純棉、純羊毛。他把這75只老鼠分為5組,4組分別穿上這4種材質(zhì)做成的褲褲,還有1組裸著作為對照。實驗表明,穿純聚酯纖維和混紡小褲褲的老鼠性活躍度嚴重下降,而穿純棉和純羊毛的老鼠就沒啥變化。
后來,沙菲克醫(yī)生又在人類身上重復了這個實驗,結(jié)論驚人的相似:穿純聚酯纖維和混紡內(nèi)褲的男性性活躍度明顯下降,而穿純棉和純羊毛的就沒太大變化。
經(jīng)濟學獎:石頭的“人格”
來自新西蘭與英國的三位研究者榮獲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經(jīng)濟學獎,因為他們“從營銷和市場的角度評估了石頭被感知的人格”。
顧名思義,“人格”本是人類心理的特有屬性,即我們每個人獨特且相對穩(wěn)定的性格特質(zhì)。但在這三位經(jīng)濟學家的研究中,石頭們也能真誠、獨立或多愁善感。
在這項經(jīng)濟學研究中,三位科學家向受試者展示了三塊巖石的照片,要求勾選出他們眼中每塊巖石和不同性格特質(zhì)詞匯的匹配度,以研究石頭的個性。
實際上,這是一項對“品牌個性”的批判性研究。通過實驗,研究者證實了他們的假設,即著名的“品牌個性五因素模型”理論與其說測量出了品牌本身的個性,不如說是為品牌賦予了這些人格特質(zhì)。
物理學獎:馬蠅為啥不叮白馬
7位匈牙利科學家所開展的兩項動物錯覺實驗獲得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
其中一項是有關蜻蜓的研究:為什么蜻蜓會在光亮的黑墓碑上停留那么長的時間?事實上,墓碑附近并沒有這種昆蟲的食物??茖W家們還發(fā)現(xiàn),不僅如此,雌蜻蜓甚至會把卵產(chǎn)在墓碑表面,而它們在那里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性。科學家經(jīng)過研究得出的答案是,全是因為偏振光。這些昆蟲會通過尋找表面微微反射的偏振光尋找其棲息的“水鄉(xiāng)”;黑色墓碑能夠反射同樣的偏振光,從而使其成為蜻蜓的墓地。
另一項研究是有關馬蠅(牛虻)的。為什么它們會更喜歡叮咬黑馬而不是白馬呢?研究表明,這也是由于偏振光的緣故。白馬的馬毛不會反射這些吸血昆蟲尋找午餐的標志性偏振光。
化學獎:尾氣減排只在檢測時
成為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化學獎得主,大眾汽車公司顯然并不開心,他們沒有派人到場領獎。該公司由于在尾氣排放測試中作弊而獲得了今年的化學獎。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化學獎頒給大眾汽車,以表彰其提出電氣自動化減少尾氣污染物排放的解決方案——每當汽車接受檢測時。
數(shù)十年來,汽車制造商不斷嘗試研發(fā)馬力強大、廢氣排放量少的引擎,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大眾汽車進行了一項“聰明”的嘗試。他們發(fā)現(xiàn),只要在引擎上加裝一個只在檢測時降低排放量的“減效”裝置,就能輕松解決這個兩難問題——受檢時啟動減排功能通過測試,平時駕駛時又可以享受汽車的高效能。
不過,這項“聰明”的嘗試遭到當頭一棒。2015年9月18日,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指控大眾汽車公司的多款柴油汽車安裝非法軟件,在尾氣排放測試中作弊;在行駛中,這些汽車的污染物排放量最高達法定標準的40倍。此事以大眾汽車公司認錯和CEO引咎辭職告終。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大眾門”事件。
醫(yī)學獎:左邊癢了撓右邊
左邊癢了撓右邊,右邊癢了撓左邊?!扮R像撓癢法”盡管沒有直戳癢點那么好,但的確有效。該項研究獲得2016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醫(yī)學獎。
在這項有關“癢癢”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參試者腋下注射了一種會導致中度瘙癢的化學物質(zhì)。志愿者隨后被要求看著鏡子撓其中一個手臂。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參試者有時會去撓真正發(fā)癢的手臂,但有時撓的是不癢的手臂。出乎意料的是,即便他們撓錯了手臂,但只要看起來像是撓對了,受試者也會覺得癢癢緩解了。
“鏡像撓癢法”看似荒謬,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癢的感覺雖然始于皮膚上的感受器,但它的感知和調(diào)節(jié)很大程度上是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起作用。如果大腦接收到了互相矛盾或者模棱兩可的知覺信息,就會產(chǎn)生錯覺。
心理學獎:年輕人更善于說謊
如果一個人說“我正在說謊”,那么他這句話是在說謊嗎?哲學家把這個古老的命題叫作“說謊者悖論”。心理學家怎么看呢?他們找到說謊的人,問了這些人是不是在說謊。于是,2016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就誕生了。
在實驗中,這些心理學家找來了上千個“騙子”,問他們一天要撒幾個謊,來決定要不要相信這些答案。實驗結(jié)果顯示,平均每人每天要說2.2個謊。
這些心理學家還預測,在人的一生中,說謊量應該呈現(xiàn)拱形分布,即小孩和老人較誠實,而青壯年更愛說謊。這是因為,撒謊是一個很費腦力的事情;認知資源匱乏的時候,人們?nèi)鲋e會比較困難。他們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即說謊的準確性和反應時間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差,青壯年比老年人更善于說謊。
和平獎:胡扯為什么流行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和平獎授予了一項關于胡扯的研究。畢竟,搞明白了誰在胡扯,還是一件很利于世界和平的事情。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胡扯,為什么人們覺得這種故作深刻的胡說八道真的很深刻呢?有兩個可能的解釋:人們傾向于認為事情是真的或者有意義的,人們不能識別出這是胡扯。
為了證明上述假設,研究者做了一系列實驗:
在第一個實驗中,受試者需要看10個由隨機選擇的詞語按照語法規(guī)則組成的句子,然后給這些句子打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覺得這些話還是挺有道理的。在第二個研究中,研究者又在剛才“格言”庫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看似充滿哲理的推文。實驗結(jié)果是,仍然有人被忽悠,覺得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滌。
研究者在最后義憤填膺地總結(jié)道:胡說八道真是太流行了!
生物學獎:當只山羊啥感覺
兩位把自己當成山羊和獾在野外體驗生活的研究者——英國牛津大學倫理學家查爾斯·福斯特和英國概念設計師托馬斯·斯偉茨分享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生物學獎。
兩位研究者都曾花費大量時間模仿人類以外的動物。為了更好地理解“非人類世界”,福斯特曾用數(shù)天時間模仿過一只獾,白天睡覺,晚上用手和膝蓋在林地行走,并捕捉蚯蚓為食。
斯偉茨則扮演一只山羊。根據(jù)山羊和人類四肢結(jié)構(gòu)的不同,他給自己的胳膊和腿裝上特制的四肢裝備,讓自己盡可能舒適地像山羊那樣四肢著地行走。他也考慮構(gòu)建一個人工瘤胃,讓自己能像山羊那樣,用腸道細菌消化山羊會食用的草。他甚至還解剖了一只山羊,來學習他想知道的更多知識。斯偉茨曾一連數(shù)日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與山羊為伍,咀嚼青草,設法融入羊群。那么,他身臨其境學到了什么呢?斯偉茨的體會是,在一個等級制度非常強的群體世界中,有一個朋友非常重要,他很幸運地擁有了一只山羊“朋友”。
認知獎:從兩腿之間看風景
低頭彎腰從兩腿之間看風景,與我們平常站著看有什么不同呢?日本心理學家東山篤規(guī)和足立浩平對此進行了一番研究,并獲得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認知獎。
越遠的東西,視網(wǎng)膜上成像越小,看起來也應該越小;可是,當我們眺望遙遠的山峰時,并不會真的誤以為山很小——因為我們的大腦把這個差距自動補齊了。事實上,人們對物體大小的判斷并不受距離遠近的影響,這在知覺領域被稱為“大小恒常”。
但是,上述情況在人體彎腰后發(fā)生了改變。兩位日本研究者邀請了90名受試者作為實驗對象,30人一組,進行了3組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腿間看到的風景美不美不好說,但似乎真與直立時不同:彎下腰從兩腿間看風景時,人們對物體大小的判斷會受到距離的影響。從兩腿之間看東西,會產(chǎn)生物體顯得更小、遠處的物體顯得比實際距離更近的錯覺。
這是因為我們的視覺習慣是在直立行走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而當我們用非尋常的姿勢看世界時,視覺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見的世界是經(jīng)過大腦處理重構(gòu)的結(jié)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每一天都在“所見非真實”的感受中度過。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