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揚真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正發(fā)生著實質性的變化。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教學過程是“靜態(tài)預設”與課堂中“動態(tài)實施”的過程。只有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預設;生成;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14
成功的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的結合體。如果說高質量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那么動態(tài)生成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學生的差異性和教學的開放性使課堂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教學活動的變化發(fā)展有時和某種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的時候兩者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當教學不再按照預設展開,教師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tài)的預案變成動態(tài)的、富有靈性的實施方案,為動態(tài)生成導航護航。
一、選擇預設,靈活生成
課前的多維預設為教學活動的展開設計了多種“通道”,這為教學實施方案的動態(tài)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在探究鋼鐵銹蝕原因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猜想時,除了水分、空氣等因素外,還有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提出與金屬表面是否有食鹽這種咸物質有關。雖然預設中只對水分、空氣兩因素的探究,但學生提出的這一猜想有道理也有創(chuàng)意,并且學生積極性高,實驗條件也允許,這正是利用資源提高學生探究欲望的好機會,因而筆者積極利用這一非預設的因素讓學生進行探究,結果學生興致很高,目標達成明顯。學生在用實驗驗證自己猜想的同時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成功地建構了知識意義,還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猜想——驗證假設——形成結論”,真正落實了“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過程”的新課程理念。
二、整合預設,機智生成
為了使教學盡可能完美,課前教師需要從多維度預設教學過程。例如:教學目標如何具體化?各維度和各層次目標如何隨著教學進程逐一達成?教學內容怎樣呈現(xiàn)?教學流程如何設計?運用哪些教學方法?等。課前教師的思維主要表現(xiàn)為分析性。但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直面真實的教學,根據(jù)師生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這時,教師的思維更多地表現(xiàn)為整合性。以“伏安法測燈泡功率”的這一實驗課為例,實驗中學生經常會碰到由于操作錯誤和各儀器接線柱松弛的原因造成多種實驗現(xiàn)象。如:燈泡不亮、伏特表有示數(shù)而安培表無示數(shù);或燈泡不亮可安培表有微小示數(shù)而伏特表卻無示數(shù)等現(xiàn)象,這時學生往往會馬上舉手向教師求助,而缺乏自己自主探究的習慣與能力。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都是電路故障的普遍性問題,于是筆者在不影響原預設目標的同時,要求各組當堂記下自己組的故障,并將其作為一大課題引導學生小組課后去分析、解決,通過各組的交流完成這一電學中的故障解決這一課題。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興趣,更可貴的是培養(yǎng)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使其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與科學素養(yǎng)。通過質疑和交流,使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達到共享的效果。原本機械的教學預設在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中變得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活力。
三、放棄預設,創(chuàng)造生成
教學設計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jù),它為教學活動的有序展開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更難實現(xiàn)“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目標。以一次九年級試卷分析課為例,課前預設課堂主要分析幾個典型錯題,但課剛開始就發(fā)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選擇題:電動機是根據(jù)什么原理而制作的?A.電磁感應現(xiàn)象B.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C.磁場對電流的作用D.電流的熱效應。在分析這一題時,有很多同學反映這幾種現(xiàn)象很容易混淆,并強烈需要探究它們的關系。此時,筆者果斷地放棄了預設以滿足學生探究的欲望。專門針對電和磁的聯(lián)系這一主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閱讀書本內容進行歸納、對比理解知識點,另外要求各組通過手頭資料找兩個相關練習進行提高應用,然后通過各組間進行交流、討論與資源共享。結果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了這一難題。這些“閱讀”“歸納”“對比”中的“發(fā)現(xiàn)”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也使學生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半娕c磁的聯(lián)系”這一難點也就很順利地解決了。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電與磁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懂得了遇到類似的問題今后該如何處理的方法?雖然課前預設因時間關系未能進行,但筆者堅信,這樣的“放棄”比“保留”價值更高。
總之,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認識、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生成才會更加精彩。這樣的教學才是一門名副其實的藝術,這樣的對話才會充滿人性的光輝,這樣的課堂才能出現(xiàn)不曾預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