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靄明,張 屹,張旭東
(1.肇慶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2.內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 010022)
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潘靄明1,張 屹2,張旭東1
(1.肇慶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2.內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呼和浩特 010022)
為探討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關系,考察應對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問卷調查法對1018名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工作壓力與應對方式之間兩兩相關顯著;(2)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對其工作壓力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其應對方式具有正向預測作用;(3)農村教師的應對方式對其工作壓力具有正向預測作用;(4)農村教師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工作壓力;應對方式;中介作用
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個體心理健康,與心理危機干預研究密切相關的心理彈性的研究對象開始由以學生群體、受挫折者群體為主逐步轉向如軍人、企業(yè)職工、農民工等特殊社會群體[1];但以農村教師為對象并對其心理彈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心理彈性研究歷史雖已近50年,但對心理彈性的界定卻一如其名,頗具彈性[2][3]。在本研究中,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困難或者處于逆境狀況時能夠成功應對并適應良好的能力[2]。工作壓力是個體感知的工作環(huán)境刺激與個體的認知評價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負面反應[4]。過重的工作壓力會引發(fā)員工的不滿、焦慮、抑郁、離職等消極情緒和行為,降低其績效和滿意度[5]。當個體不能做出良好的應對,持續(xù)的工作壓力還可能導致工作倦怠[6][7]。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彈性與壓力、壓力困擾存在密切聯(lián)系[8],因此本文嘗試突破研究局限探究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的聯(lián)系,頗具新意。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挫折或壓力面前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9]。從1970年開始,國外對應對方式的研究日益增多,而我國對應對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見,尤其是以教師為對象的研究更是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從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中發(fā)現(xiàn)了積極的應對方式這一因素[10],意味著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之間同樣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為探討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假設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聯(lián)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1 100名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1 018份,有效回收率為92.55%。其中,男教師360人,女教師658人;35歲以下教師620人,36~45歲教師337人,46歲以上教師61人;教齡5年以下者293人,教齡6~10年者186人,教齡11~20年者407人,教齡20年以上者132人;已婚者767人,未婚者251人;大專學歷者479人,本科學歷者491人,其他學歷者48人;年級組長及以上教師163人,普通教師855人;幼兒園教師206人,小學教師360人,中學教師452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師心理彈性問卷
采用張旭東等人編制的“教師心理彈性問卷”,問卷題目根據(jù)“自我效能感、朋友支持、目標明確、調適能力、家庭支持、交往能力、同理心、情緒穩(wěn)定性、歸因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10個維度設定,共41個題目。問卷經克隆巴赫(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數(shù)檢驗,總問卷的α系數(shù)為0.945。
2.教師壓力問卷
采用石林等人編制的“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問卷”[11],由36道題目組成,包括8個維度:教育教學改革、學生問題、學校管理問題、工作特征、職業(yè)發(fā)展問題、身心特征、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經檢驗,這一部分問卷的Alpha系數(shù)為0.945,說明這一部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相對較高,可以信賴。
3.應對方式問卷
采用張旭東等人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問卷題目根據(jù)問卷維度設定,共41個題目,包含8個維度。組成問卷的8個維度分別是:自我防御機制、轉移、調節(jié)情緒、總結經驗、轉換視角、傾訴、自我保護、調整心態(tài)。問卷經克隆巴赫(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數(shù)檢驗,總問卷的α系數(shù)為0.904。
(三)研究程序
以學校和培訓班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問卷填寫均采用無記名方式,要求調查對象做出獨立的、不受影響的自我評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22.0進行。
(一)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
1.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將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進行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所示。表1說明,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存在極其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工作壓力中的學生因子、工作特征因子和身心特征因子,與心理彈性總體及多個因子呈極其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工作壓力中的教育教學改革因子、學校管理因子、職業(yè)發(fā)展因子和家庭因子,同樣與心理彈性總體及多個因子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表1 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2.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將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作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所示。表2說明,心理彈性總分及各因子與應對方式總分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2 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3.農村教師應對方式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將工作壓力與應對方式作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所示。表3說明,應對方式總分及自我防御機制因子、自我保護因子與工作壓力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調節(jié)情緒因子、總結經驗因子、調整心態(tài)因子與工作壓力總分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表3 農村教師應對方式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綜上分析得出,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三者兩兩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可以繼續(xù)深入探討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檢驗中介效應。
(二)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工作壓力與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1.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回歸分析
把心理彈性的總分及其各因子作為X,工作壓力總分為Y,采取逐步回歸分析,以了解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預測力,結果見表4所示,心理彈性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工作壓力1.5%的變化量。其中心理彈性總分能夠負向預測工作壓力。注:“X”指自變量,“Y”指因變量,下同。)
2.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把心理彈性的總分及其各因子作為X,應對方式總分作為Y,進行逐步回歸分析,以了解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的預測力,結果見表5所示,心理彈性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應對方式9%的變異量。因此,心理彈性總分能夠正向預測應對方式。
3.農村教師應對方式對工作壓力的回歸分析
把應對方式的總分及其各因子作為X,工作壓力總分為Y,進行逐步回歸分析,以了解應對方式對工作壓力的預測力,結果見表6所示,應對方式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工作壓力1.5%的變異量。其中,應對方式總分能正向預測工作壓力。
表4 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逐步回歸分析
(三)結構建模
1.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假定,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關系中,扮演著中介變量的角色(假設模型見圖1)。因此,依照溫忠麟等人[12]所提出的檢驗中介效應的相關步驟,對應對方式作進一步的中介效應檢驗。
圖1 應對方式為中介變量的假設模型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心理彈性、工作壓力和應對方式三者相互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符合中介效應檢驗的基礎條件。中介效應檢驗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以心理彈性作為X,工作壓力作為Y,采用進入的方法做回歸分析,檢驗c;第二步,以心理彈性作為X,應對方式為Y,采用進入回歸的方法,檢驗a;第三步,以應對方式和心理彈性作為X,工作壓力作為Y,采用進入回歸的方法,檢驗b和c′。結果見表7所示。表7說明,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總效應c顯著(β=-0.177,p<0.001),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的路徑系數(shù)a顯著(β=0.279,p<0.001),心理彈性和應對方式聯(lián)合作為自變量X對工作壓力的路徑系數(shù)b、c′顯著(b:β=0.125,p<0.001,c′:β=-0.212,p<0.001)。根據(jù)檢驗程序,由于a、b、c、c′顯著,所以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9.70%。
表7 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一)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
1.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表明,當農村教師長期面臨自身或職業(yè)所帶來的壓力時,如學生、工作特征和身心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如果不及時進行適當?shù)氖鑼?,容易導致心理不健康而造成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使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隨之降低,甚至可能造成惡性循環(huán),即當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降低,在面對各種壓力時也就無法做出較好地處理,反而產生更強烈的壓力感受。而農村教師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水平,能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壓力,減輕自身面臨的壓力程度,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2.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表明,當心理彈性水平良好的農村教師處于不良狀況時,他們更懂得采取正面的、多種形式的應對方式及時解決問題,如調節(jié)情緒、轉換視角、總結經驗、傾訴等。如果農村教師長期以自我防御機制和自我保護為主要應對方式,不愿直面各種壓力的消極影響,容易留下引發(fā)嚴重后果的根源,導致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情況,這將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傷害,并進一步影響心理彈性水平。
3.農村教師應對方式與工作壓力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表明,當農村教師采取自我防御機制和自我保護等消極應對方式去對待工作壓力時,不僅阻礙工作壓力的有效減輕,還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相反,如果他們懂得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如調節(jié)情緒、總結經驗、轉換視角等,那么壓力便有可能成為一種促進其獲得更好發(fā)展的動力。
(二)農村教師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1.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心理彈性中,心理彈性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工作壓力1.5%的變化量。心理彈性總分能夠負向預測工作壓力。這提示我們,如果要減輕農村教師的工作壓力,可以通過定期進行必要的針對教師的團體或個體的心理健康輔導或相關的心理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從一定程度上排解教師長期承受的工作壓力,并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當教師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水平,他們將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
2.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對應對方式的回歸分析
從結果可以看出,在心理彈性中,心理彈性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應對方式9%的變異量。心理彈性總分可以正向預測應對方式。這告訴我們,當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會促進他們更加主動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壓力和困難。因此可從心理彈性方面入手,影響并引導教師對應對方式的選擇。
3.農村教師應對方式對工作壓力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應對方式中,應對方式總分進入回歸方程,可有效解釋工作壓力1.5%的變異量。其中,應對方式總分能正向預測工作壓力。這個可以解釋為當農村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去面對工作壓力時,他們將較少地遭受工作壓力帶來的消極影響。而關于如何減輕農村教師的工作壓力,可以考慮從應對方式入手,讓教師從根本上認識積極與消極的應對方式以及它們的作用與影響,明確積極應對方式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實踐和強化,這有利于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從容地面對工作壓力。
(三)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以心理彈性為X,應對方式為中介變量,工作壓力為Y,構造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的中介作用模型。中介檢驗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總效應c顯著(β=-0.177,p<0.001),當加入應對方式的中介變量后,心理彈性對工作壓力的預測系數(shù)雖有所降低(β=-0.212,p<0.001),中介變量對Y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顯著(b∶β= 0.125,p<0.001),X對中介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
β=0.279,p<0.001),說明應對方式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結果表明,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且起著部分中介作用。該結果給予我們的信息是,當個體想要減輕工作壓力帶來的消極影響,提高心理彈性水平時,可能需要學習和實踐更多有效的應對方式,用以進一步提升個體心理彈性水平,從而減輕工作壓力。
(一)農村教師心理彈性、工作壓力與應對方式之間兩兩相關顯著;
(二)農村教師的心理彈性對其工作壓力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對其應對方式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三)農村教師的應對方式對其工作壓力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四)農村教師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彈性與工作壓力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說明:該文為“農村教師心理彈性現(xiàn)狀及其對工作壓力、應對方式影響機制系列研究”之一)
[1] 繆勝龍.國內關于心理彈性研究取向的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05):23-27.
[2] 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8(04):995-998.
[3] 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韌性者甄別諸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9(06):1295-1301.
[4] 趙欣,趙西萍,汪永星等.成就目標導向對工作要求與工作壓力關系的調節(jié)效應——以護士為例[J].應用心理學,2011(04):359-364.
[5] 石林.工作壓力的研究現(xiàn)狀與方向[J].心理科學,2003(03):494-497.
[6]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2001).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2,397-422.
[7] 李永鑫,張闊.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趨勢[J].心理科學,2007(02):478-481.
[8] 蔡穎,梁寶勇,周亞娟.中學生的升學考試壓力、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02):180-182.
[9]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03):22-27.
[10] 董镕,楊一帆,耿文秀.團體音樂輔導提高地震災區(qū)初中生心理彈性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3(06):1480-1485.
[11] 石林,程俊玲,鄧從真,等.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問卷的編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0):37-39.
[12]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Job Stress of Rural Teach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PANAiming1,ZHANG Yi2,ZHANG Xudong1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010022)
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work stress of rural teacher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ping style was investigated.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018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Results found:(1)the rural teachers'resilience, work stress and coping style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2)the resilience of rural teachers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ir work stress,and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ir coping styles;(3)the coping style of rural teachers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working pressure;(4)the coping style of rural teachers plays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esilience and job stress.
ords:rural teacher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job stress;coping style;mediating effect
B884.3
A
1009-8445(2016)06-0053-05
(責任編輯:姚 英)
2016-08-26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2YJA190025)
潘靄明(1993-),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yè)2013級本科生。
張旭東(1964-),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