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霞
《叔向賀貧》是一篇有名的古文。叔向,晉國賢臣,春秋后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他雖不曾官居高位,但以品格正直和富于才識而著稱,孔子稱贊他說:“叔向,古之遺直也?!?/p>
據(jù)說,叔向“美而有勇力”,欒懷子非常賞識他。欒懷子是欒桓子和欒祁的兒子,欒武子的孫子,范宣子的外孫。他樂善好施,有很多名士追隨他,叔向也是其中之一。后來欒桓子去世,欒祁和家宰州賓私通,侵吞家產,擔心欒懷子報復,便向當時的晉國正卿范宣子誣告欒懷子,說他養(yǎng)死士,要叛亂。范宣子對欒懷子賓客眾多一事向來忌憚,正好借機打擊欒懷子,遂放逐他去筑城。欒懷子逃亡楚國。隨后,范宣子捕殺了欒懷子的眾多門客,叔向也被牽連入獄,后在祁奚的營救下出獄。
這番變故,使叔向深刻地認識到權力和財富都是“浮云”。若沒有足夠的德行相匹配,財富和權勢有時反而會成為禍根。所以,叔向在見晉國正卿韓宣子時,便力勸他“憂德之不建”,而不要“患貨之不足”。
當時,韓宣子覺得自己徒有正卿之名,物質待遇卻跟不上,連社交開支都不夠。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說,從前欒武子做晉國的正卿,田產也很少,可他擁有美好的德行,結果他的美名傳播到諸侯各國,就連戎、狄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都感念他。到了欒桓子,他沒有繼承父親的品質,反而貪婪縱欲,奢侈腐化,按說是要倒霉的,但是憑借欒武子的美名,他得到了善終。欒桓子的兒子欒懷子力改父親的毛病,繼承祖父的美德,他本來可憑此免于災禍,但由于受父親的連累,他還是沒有免于逃亡的命運。這說明,修德重于積財。
接著,叔向又以郤(xì)昭子家族的盛衰來從反面勸諫韓宣子。郤氏家族的崛起源于晉軍主帥郤克。在郤克當政時期,郤昭子郤至就躋身晉國高層,主要從事對楚國的外交工作。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崩卒,楚國霸業(yè)漸衰,晉楚開始和平外交,郤至就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升為卿士。后來,郤昭子家族又與欒書聯(lián)手打擊趙家。趙家被滅族后,原來趙家人占據(jù)的政治職位幾乎全被郤氏家族所替代。鼎盛之際,郤氏一族出了“三卿五大夫”,史書稱“八郤”。但郤氏的顯赫引起了晉國正卿欒書的不滿,欒書誹謗郤至通敵于楚。于是,公元前574年,晉厲公下令剿滅郤氏。叔向對韓宣子說,“郤昭子家族的財富有國家財產的一半那么多,他們倚仗財富和權勢,在晉國橫行,結果不僅郤至本人被殺,他的宗族也被剿滅。這是為什么呀?就是因為他們的德行不夠呀?!?/p>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笔逑騽窀骓n宣子,您現(xiàn)在有欒武子一樣的貧窮,我認為您也能夠有他一樣的德行,所以祝賀您。如果您不操心美好德行的建立,卻擔心錢財不足,那么我要哀悼您還來不及,還有什么好祝賀的呢?
韓宣子聽后,感激涕零,拜倒在地,說,我韓起本來是要完蛋的,全仗您的開導才得以保全。不但我要感謝您的恩惠,從我祖先桓叔以下的整個家族,都要感謝您的恩惠呀。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大意是,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要把心思用在謀求奢華的衣食之上,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而不要擔憂貧窮?!妒逑蛸R貧》中所宣揚的,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么要“憂道不憂貧”?首先,“道”是可以靠個人努力求得的,一個人只要肯修德,并堅持不懈,就有望在“道業(yè)”上有所成就;而貧富窮達則屬于個人境遇,是外在的,非個人之力所能控制,必須因緣際會才能達成。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薄暗馈币约啊暗馈钡难苌铩暗隆倍季哂小扒髣t得之,舍則失之”的特點,所以我們應該去求。而貧富窮達之類的個人際遇,則屬于“求無益于得”的范疇,這類事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也要遵守“道”,至于能否得到,那還要看主客觀環(huán)境,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
不過,古人所說的“認命”,并不是讓人們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一面要教人承認個人的有限性,另一面則讓人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可控的“求道”之上,做個“憂道不憂貧”的君子。
老子曾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边@種禍福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叔向賀貧”,賀的其實并不是貧窮本身,而是說貧窮并沒有那么可怕,只要善于學道,勤于養(yǎng)德,貧窮完全可以成為建立美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