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傾聽習慣;重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054—01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良好的習慣將會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堅持不懈,扎實訓練,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才能使低年級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
一、傾聽的重要性
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傾聽著的教育。該教育理念認為: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過程。在相互傾聽中,學生對于問題明白了,別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激發(fā)彼此的靈感,進而使學生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與互助。所以,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耐心地引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將傾聽的重要性逐步滲透。
二、傾聽的策略
1. 激發(fā)學生的傾聽興趣。傾聽對于好動、活潑的學生來說是無趣的。但作為一名教師,要想方設法從這種無趣中尋找和創(chuàng)造樂趣。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才能完成有目的的教學行為,通過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誘發(fā)學生主動傾聽的興趣,學生才能在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里樂于傾聽。如,現(xiàn)行的教材中有許多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并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活潑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樂意傾聽,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活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時期養(yǎng)成的,所以在幼年時期,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yǎng)成。而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fā)展學生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它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對說話人的尊重,學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力。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傾聽教師的講話,傾聽同伴的發(fā)言,才能積極地、有意義地參與教學活動,綻放思維的火花,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才能保證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做到活躍而不失有序。
3. 訓練正確的傾聽姿勢。神情或身體動作最能反映一位學生是否在傾聽。課堂上最能反映一位學生是否在傾聽的是身體動作,所以對學生聽的姿勢給予認真的指導很有必要。如,坐姿:要求抬頭挺胸,雙手平放于桌面,雙腿自然放松,雙腳著地。聽同學發(fā)言時,眼睛要看著書、教師或黑板,不看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發(fā)現(xiàn)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如不一致,可舉手發(fā)表看法。
4. 教給恰當?shù)膬A聽方法。學會傾聽需要良好的指導,教學生學會傾聽是教師的重要責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細化聽的要求,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五心”,即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fā)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fā)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更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另外,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方法:一是猜想發(fā)言的同學會說什么;二是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三是想想同學說的有沒有道理。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傾聽方法,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先聽后說,想好再說,真正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善于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就能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傾聽教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