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愛恨交織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
    ——加勒比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母親話語

    2016-12-18 18:50:00張雪峰
    婦女研究論叢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加勒比母女話語

    張雪峰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大學(xué)英語教研部,北京 100048)

    愛恨交織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
    ——加勒比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母親話語

    張雪峰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大學(xué)英語教研部,北京 100048)

    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母女關(guān)系;依賴;疏離;母親話語

    加勒比地區(qū)漫長的殖民歷史、奴隸歷史與父權(quán)社會體系等因素不僅豐富了母親在加勒比社會語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為孕育加勒比女性話語力量的沃土。本文通過追溯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間愛恨交織、依賴與疏離共存的關(guān)系敘述,揭示加勒比母親話語誕生的社會歷史成因,解析母親這一書寫主題在加勒比文化社會歷史語境下的文化寓意,映射加勒比女性的歷史記憶與生存境遇。

    母女關(guān)系敘述在女性主義文學(xué)的發(fā)展與演變中大體經(jīng)歷了19世紀(jì)末的母女分離時期、20世紀(jì)初的女兒反思時期以及20世紀(jì)中后期的母親回歸時期,這既是母女關(guān)系從分離走向彌合的一個轉(zhuǎn)變過程,也是女性心理與女性身份從對立走向認(rèn)同的一個認(rèn)知?dú)v程。因此,自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通過母女關(guān)系書寫構(gòu)建母親話語以及展現(xiàn)母親與女兒共性的女性心理與女性身份認(rèn)知逐漸成為女性主義的主流思潮。繼西方女性作家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之后,20世紀(jì)后半葉才開始起步的加勒比女性作家也隨即加入這一潮流,但殖民歷史、奴隸歷史、加勒比父權(quán)社會體系以及多元的地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融雜又使得加勒比女性作品中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寓意。為此,本文將首先厘清母女關(guān)系敘述在女性主義寫作發(fā)展中的轉(zhuǎn)向,在此基礎(chǔ)之上,通過追溯加勒比女性作家作品中女兒與母親間愛恨交織、依賴與疏離共存的復(fù)雜關(guān)系敘述,揭示加勒比母親話語誕生的具體社會歷史成因,解析母親這一書寫主題在加勒比社會歷史語境下的文化寓意,并以此辨析加勒比女性書寫集民族身份構(gòu)建與女性身份構(gòu)建為一體的書寫特征。

    一、母親聲音的回歸

    1976年,女性批評家艾德麗安·里奇(Adrienne Rich)在其著作《天生女人》(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中表述了以下觀點(diǎn):“曾經(jīng)一度被扭曲、誤用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重要情感是一部尚未書寫的巨著?;蛟S在人類天性中,沒有什么能比這兩個具有生物相似性的身體可以生產(chǎn)出更有共鳴性的情感。”[1](PP225-226)此番言論不僅迅速掀起了借助于母女關(guān)系敘述探究女性主義話語的熱潮,也使得追尋母親、凸顯母親的女性聲音、展現(xiàn)母親與女兒共享的女性話語世界成為20世紀(jì)70年代女性主義發(fā)展的風(fēng)向標(biāo)。伊萊恩·肖爾沃特(E-laine Showalter)指出,“70年代的女性文學(xué)已經(jīng)從厭母時期跨越至對母親孜孜不倦的追尋時期”[2](P135),而評論者羅西·布萊多蒂(Rosi Braidotti)更是將這種通過母女關(guān)系鏈接女性話語傳統(tǒng)中共性的女性心理與女性身份認(rèn)同的書寫方式視為“女性主義思潮的新范式”[3](P96)。

    雖然20世紀(jì)70年代之前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在女性主義話語建構(gòu)體系中也占據(jù)一定的位置,但女兒的話語視角卻在母女關(guān)系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母親往往成為女兒主體敘述中的客體,“女性主義寫作與研究中大多關(guān)注的是女兒的視角,母親卻被置于客體位置,即母親常游離于女性表征之外,母親話語亦成為理論盲點(diǎn),構(gòu)成與父權(quán)世界的同謀”[4](P163)。因此,19世紀(jì)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或者如同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筆下的簡·愛一樣成為年幼喪母的女兒,或者如同簡·奧斯?。↗ane Austen)筆下的伊麗莎白一樣成為無法認(rèn)同母親生活價值的女兒①瑪麗安·赫西(Marianne Hirsch)將奧斯汀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大致歸納為兩類:一是常常表現(xiàn)為暴怒或是惡毒的強(qiáng)權(quán)型母親,如凱瑟琳·德·包爾夫人(LadyCatherine de Bourgh)與邱吉爾夫人(Mrs.Churchill)等,另一類是柔弱、貧窮又略顯愚笨型母親,如貝內(nèi)特夫人(Mrs.Bennet)與貝茨夫人(Mrs.Bates)。參見Hirsch,Marianne.The Mother/Daughter Plot:Narrative,Psychoanalysis,Feminism[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89,pp.47-48.,形成“缺場的母親”“惡魔母親”與“失去母愛的女兒”構(gòu)建的母女?dāng)⑹銮楣?jié)。這種失去母親與母愛的女性敘述一方面是女性在19世紀(jì)的男權(quán)社會中普遍無話語權(quán)力的象征,“女性在父權(quán)社會中都是喪失母親的孩子”[5](P90),另一方面則為女兒掙脫母親遺留的女性傳統(tǒng)約束、尋求女性話語權(quán)力創(chuàng)造可能,“母親與女兒、女兒與母親之間的紐帶不得不中斷,只有這樣女兒才能成長為女人”[6](P108)。但正是這樣的中斷卻使得母親與女兒之間搭建的女性譜系遭遇斷裂,而19世紀(jì)女性文本中單純凸顯女兒的敘述亦依然難脫男權(quán)世界的束縛,“屋里的天使”的命運(yùn)歸宿使得女兒這一女性形象所承載的女性話語訴求最終同樣陷入了與父權(quán)社會同謀的結(jié)局,“女性譜系受到了壓制,支持的仍然是父子關(guān)系以及將父親與丈夫理想化的父權(quán)世界”[6](P108)。

    自20世紀(jì)初開始,世界戰(zhàn)爭引發(fā)的歐美社會格局的變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于人類前俄狄浦斯心理的探索以及女性意識的不斷覺醒都使得現(xiàn)代主義時期女性作品中的母女關(guān)系書寫發(fā)生了變化。以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為首的女性作家一方面公開拒斥19世紀(jì)維多利亞時期柔弱、溫順、無私又純潔的“天使”女性形象,視“殺死屋里的天使”為其女性書寫的使命[7](P721),另一方面又倡議通過“反思我們的母親”(think back through our mothers)來建構(gòu)女性話語傳統(tǒng),爭取女性權(quán)力話語[8](P132)。因此,與19世紀(jì)女性作品通過壓制母親聲音凸顯女兒敘述聲音的書寫有所不同,20世紀(jì)現(xiàn)代主義女性作品在通過女兒的記憶重新揭開被埋藏的母親的故事并以此實(shí)現(xiàn)與母親情感銜接的同時,又以拒絕母親或母輩的生活如對于浪漫愛情、婚姻生活的追求甚至是選擇自殺的方式切斷19世紀(jì)母系傳統(tǒng)文化的毒瘤,重新探索女性身份話語的構(gòu)建形式。譬如,伍爾夫在《一間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重構(gòu)其文學(xué)母親朱迪斯·莎士比亞(Judith Shakespeare)的生活之時,寧可賜予其自殺的結(jié)局也不會讓她成為母親;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中,被視為另一女兒的莉麗也只能在“屋里的天使”拉姆齊夫人死亡之后,借助于其畫作重新回溯、質(zhì)疑拉姆齊夫人的傳統(tǒng)女性生活并且探尋自己的女性自我,“莉麗對于母親—孩子這一結(jié)構(gòu)的重新建構(gòu)既是對于自己畫作的一種闡釋亦是對于其自我的一種界定方式”[9](P688)。這種通過女兒視角拒斥母系女性文化傳統(tǒng)束縛,同時又對母親生活進(jìn)行想象性的重構(gòu)方式,使得斷裂與依賴、反叛與合作同時交織的混雜性成為現(xiàn)代主義女性文本中的母女關(guān)系書寫的主要特征?,旣惏病ず瘴鳎∕arianne Hirsch)將這一時期的母女關(guān)系書寫特征描述為一種“雙重意識”:“這種雙重意識實(shí)際上已經(jīng)成為女性主義批評探討女性寫作的范式……這些(20世紀(jì)現(xiàn)代主義時期)女性文本使得曾經(jīng)被淹沒的母女情節(jié)浮出水面,盡管各種矛盾性元素互相抵觸、交織,但卻創(chuàng)造出雙重或是多重的母女關(guān)系層?!盵4](P95)

    時至20世紀(jì)后半葉,當(dāng)女性主義批評開始其“修正”范式,“以新的眼光、新的批評角度審視舊文本”之時[10](P18),當(dāng)母親與因其而衍生的母系文化譜系成為其“無法逃避的問題”之時[11](Pxx),重新審視母親所承載的性別文化身份、關(guān)注前俄狄浦斯階段母親與女兒的關(guān)系也成為女性主義力圖修正的內(nèi)容。除去里奇之外,南希·喬多羅(Nancy Chodorow)與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等美派的女性主義批評家紛紛采用心理分析與社會學(xué)的方法探究產(chǎn)生母親與母性的家庭與社會心理生成機(jī)制②20世紀(jì)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喬多羅(NancyChodorow)的著作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與吉利根(Carol Gilligan)的著作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對于推動美國女性主義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力。參見NancyChodorow.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 Press,1978;Carol Gilligan.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2.。而以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為代表的法派女性主義批評家則將母親與母性所負(fù)載的女性話語功能視為一種先于語言存在且蘊(yùn)含無限“危險特質(zhì)與顛覆潛力”的象征符碼[4](P135)。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這些話語理論建構(gòu)在方法論上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呼吁母親聲音的回歸、撕裂母親的生物性面紗以及揭示母親背后的社會文化建構(gòu)是這一階段女性主義批評的主流導(dǎo)向。

    然而,歐美女性主義通過母親聲音的回歸以及母女關(guān)系的敘述,構(gòu)筑起的只是白人女性身份的話語理論體系,這種由母女關(guān)系而延伸出來的母親話語往往忽略了民族、種族與社會語境的差異,終歸只能停留在隔靴搔癢的理論層面:“女性主義理論無法逃避母親這一問題,但也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盵11](Pxx)而同時代的佐拉·赫斯頓(Zora Hurston)、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與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等黑人女性作家無疑是將種族與母親話語結(jié)合為一體的實(shí)踐派典范,“作為界定與母親關(guān)系的女性主義寫作的一代,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探尋母性話語的有力場域”[4](P177),母親在她們的作品中不僅僅是女性身份的象征,更是非裔美國女性文化傳統(tǒng)的象征。種族與性別壓制的創(chuàng)傷記憶也使得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女性文化紐帶更為緊密,最終形成母女共同體的美國非裔女性話語體系特征。或許沃克在《追尋我們母親的花園》(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Womanist Prose,1983)中頗具詩意的敘述是對美國非裔女性母親話語的最佳闡釋,“所有的年輕女性:我們的母親、祖母與我們自己永不會逝于荒野之中”[12](P235)。

    在非裔美國女性作家群體之外,加勒比女性作家對于推動母親話語的發(fā)展同樣功不可沒,但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中的母親話語卻要么被置于邊緣化的位置,加勒比文學(xué)評論者多莉莎·史密斯·希爾瓦(Dorisa Smith Silva)與西蒙·A.詹姆斯·亞歷山大(Simone A.James Alexander)就曾憤憤不平地指出:“如果母親是許多女性作家反復(fù)書寫的一個主題,那么加勒比女性作家也不應(yīng)該被排除在外”[13](Pvii);要么被籠統(tǒng)地納入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共享的黑人女性話語的建構(gòu)體系,蓋·威倫茲(Gay Wilentz)就曾將加勒比女性作家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同時置入非洲文化傳統(tǒng)進(jìn)行考量,認(rèn)為始發(fā)于非洲母親譜系的口頭文學(xué)是加勒比女性作家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于現(xiàn)當(dāng)代非裔美國女性作家與加勒比女性作家而言,從母親、祖母以及其他女性親屬流傳下來的口頭文學(xué)都是她們創(chuàng)作與汲取力量的源頭?!盵14](P394)的確,共同的奴隸歷史與父權(quán)社會體系使得加勒比女性作家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對于母親或是母親譜系文化都有著共通的情感寄托,但是加勒比地區(qū)漫長的殖民歷史與地域文化特征又賦予加勒比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母親不同的文學(xué)分量與文化內(nèi)涵,形成的是不同于非裔(美國)女性作家的母親話語范式:“加勒比女性作家承擔(dān)著重構(gòu)這一地區(qū)歷史的重任,她們恢復(fù)加勒比‘母親’歷史的集體性行為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的書寫范式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巨大的差異?!盵15](P108)忽略加勒比地區(qū)的殖民歷史與多民族、種族混雜的地域文化語境,一味地從種族與女性性別元素探究加勒比女性作家與非裔(美國)女性作家母性話語書寫的共性,顯然難以充分展現(xiàn)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中母親所承載的特殊歷史文化寓意,也無法具體呈現(xiàn)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的書寫特征。因此,回歸到加勒比地區(qū)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揭示加勒比母親話語誕生的歷史成因就成為解析母親在加勒比社會語境中所承載的文化寓意以及展現(xiàn)母親話語對于加勒比女性身份構(gòu)建重要性的首要條件。

    二、母女依賴關(guān)系背后的社會歷史成因

    對于母親在加勒比文學(xué)與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中的重要性,加勒比女性作家兼評論家奧利弗·西尼爾(Olive Senior)曾經(jīng)在采訪中做出這樣的評述:

    加勒比文學(xué)的主題這些年來沒有明顯的變化——從四五十年代開始一直貫穿至現(xiàn)當(dāng)代作品的主線就是尋求個人與民族身份以及探討種族與階級問題……所不同的是表現(xiàn)這些主題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譬如,加勒比女性作家就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書寫(女兒)與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來探討加勒比母親這一加勒比文學(xué)傳統(tǒng)的新方法,我認(rèn)為這是一種將社會政治問題個人化的方法[16](P485)。

    西尼爾這一歸納性評述至少反饋出以下幾點(diǎn)重要信息:(1)書寫母親是加勒比文學(xué)的重要母題之一,從20世紀(jì)50年代開始的加勒比(男性)文學(xué)至20世紀(jì)70-80年代開始的加勒比女性文學(xué)始終如此。(2)加勒比文學(xué)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常常成為探尋加勒比民族身份與個人身份的重要隱喻。(3)加勒比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過聚焦于家庭中母女關(guān)系的個人敘述折射的是蘊(yùn)含種族、民族、階級等要素的加勒比民族敘事。作為加勒比文學(xué)的重要母題,母親這一女性形象首先屢屢出現(xiàn)在許多加勒比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成為抒發(fā)其民族情懷的隱喻。譬如,愛德華·卡姆·布萊斯維特(Edward Kamau Brathwaite)曾將其一本詩集命名為《母親詩歌》(Mother Poem,1977),以詩歌中的母親形象隱喻其故土巴巴多斯(Barbados),“這是一首關(guān)于我的母親——珊瑚石灰?guī)r巴巴多斯海島的詩歌”[17](Pix);喬治·蘭明(George Lamming)在《我皮膚的城堡》(In the Castle of My Skin,1953)中則刻畫了一個在家庭中集父母親職責(zé)于一身的堅(jiān)強(qiáng)女性形象。在故事開始處,男性人物G敘述道:“我的父親只是留給了我父親的概念,而離開我的他留下的只是讓我的母親承擔(dān)起父親的責(zé)任”[18](P3);在維迪亞達(dá)爾·拉薩德·奈保爾(V.S.Naipaul)的半自傳體作品《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1959)中,唯一一個對于敘述者“我”的生活具有正面影響力的女性人物就是他的母親;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在《星蘋果王國》(The Star-Apple Kingdom,1979)這一首長詩中將母親直接喻指為加勒比人的民族母親,“她將我們凝聚在一起,而我們只是被歷史遺棄的孤兒。我們姍姍來遲,如同繆斯,我們的母親哺育著這些島嶼”[19](P278)。

    盡管加勒比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母親這一女性形象,但這一母親或者只是加勒比人民族母親的象征,而母親所指涉的女性話語身份卻永遠(yuǎn)處于邊緣位置,“將母親歌頌為民族母親的比喻處處皆是,但是女性在民族中仍然處于邊緣地位,被普遍忽略”[20](P91),或者只是男性人物探尋自我身份的墊腳石,母親這一女性人物完全失去其性別特征,更談不上以主體身份展現(xiàn)其話語權(quán)力。譬如,有評論者就曾批評蘭明在《我皮膚的城堡》中只是將母親視為男性人物G的“陪襯”:“母親只是被G視為去人性化的陪襯,G以反抗母親來投射他不斷增長的自我意識。在他的敘述中,母親只是一個毫無歷史感卻要受制于兒子賜予她的母親角色……除了母親這一身份之外,因?yàn)楦改?、丈夫和情欲的缺場,她無法擁有其他的社會身份?!盵21](P46)自20世紀(jì)中后期開始,簡·里斯(Jean Rhys)、米歇爾·克里夫(Michelle Cliff)、牙買加·金凱德(Jamaica Kincaid)與艾德維奇·丹蒂凱特(Edwidge Danticat)等諸多加勒比女性作家則是在延續(xù)書寫母親這一母題的基礎(chǔ)之上,又通過聚焦于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guān)系,即西尼爾(Olive Senior)所言的“加勒比女性作家就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書寫(女兒)與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來探討加勒比母親這一加勒比文學(xué)傳統(tǒng)的新方法”[16](P485),在加勒比文化語境內(nèi)賦予母親這一女性形象多重的文學(xué)寓意,將加勒比女性個人敘事與加勒比民族敘事融于一體,使得性別元素與民族、種族元素融合,重新凸顯女性話語在加勒比歷史文化中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與蘭明、奈保爾等加勒比男性作家一樣,加勒比女性作家筆下的母親依然是堅(jiān)強(qiáng)的母親形象,但這些母親形象卻不再是男性的陪襯,而是支撐家庭的核心人物,在家庭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例如在里斯的《藻海無邊》(Wide Sargasso Sea,1966)中,女性人物安托瓦內(nèi)特的生父在文本開始時就已死亡,只有其母親安妮特支撐日益衰敗的家庭,“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孤獨(dú)的生活,但是我的母親卻依然心懷希望”[22](PP15-16)。在金凱德的《安妮·約翰》(Annie John,1985)中,母親同樣是家庭的核心支柱,母親對于女兒安妮的成長也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而父親則只是可有可無的陪襯。在克里夫的作品《阿本》(Abeng,1984)中,克萊爾的母親吉蒂同樣是一個堅(jiān)強(qiáng)的母親,她的女兒“很少見她流淚”[23](P52);丹蒂凱特《呼吸、眼睛與記憶》(Breath,Eyes,Memory,1994)中的母親瑪?shù)倌缺尘x鄉(xiāng)并同時做兩份工作,竭盡全力地維持女兒索菲與家人的生活。

    然而,與母親的堅(jiān)強(qiáng)形象形成明顯反差的是,父親這一男性人物形象卻常常處于缺場的位置,他們在作品中或是去世或是拋棄、遠(yuǎn)離家庭,即使偶爾出現(xiàn),也少有男性的威嚴(yán)感。有研究者認(rèn)為,這一缺場的父親既是父權(quán)受到“殖民文化閹割”的產(chǎn)物,又是加勒比“民族集體記憶喪失”的象征[24](P129)。這一闡釋準(zhǔn)確地闡釋了缺場的父親所承載的文化隱喻功能,但是除卻這一文化功能之外,這一缺場的父親以及由此而致的強(qiáng)勢母親形象亦是加勒比社會歷史與文化現(xiàn)實(shí)的產(chǎn)物。一方面,加勒比奴隸莊園制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需要使得男性奴隸成為主要勞動力,這就迫使父親們遠(yuǎn)離家庭,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缺場的印記:“在加勒比新世界,受奴役的父親被剝奪了在孩子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權(quán)力與資格?!盵25](PP183-184)另一方面,殖民入侵、奴隸莊園制經(jīng)濟(jì)的需要又使得大量非裔移居加勒比地區(qū),一夫多妻與納妾等非洲舊習(xí)俗也隨之在加勒比地區(qū)生根發(fā)芽,這一民俗傳統(tǒng)的滲入對于加勒比社會的家庭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使得父親常常游離于家庭之外,母親成為家庭責(zé)任的主要承擔(dān)者。1957年,伊迪絲·克拉科(Edith Clark)在其人類學(xué)研究著作《我的母親以父之名養(yǎng)育了我》(My Mother Fathered Me)中就曾以牙買加社會體系為例,揭示出母親在西印度家庭結(jié)構(gòu)中的主導(dǎo)地位③西印度(West Indies/West Indian)群島通常指加勒比地區(qū)前英屬殖民地,如牙買加、特立尼達(dá)、巴巴多斯以及安提瓜、圭亞那等。而“加勒比”(Caribbean)一詞則指該地區(qū)所有的島國。為便于論述,本文文內(nèi)所提及的加勒比文學(xué)或西印度文學(xué)均指涉加勒比英語文學(xué)。。加勒比女性作家兼批評家莫莉·霍奇(Merle Hodge)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在新世界,父親的功能僅限于使女性孕育。家庭的狀態(tài)在這里完全喪失,因?yàn)檫@里沒有家庭的概念,他不會與妻子和孩子生活在一個家庭單位,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個孩子,或者那些孩子有多大概率不是他的孩子,他也不會撫養(yǎng)這些孩子……于是,女性就只能既是母親又是父親?!盵26](P3)

    父親在家庭結(jié)構(gòu)中的缺失加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也成為加勒比作家凸顯母親在家庭關(guān)系中重要性的主要誘因,就像蘭明作品中的男性人物G對于母親世界的感悟:“受困于被遺棄這樣一種思維,她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憧憬,卻總會面對更強(qiáng)大的反叛……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她總想著會渡過難關(guān),因?yàn)樗龑τ诤⒆泳鸵馕吨磺??!盵18](P11)這也正是促使加勒比女性作品中母親與女兒之間的依賴關(guān)系變得更為明顯的原因所在,母親始終是女兒最為依賴的人?!对搴o邊》中孤獨(dú)無助的女兒安托瓦內(nèi)特在母親安妮特瘋癲之后依然想要尋求母親的關(guān)愛,“她低著頭,我看不到她的臉,但是我認(rèn)識她的頭發(fā)……我摟著她、親吻著她;”[22](P40)《安妮·約翰》中不斷反叛母親的女兒安妮在敘述中也屢次表述自己對于母親的情感依賴,“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竟然是如此重要”[27](P15);對于母親的記憶也充斥于《露西》中遠(yuǎn)離故土的小女孩露西的全篇敘述中:“我過去的記憶里全是我的母親?!盵28](P90)加勒比女性文本中這些母女之間的親密與依賴關(guān)系不僅能夠展現(xiàn)出母親在加勒比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重要性,更能映射出女性在加勒比社會的生存現(xiàn)實(shí)。

    三、母女疏離關(guān)系背后的文化寓意

    頗為有趣的是,與布萊斯維特、蘭明、奈保爾等加勒比男性作家在作品中常通過男性人物即“兒子”的敘述聲音歌頌?zāi)赣H以及表述思念母親之情不同,在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之間的依賴感卻逐步轉(zhuǎn)變?yōu)槭桦x與仇恨感,女兒對于母親總是充斥著愛恨交織的復(fù)雜情感。在《黑暗中航行》(Voyage in the Dark,1934)里,母親海斯特與女兒安娜彼此排斥,西印度女孩安娜在白人繼母海斯特的眼中“完全是一個黑鬼”[29](P56),而安娜則認(rèn)為海斯特的言辭對她而言“毫無意義”[29](P54);《藻海無邊》中的母親安妮特對于女兒安托瓦內(nèi)特想要“撫平皺眉”的關(guān)愛,卻表現(xiàn)出強(qiáng)烈的冷漠,“她推開我,不是粗魯?shù)赝崎_而是平靜地、冷冰冰地推開,不說一句話,好像要永遠(yuǎn)將我視為一個與她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人”[22](P17);《安妮·約翰》中女兒安妮對于母親從依賴至疏離的關(guān)系變化,也使得母女間由愛至恨、愛恨交織的情感更為強(qiáng)烈,“如果我的母親有機(jī)會,她會殺了我,而如果我有勇氣,我也會殺了我的母親”[27](P87);在《露西》(Lucy,1990)中,女主人公露西則將自己對母親的復(fù)雜情感轉(zhuǎn)嫁到女主人瑪利亞身上:“我愛瑪利亞的時候是因?yàn)樗屛蚁肫鹆宋业哪赣H,而我不愛瑪利亞的時候也是因?yàn)樗屛蚁肫鹆宋业哪赣H?!盵28](P58)

    加勒比女性作品中之所以出現(xiàn)諸多由愛至恨、愛恨交織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可以歸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加勒比女性作家常將自己對于生物母親的記憶與認(rèn)知融入作品之中,形成具有自傳性質(zhì)的母女關(guān)系書寫特征。作為“第一位書寫母女關(guān)系的加勒比女性作家”[30](P13),里斯就將其對于母親的記憶與情感體驗(yàn)滲入自己的作品中。在里斯出生之后不久,其年幼的姐姐不幸夭折,一味沉浸于喪女之痛的母親對于里斯表現(xiàn)得極為冷漠。在其未完成的自傳《請微笑》(Smile Please,1979)中,里斯這樣敘述道:“甚至在另一個孩子出生后(五年后里斯的妹妹出生),有一段時間她似乎還是覺得我非常討人厭,我越來越害怕她……是的,她離我越來越遠(yuǎn),當(dāng)我想讓她注意我時,她是那樣的冷漠。”[31](P33)這樣的童年記憶對于里斯的創(chuàng)作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評論者曾指出,里斯作品中的母女關(guān)系敘述源于其對于母親的創(chuàng)傷記憶,認(rèn)為評論界常?!昂雎浴绷死锼鼓概P(guān)系中存在的“虐待”(abusive)屬性[32](P99)。雖然“虐待”一詞過于嚴(yán)重,但卻能夠從另一側(cè)面證實(shí)里斯本人與母親的關(guān)系對其作品中母女關(guān)系敘述的影響。而作為將加勒比母女關(guān)系書寫推向另一高點(diǎn)的當(dāng)代加勒比女性作家,金凱德同樣也將自己與母親的故事滲透進(jìn)其作品中。與里斯的童年經(jīng)歷較為相似,金凱德與母親安妮之間的關(guān)系在其弟弟約瑟夫出生之后也發(fā)生了變化,“在約瑟夫出生之后,金凱德的媽媽轉(zhuǎn)移了對于女兒的關(guān)注,全身心撫養(yǎng)這個男孩子”[33](P3),母女間的親密與依賴也隨之轉(zhuǎn)為冷漠與疏遠(yuǎn)。金凱德在《我的弟弟》(My Brother,1997)這部具有濃烈自傳色彩的作品中回憶道:“小的時候,她(我的母親)看我的眼神里總是充滿驚喜與欣賞,也會表揚(yáng)我的超強(qiáng)記憶力……當(dāng)我長大了,她卻開始討厭我了,因?yàn)槲业某瑥?qiáng)記憶力總是讓我能夠記住一切,而這恰恰是她竭力想讓大家忘卻的?!盵34](P75)于是,金凱德將自己對于母親的記憶與母愛的認(rèn)知刻寫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安妮·約翰》中的主人公安妮與自己的母親同名,《露西》中的露西與瑪利亞之間依賴與隔閡共存的情感關(guān)系是金凱德與母親情感關(guān)系的再現(xiàn),而《我的弟弟》中對于母親的敘述亦是金凱德童年記憶的復(fù)蘇。

    二是加勒比女性作家通過女兒對于母親由愛至恨、愛恨交織的情感敘述,映射出的正是加勒比女性對于英殖民“母親”由愛至恨、愛恨交織的殖民心理認(rèn)知?dú)v程。漫長的英殖民歷史與英殖民教育使得“西印度人都將英國視為自己的家園”[35](P32),加勒比女性作家借助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聲音道出西印度人最初對于英國這一殖民母親的癡“愛”。《黑暗中航行》中的安娜敘述道:“自我能夠閱讀之時,我就讀到了關(guān)于英國的一切,狹小與破舊(這類字眼)從不會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29](P15);《藻海無邊》中的安托瓦內(nèi)特更是沉迷于自己編織的夢幻世界:“浪漫的小說、令人難以忘懷的流浪、畫板、美景、華爾茲、音符……這就是英國與歐洲?!盵22](P78)而在《第一次看見英國》(On Seeing England for the First Time,1991)這篇雜文的開篇,第一人稱敘述者“我”就以孩童的視角敘述出英國殖民母親在西印度“女兒”眼中的完美形象:“溫柔、美麗、細(xì)膩,它就是一顆奇特的寶石。”[36](P32)然而,當(dāng)這一夢幻色彩被一一剝離,安娜、安托瓦內(nèi)特以及“我”等西印度女兒對于英國這一殖民母親隨之產(chǎn)生的則是愛之切亦惡之切的情感變化。曾經(jīng)幻想與“狹小、破舊”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倫敦大都市與安娜的想象大相徑庭:“這就是倫敦,數(shù)以千計(jì)的白人擁擁攘攘,灰暗、沉悶且看不出任何差異的房子一棟連一棟,街道如同封閉的溝壑,而那些灰暗的房子則顯得陰郁沉悶。我不喜歡這個地方,我不喜歡這個地方,我不喜歡這個地方”[29](PP15-16);而一步一步被逼向瘋癲的安托瓦內(nèi)特對于英國的夢幻想象最終也被瓦解得支離破碎:“我厭惡這個地方,我厭惡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雨;我厭惡這里的夕陽,無論它是何種顏色;我厭惡它的美麗、魔力與秘密,這些我都無法感受得到;我厭惡它的冷漠、殘忍,而這竟然是其魅力的組成部分”[22](P141);在《第一次看見英國》中,成年的敘述者“我”在親自去往英國之后,同樣憤怒地?cái)⑹龅溃骸拔ㄓ谐鸷弈芴钛a(bǔ)充斥于英國理想與現(xiàn)實(shí)之間的空間。”[36](P37)這一連串的視覺感知與一系列的“不喜歡”“厭惡”與“仇恨”不僅僅描述出西印度女兒對于英國殖民母親由愛至恨的心理反差,也映射出英殖民“母親”強(qiáng)制賜予的烏托邦幻想世界的最終坍塌。正如托拜厄斯·多林(Tobias Doring)所言,加勒比女性“來到母國的初衷是為了尋求有意義的體驗(yàn),但是看到的卻是這一意義是如何被生產(chǎn)制造?!盵37](P128)

    究其實(shí)質(zhì),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之間從依賴到產(chǎn)生矛盾與沖突的變化關(guān)系,亦或是西印度“女兒”對于英國殖民“母親”由愛至恨的情感變化,彰顯的正是存在于西印度殖民地與歐洲殖民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變化。對此,金凱德本人的評述可謂一針見血:“我作品中母親與女兒的關(guān)系指涉的就是歐洲與西印度的關(guān)系,亦即權(quán)力強(qiáng)者與無權(quán)力弱者的關(guān)系,女兒是弱勢一方而母親則是強(qiáng)勢的一方……母女之間的關(guān)系與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guān)系并無二致?!盵38](P12)“女兒”成熟的前提是掙脫“母親”的強(qiáng)勢束縛,這是母女之間產(chǎn)生異化心理,即由依賴至分離、由愛至恨的原因所在。同理,西印度被殖民者獲取獨(dú)立自由的前提是反抗一切殖民強(qiáng)權(quán)的主宰與壓制,雖然異化心理同樣會在對歐洲殖民者的被迫依賴到主動決裂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產(chǎn)生,但此時的異化心理已經(jīng)不再是弗朗茨·法儂(Frantz Fanon)筆下被“白面具”所遮蔽的自卑扭曲心理:“‘媽媽,看那個黑人,我好害怕!’害怕!害怕!他們已經(jīng)開始害怕我了,我想笑,笑到自己流淚,卻怎么都笑不出來”[39](P112),而是西印度人獲取自由的必然途徑,猶如塞布麗娜·布蘭卡托(Sabrina Brancato)所評述的那樣:“對一切政治主宰的反抗是獲取自由的基礎(chǔ),而心理異化恰是抵達(dá)自由的路徑。”[40](P23)借助于家庭領(lǐng)域中母女間依賴與疏離、愛恨交織的關(guān)系敘述,加勒比女性作家將西印度女性的個人敘述與西印度民族敘事融為一體,以女性個人敘述折射宏大的民族敘述,在以女性視角重新審視加勒比民族殖民歷史的同時,又展現(xiàn)出女性性別元素在加勒比民族文化建構(gòu)中的話語力量。

    四、結(jié)語

    加勒比漫長的殖民歷史、奴隸歷史與父權(quán)社會體系等諸多錯綜復(fù)雜的因素不僅豐富了母親在加勒比社會語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為孕育加勒比女性話語力量的沃土。借助于文本中母女間依賴與疏離、依賴至疏離的關(guān)系敘述,加勒比女性作家一方面將宏大的民族敘事消解為女性個人敘述,又以女性個人敘述反射加勒比民族文化歷史與社會現(xiàn)實(shí),將長期受殖民與父權(quán)壓制的女性性別元素注入加勒比民族文化體系之中,映射加勒比女性的殖民歷史記憶,展現(xiàn)加勒比女性在構(gòu)建加勒比民族文化身份歷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具有含混性情感張力的加勒比母女?dāng)⑹鲈捳Z形式。這種女性書寫形式不再如西方女性文學(xué)那樣一味地強(qiáng)調(diào)母女之間的女性認(rèn)同關(guān)系,也不像非裔(美國)女性文學(xué)那樣單純地強(qiáng)調(diào)母女間共同的女性紐帶與情感共鳴,而是以母女間愛恨交織、依賴與疏離共存的復(fù)雜關(guān)系與情感變化,將民族身份與女性身份融為一體,彰顯母親在加勒比歷史語境中的社會文化與性別話語功能,折射加勒比女性在殖民與后殖民時代的生存困境,凸顯加勒比女性身份構(gòu)建的話語特征。因此,“母親”一詞在加勒比社會文化語境中實(shí)際上已超出了其原有之意,不再是限于生育、照料,而是抽象的哺育與關(guān)愛,這也正是為加勒比地區(qū)漫長的殖民歷史、奴隸歷史與父權(quán)社會體系所貶抑的女性話語和價值體系。

    [1]Adrienne Rich.Of 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M].NewYork:Norton,1976.

    [2]Elaine Showalter.Toward a Feminist Poetics[A].In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Essays on Women,Literature and Theory[C].Ed.E-laine Showalter.NewYork:Pantheon,1985.

    [3]Rosi Braidotti.The Politics ofOntological Difference[A].In Betwee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C].Ed.Teresa Brennan.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0.

    [4]Marianne Hirsch.The Mother/Daughter Plot:Narrative,Psychoanalysis,Feminism[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89.

    [5]Adrienne Rich.Jane Eyre:The Temptation ofa Motherless Daughter[A].In On Lies,Secrets and Silence:Selected Prose,1966-1978 [C].Ed.Adrienne Rich.NewYork:Norton,1979.

    [6]Luce Irigaray.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M].Trans.Carolyn Burke.Paris:Minuit,1984.

    [7]Beth C.Schwartz.ThinkingBack Through our Mothers:Virginia WoolfReads Shakespeare[J].ELH,1991,58(3).

    [8]Virginia Woolf.A Room of One's Own[M].NewYork:Harcourt Brace,1929.

    [9]Joan Lidoff.Virginia Woolf's Feminine Sentence:The Mother-Daughter World ofTothe Light House[A].In Virginia Woolf:Critical Assessments(Vol.3)[C].Ed.Eleanor McNees.Mountfield:HelmInformation,1994.

    [10]Adrienn Rich.When We Dead Awaken:Writingas Re-Vision[J].College English,1972,34(1).

    [11]Patrice DiQuinzio.The Impossibility of Motherhood:Feminism,Individu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Mothering[M].NewYork: Routledge,1999.

    [12]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Womanist Prose[M].San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ich,1983.

    [13]Dorisa Smith Silva and Simone A.James Alexander.Introduction:Caribbean Mothering:AFeminist View[A].In Feminist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Caribbean Mothering[C].Eds.Dorisa Smith Silva and Simone A.James Alexander.Trenton:Africa World Press,2013.

    [14]GayWilentz.Toward a Diaspora Literature:Black Women Writers fromAfrica,Caribbean and United States[J].College Englis,1992, 54(4).

    [15]Caroline Rody.The Daughter's Return:African-American and Caribbean Women's Fictions of History[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1.

    [16]Charles H.Rowell.An InterviewWith Olive Senior[J].Callaloo,1988,(36).

    [17]Edward Kamau Brathwaite.Mother Poe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77.

    [18]George Lamming.In the Castle of My Skin[M].NewYork:Schocken Books,1983.

    [19]Derek Walcott.The Star-Apple Kingdom[A].In The Poetry of Derek Walcott 1948-2013[C].Ed.Glyn Maxwell.New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4.

    [20]Elleke Boehmer.Stories of Women:Gender and Narrative in the Postcolonial Nation[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Press, 2005.

    [21]Rhonda Cobham.RevisioningOur Kumblas:TransformingFeminist and Nationalist Agendas in Three Caribbean Women’s Texts[J]. Callaloo,1993,16(1).

    [22]Jean Rhys.Wide Sargasso Sea[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7.

    [23]Michel Cliff.Abeng:A Novel[M].Trumansburg:CrossingPress,1984.

    [24]張德明.成長、筑居與身份認(rèn)同——當(dāng)代加勒比英語文學(xué)中的成長主題[J].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6,(1).

    [25]Antonia MacDonald.MakingRoomfor Tantie:Motheringand Female Sexualityin Crick Crack,Monkey[A].In Feminist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Caribbean Mothering[C].Eds.Dorsia Smith Silva and Simone A.James Alexander.Trenton:Africa World Press,2013.

    [26]Leota S.Lawrence.Women in Caribbean Literature:The African Presence[J].Phylon,1983,44(1).

    [27]Jamaica Kincaid.Annie John[M].New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5.

    [28]Jamaica Kincaid.Lucy[M].New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90.

    [29]Jean Rhys.Voyage in the Dark[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9.

    [30]Niesen De Abruna.FamilyConnections:Mother and Mother Countryin the Fiction ofJean Rhys and Jamaica Kincaid[A].In Jamaica Kincaid[C].Ed.Harold Bloom.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98.

    [31]Jean Rhys.Smile Please[M].London:Deutsch,1979.

    [32]Patricia Moran.Virginia Woolf,Jean Rhys and the Aesthetics of Trauma[M].Palgrave Macmillan,2007.

    [33]Justin D.Edwards.Understanding Jamaica Kincaid[M].Columbia:the UniversityofSouth Carolina Press,2007.

    [34]Jamaica Kincaid.My Brother[M].New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97.

    [35]Kenneth Ramchand.The West Indian Novel and Its Background[M].London:Faber and Faber,1970.

    [36]Jamaica Kincaid.On SeeingEngland for the First Time[J].Transition,1991,(51).

    [37]Tobias Doring.Caribbean-English Passages:Intertextuality in a Postcolonial Tradition[M].London and NewYork:Routeledge,2002.

    [38]Allan Vorda.An Interviewwith Jamaica Kincaid[J].Mississippi Review,1991,20(1/2).

    [39]FrantzFanon.Black Skin,White Masks[M].Trans.Charles LamMarkmann.NewYork:Grove Press,Inc,1967.

    [40]Sabrina Brancato.Mother and Motherland in Jamaica Kincaid[M].NewYork:Peter Lang,2005.

    責(zé)任編輯:含章

    新書推介

    《“西洋鏡”里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biāo)準(zhǔn)和晚清女權(quán)論述》,宋少鵬著,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6年5月。

    該書以全球史的視野,探討了中國女權(quán)思潮和實(shí)踐的緣起,尤其把晚清中國的“女權(quán)”論和改革實(shí)踐放在西方文明論在近代中國傳播、轉(zhuǎn)化的大背景中進(jìn)行分析,探究歐美文明論中的性別標(biāo)準(zhǔn)以及成因,考察歐洲文明論的性別標(biāo)準(zhǔn)在晚清如何傳入中國,以及對中國社會、中國婦女產(chǎn)生的影響,通過對晚清女性論者的“女權(quán)”論述,探討女性是如何回應(yīng)由男性開辟的“女權(quán)”論述的。(婦女研究所信息中心)

    The Ambivalent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Anglophone-Caribbean Women's Writings

    ZHANG Xue-fe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nglophone-Caribbean women's writings;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dependence;split;maternal discourse

    The legacy of European colonialism,slavery as well as the patriarchy not only expands the cultural tropes of the mother figure in Caribbean literature,but also fertilizes Caribbean female discourse.This article traces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Anglophone-Caribbean women's writings and highlights the love and hatred,dependence and splitting between the mother and the daughter,on the one hand,to uncover the hidden subtexts giving birth to Caribbean maternal discourse and fore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gure of mother in Caribbean society,and on the other hand,to mirror the historical memory and living situation of Caribbean women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mother figure.

    I106.4

    A

    1004-2563(2016)06-0100-09

    張雪峰(1982-),女,首都師范大學(xué)大學(xué)英語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猜你喜歡
    加勒比母女話語
    加勒比國家強(qiáng)烈呼吁美國遏制槍支外溢
    皇家加勒比“海洋奇跡號”正式交付,刷新世界最大豪華游輪紀(jì)錄
    美食(2022年2期)2022-04-20 14:34:19
    現(xiàn)代美術(shù)批評及其話語表達(dá)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母女)?? ??? ??
    中國(韓文)(2020年6期)2020-08-13 09:31:30
    搞笑母女檔
    賣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母女小劇場
    加勒比休閑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阿克陶县| 调兵山市| 民权县| 吐鲁番市| 灯塔市| 正宁县| 象州县| 池州市| 巴林左旗| 桂东县| 大丰市| 江安县| 文登市| 威海市| 沙河市| 邢台市| 册亨县| 蓝山县| 林西县| 哈密市| 绵阳市| 泰安市| 淮北市| 巴林右旗| 深圳市| 普格县| 夏津县| 顺昌县| 大埔区| 英山县| 景德镇市| 迁西县| 石首市| 昌邑市| 湟中县| 灵璧县| 简阳市| 景东| 滨州市| 仙居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