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美,劉旭強(.天津市河西區(qū)東海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300;.天津市河西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3000)
周慶教授治療寒濕型臟躁的經驗
張亞美1,劉旭強2
(1.天津市河西區(qū)東海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300222;2.天津市河西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300201)
臟躁;寒濕型;針刺;臍周八穴;周慶
周慶教授是天津市周慶中醫(yī)傳承工作室導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臨證30余載,醫(yī)術精湛,針技超群,治療臟躁上很有特色。筆者有幸隨師侍診,現總結其治療寒濕型臟躁的經驗。
臟躁首見于漢代張仲景的 《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中醫(yī)內科學》將臟躁歸為郁證中的心神失養(yǎng)型。周慶教授在大量的門診中發(fā)現下焦寒濕型臟躁的患者比例較大,其病因中外因包括:① 飲食不節(jié),嗜食生冷黏膩;② 家庭、工作環(huán)境潮濕,或平素游泳、垂釣等環(huán)境濕冷;③ 失治誤治,患者嗜食肥甘厚味、煙酒不忌或其他原因導致濕熱內蘊,妄用苦寒藥物攻泄,損傷陽氣,濕熱轉為寒濕;④思慮傷脾,損傷脾陽等。內因責之于患者處于更年期的特殊階段,天癸漸竭,腎臟漸衰,腎陰腎陽虧損,腎陽不足,脾陽失于溫煦,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寒濕型臟躁以脾腎陽虛為本,寒濕為標,內外合邪,濕性重濁黏膩,趨于下焦,纏綿難愈。
2.1臍周八穴天樞 (雙)、滑肉門 (雙)、外陵(雙)、水分、陰交。
2.2火針療法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針刺前用75%的乙醇消毒穴位,選取一次性細毫針,待針燒紅后迅速刺入穴位,操作要求紅、準、快。
2.3辨證論治以甘麥大棗湯為基礎方。痰蒙清竅者,加遠志20 g,石菖蒲20 g,金礞石(煅)30 g。針刺加人中、內關(雙側),強刺激,以醒腦開竅;肝郁脾虛者,加柴胡10,郁金20 g,山藥20 g,白術10 g。針刺加合谷、太沖、三陰交、丘墟、手三里、足三里(雙側),中脘(火針),以疏肝解郁,健運中焦;下焦寒濕者,加細辛3 g,肉桂6 g,高良姜10 g,以溫中散寒。針刺加中脘(火針)、手三里、足三里(雙側、火針)、涌泉(火針)、豐?。p)、陰陵泉(雙),以引火歸原,散寒除濕。
病例介紹
高某某,女,56歲。焦慮1月余。患者退休閑賦在家,2 a前絕經,常自覺胸悶憋氣,嚴重時有瀕死感,但心臟相關檢查均無明顯異常,生活中焦慮,疑神疑鬼,膽小畏懼,需他人陪伴方能有安全感,尿頻,舌暗苔白厚膩,脈沉細。診斷:臟躁。辨證為下焦寒濕型。治療:臍周八穴,火針;配關元(雙)、血海(雙)、手三里(雙)、足三里(雙)、豐?。p)、陰陵泉(雙),火針;合谷(雙)、太沖(雙),提插瀉法:人中、內關(雙),雀啄瀉法。處方:甘麥大棗湯合溫膽湯加減:浮小麥30 g,大棗10 g,炙甘草10 g,陳皮10 g,半夏10 g,茯苓10 g,竹茹10 g,厚樸10 g,青皮10 g,蘇梗10 g,桔梗10 g,白芥子20 g,柴胡6 g,白芍20 g,郁金15 g,香附20 g,雞內金20 g,石菖蒲20 g,遠志20 g,金礞石(煅)20 g,天竺黃30 g,佩蘭20 g,蒼術10 g,滑石6 g。治療2次后患者自述心情開朗,病情明顯好轉,后繼續(xù)鞏固治療,12 d后基本痊愈。
按:周慶教授用臍周八穴合甘麥大棗湯加味治療寒濕型臟躁,療效較好。這種療法既可克服西藥治療造成的副作用,又可縮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節(jié)省醫(yī)藥費用,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
R249.871.1
B
1000-338X(2016)03-0030-01
2016-03-02
張亞美(1987—),女,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中醫(yī)針灸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