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發(fā)現(xiàn)宋濂佚文三篇輯考

    2016-12-15 01:47:05賈素慧
    關(guān)鍵詞:藏本佚文宋濂

    賈素慧

    (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上海 200444)

    ?

    ·文學(xué)研究·

    新發(fā)現(xiàn)宋濂佚文三篇輯考

    賈素慧

    (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 上海 200444)

    新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各類宋濂文集中均未收錄的三篇文章。三篇佚文是:《唯庵然和尚語錄序》,載于《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載于《恕中無慍禪師語錄》;《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載于《了庵清欲禪師語錄》。三篇文章均發(fā)現(xiàn)于僧人文集中,其對研究宋濂與佛學(xué)、宋濂與僧人的交游以及宋濂全集的編輯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濂文集;佚文;禪師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無相居士等,浙江金華人,元末明初文章家之首。宋濂的著述眾多,由后人編輯刊刻,搜羅未盡,在所難免。尤其是宋濂與僧人酬贈之作品,散佚于現(xiàn)存各類宋濂文集之外,而保留在僧人文集之中,亦屬常情。目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濂全集(新編本)》[1]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宋濂全集》[2]是宋濂詩文集最完備的版本,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仍有《唯庵然和尚語錄序》《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三篇,逸出兩版宋濂全集之外,當(dāng)加以輯補(bǔ)。茲標(biāo)點(diǎn)全文,輯錄如下,且以考證。

    一、《唯庵然和尚語錄序》

    余所居鄰縣有五云山,山勢回環(huán),若青蓮華然,中圣壽禪寺,其廢已久,大善知識曰千巖長公居焉。四方學(xué)者云臻川赴,遂化椔翳之場,以為金碧之區(qū)。當(dāng)時(shí)參扣道要者,座下恒數(shù)百人。其入室弟子唯庵禪師,蓋杰然者也。禪師早歲入道,力抵諸方,未有所契。及謁千巖,聞其提唱,豁然有所悟入。舉目之頃,日月星辰、風(fēng)霆雨露、飛潛動蟄,皆演如來大乘妙法。于是聲光聳起叢林間,遂補(bǔ)千巖故處,說法度人。逾年,退歸華亭之松隱,其信向者益眾。雖自被衲袍,日餐糗飯,不啻天廚之珍,錦綺之華也。或人之稱,但見其杜德機(jī)爾。忽學(xué)子童徽,持其語一編,來征余序。凡讀之?dāng)?shù)過,顧與二三子曰:“唯庵,真誠有道之士哉!觀其語言,峭拔如銅關(guān)鐵壁,利劍長矛。豈唯不可湊泊,亦無罅隙之可乘。吁!可畏哉!”

    余素與千巖游,既序其語,鍥梓行世。今觀唯庵斯錄,又獲廁名編端,豈般若之緣,實(shí)有在于父子間乎?然而,大圓覺海,無物不照,亦無一法可得。此心若萌,即墮第二義。禪師諱德然,字唯庵,生云間張氏,其行業(yè)備著于《松隱庵記》,茲不復(fù)贅。

    洪武丙辰翰林學(xué)士金華宋濂序。①

    按:《唯庵然和尚語錄序》,此佚文末有宋濂署名。此文作者是宋濂,佐證材料有四。

    (1)據(jù)此佚文中所說,請文者是童徽。童徽是宋濂的學(xué)生,此人亦見于宋濂之文《仁和圓應(yīng)庵記》[3]1051中,有“介予學(xué)子童徽來請記”語。

    (2)宋濂曾作《松隱庵記》[3]1486,文中有“師松江人”,可與此佚文中“退歸華亭之松隱”及“禪師諱德然,字唯庵,生云間張氏。其行業(yè)備著于《松隱庵記》,茲不復(fù)贅”等語句相互印證。

    (3)宋濂曾作《跋德禪師<船居詩>后》[3]761,文中有“右《船居詩》十章,唯庵然禪師所賦。蓋禪師嗣法于千巖長公”,與此佚文中“(圣壽禪寺)千巖長公居焉?!?dāng)時(shí)參扣道要者,座下恒數(shù)百人。其入室弟子唯庵禪師”之語句相互印證。

    (4)宋濂曾作《千巖禪師語錄序》[3]715一文,可與此佚文中“余素與千巖游,既序其語,鍥梓行世。今觀唯庵斯錄,又獲廁名編端,豈般若之緣,實(shí)有在于父子間乎”相互印證。

    由以上考證可知,《唯庵然和尚語錄序》是宋濂所作,其散佚于現(xiàn)存各類宋濂文集之外(唯庵德然禪師,明幻輪《釋鑒稽古略續(xù)集》卷一、明明河《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五等有傳)。

    查閱各大館藏,如臺灣“國家圖書館”古籍庫收有明嘉興藏本《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三卷〔唯庵德然《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明嘉興藏本,崇禎二年(1629),《唯庵然和尚語錄序》收錄于《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卷首〕。

    明嘉興藏本《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版式結(jié)構(gòu)如下。

    板框:四周雙欄,高21.9厘米,寬15.7厘米。

    行款:每版兩個(gè)半頁,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宋體字。

    版心:版心刻有“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書名字樣和卷次及頁次,版心上方刻有“支那撰述”四字。

    魚尾:無魚尾。

    象鼻:白口。

    明嘉興藏本卷一、卷二、卷三的卷首均題有“徒弟比丘慧省編次”字樣,卷末都有牌記。

    卷一末牌記題:“吳江縣佛弟子張維法名智嚴(yán)、沈?qū)W閔法名凈英、董之垣法名明震,捐資刻《唯庵然禪師語錄》第一卷。吳門九章、朱袞對稿,金陵潘耕書,自聞道人蔣成榮刊。崇禎二年己巳歲佛成道日,姑蘇兜率園識?!?/p>

    卷二末牌記題:“吳江縣佛弟子沈邦柱法名大翔、張雋法名大梁、董二酉法名凈翰,捐資刻《唯庵禪師語錄》第二卷。吳門九章、朱袞對稿,金陵潘耕書。自聞道人蔣成榮刊。崇禎二年己巳歲佛成道日,姑蘇兜率園識?!?/p>

    卷三末牌記題:“長州縣佛弟子王鳴鸞、陳元瑞、范以明捐資刻《唯庵禪師語錄》第三卷。吳門九章、朱袞對稿,金陵潘耕書。自聞道人蔣成榮刊。崇禎二年己巳歲佛成道日,姑蘇兜率園識。”

    從嘉興藏本《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卷末牌記看,《唯庵然禪師語錄》刻入《嘉興藏》在崇禎己巳年(崇禎二年,1629),刊刻于姑蘇兜率園,蘇州兜率園確是《嘉興藏》的一個(gè)刊刻地點(diǎn)②。

    《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第三卷末有高僧清遠(yuǎn)懷渭(1317—1375)所作后序:“《唯庵和尚語錄》,蓋直指單提,一心上乘之法,超出古人蹊徑。警其若銀河瀉天,莫知其極,真所謂能繼千巖之緒,而大其家世者也。何其偉哉!覽是編者,又豈無如古塔主之讀云門語而契其機(jī)者乎?時(shí)洪武四年春三月南屏住山懷渭撰?!鼻暹h(yuǎn)懷渭后序中提到唯庵然和尚能繼承千巖禪師法脈,與宋濂佚文中提到“其(千巖禪師)入室弟子唯庵禪師”之語,意思相同,所以清遠(yuǎn)后序也可以為宋濂佚文作一旁證。宋濂和清遠(yuǎn)懷渭亦是方外友,宋濂曾作《凈慈禪師竹庵渭公白塔碑銘》[3]1434-1437。清遠(yuǎn)后序作于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作于洪武丙辰年(洪武九年,1376),可知《唯庵和尚語錄》成書于洪武四年之前,此時(shí)還沒有宋濂序,宋濂作序則再晚五年。

    當(dāng)《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刻入《嘉興藏》時(shí),宋濂佚文《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序》亦一并刻入。另《佛光大藏經(jīng)·禪藏·附錄》中說道:“《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明代臨濟(jì)宗破庵派僧唯庵然說,慧省編,三卷。卷首載宋濂之序。卷一:金華圣壽寺語錄、法語、頌古?!砟└胶笮?。今收錄于《嘉興藏》③第二十五冊。”[4]82此書中也明確指出《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序》是宋濂所作。

    二、《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

    參禪第一要知宗,四海惟聞老恕中。

    白日青天轟霹靂,孽狐妖魅盡潛蹤。

    金華宋濂再拜。④

    按:《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載于《恕中和尚語錄》。查閱各大館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古籍庫藏有明刻徑山藏本(嘉興藏本)《恕中和尚語錄》六卷;臺灣“國家圖書館”古籍庫藏有明刻嘉興藏本《恕中和尚語錄》六卷〔恕中無慍《恕中和尚語錄》,明嘉興藏本(萬歷二十六年,1598)〕?!端托娜焉先酥]空室和尚》載于嘉興藏本《恕中和尚語錄》卷六末。嘉興藏本《恕中和尚語錄》的版式結(jié)構(gòu)和附錄情況如下。

    板框:四周雙欄,高23.8厘米,寬16.3厘米。

    行款:每版兩個(gè)半頁,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宋體字。

    版心:版心刻有“恕中和尚語錄”書名字樣和卷次及頁次,版心上方刻有“支那撰述”四字。

    魚尾:無魚尾。

    象鼻:下大黑口。

    附錄:正文前兩頁是兩幅圖,一幅僧人童子圖,下端記“般若堂刻”四字;另一幅蓮花臺圖,中間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十六字。

    恕中無慍禪師(1309—1386),字恕中,號空室,浙江臺州人。明幻輪《釋鑒稽古略續(xù)集》卷二、清自融《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等有傳。《恕中和尚語錄》六卷為恕中和尚門人弟子們所編,例如第一卷卷首題:“門人前住昌國萬壽禪寺宗黼等編?!钡诹砭硎最}:“參學(xué)比丘清歲等編?!睋?jù)卷末牌記來看,《恕中和尚語錄》刻入《嘉興藏》的時(shí)間是萬歷戊戌年(萬歷二十六年,1598)。例如第一卷卷末牌記:“刑部郎中金壇于立施資刻此《恕中和尚語錄》第一卷,嘉禾釋道梅對,徐普書,□□□(三字模糊不辨——筆者注)。萬歷戊戌孟冬徑山寂照庵識?!钡诹砭砟┡朴洠骸皡墙邮恐芷硎┵Y刻此《恕中和尚語錄》第六卷,嘉禾釋道梅對,長洲徐普書,進(jìn)賢傅汝禎刻。萬歷戊戌冬十月徑山寂照庵識。”另四卷刊刻時(shí)間與此一致。

    《恕中和尚語錄》卷首有宋濂作《瑞巖恕中和尚語錄序》一文,佚文《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的寫作背景信息在序中有所涉及,其中有“今吾恕中慍禪師……出世象山之靈巖,黃巖之瑞巖。皈依者日益眾,名聞東夷,使者入貢中國,兼奏請住持。師因奉詔來南京,力辭其行,皇上憫其耄也,特從所請。一旦將歸隱鄞江,其徒居頂,以《二會語》征余序”[3]785。文末署“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金華宋濂序”⑤。

    《恕中和尚語錄》所載《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在第六卷附錄部分。文末有宋濂署名,可知為宋濂所作。同處于附錄部分的烏斯道《天臺空室慍禪師行業(yè)記》可作佐證。烏斯道文中有:“天朝之洪武七年夏,日本國主遣使入貢,就奏請師化其國,以水晶數(shù)珠,峨山石硯,以為請師贄禮。上召師至闕下,師以老病辭,上憫而不遣,留處天界。天界全室泐公延致丈室,時(shí)金華宋公景濂,方在翰林,遇休沐日,必訪師。劇談道妙,一時(shí)朝中賢士,靡不敬慕。是年冬,奉詔東還,宋公既為序其語錄,別后復(fù)寄詩見意?!雹迵?jù)烏此文可知,宋濂曾“寄詩”于恕中無慍和尚。而附于烏斯道《空室慍禪師行業(yè)記》后的佚文《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即是宋濂所作之詩。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的寫作時(shí)間應(yīng)在洪武七年(1374),因宋濂《瑞巖恕中和尚語錄序》中提到,序是恕中和尚離開南京時(shí)(洪武七年)所作。而烏斯道《空室慍禪師行業(yè)記》中提到恕中和尚離開南京后,宋濂“寄詩見意”。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詩,也載于黃宗羲撰《四明山志》一書中,書中有:“無慍,字恕中,號空室,臨海陳氏?!螡撓端捅焉先嗽L空室》詩:‘參禪第一要知宗,四海惟聞老恕中。白日青天轟霹靂,孽狐妖魅盡潛蹤?!雹摺斗鸸獯蟛亟?jīng)·禪藏·附錄》中也說到宋濂此詩:“《恕中無慍禪師語錄》,元代臨濟(jì)宗松源派僧恕中無慍說,宗黼等編,六卷。全稱《瑞巖恕中和尚語錄》,又稱《恕中和尚語錄》、《空室和尚語錄》。卷首載宋濂序。卷一:……卷末附四明山人烏斯道撰之行業(yè)記、宋濂撰之空室和尚詩一首。今收錄于《嘉興藏》(新文豐版)第二十五冊⑧、《卍續(xù)藏》(新文豐版)第一二三冊⑨?!盵4]67-68

    據(jù)以上可知,宋濂曾作《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詩一首,收錄于《恕中和尚語錄》中,但失收于現(xiàn)存各類宋濂文集。

    三、《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

    翰林學(xué)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金華宋濂撰

    至正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辛酉,了庵禪師示寂于嘉禾千佛慈云塔院。九月朔日丁卯,阇維菩提園中。當(dāng)火之方熾,有紅白二圓光,盤旋龕頂,浮空而滅。及火馀,頂骨、舌根、齒牙俱不壞,設(shè)(舍)利滿地,不可以數(shù)計(jì)。七日癸酉,其從子比丘祖潛,遂奉函櫝,啟塔而藏焉。

    生平行業(yè),既見國史危公所撰銘文。其得法大弟子文康,復(fù)謂師之道德,正而明,慈而能威,坦坦乎八達(dá)之通衢也,皦皦乎行天之素月也,鞫鞫乎啟蟄之震霆也。初何厭乎言之詳?千里致書,征濂為《行道記》,會濂總修《元史》,久未暇為。文康將住福之開元,必欲得濂文以行,乃申前請為尤力,濂不敢辭。

    禪師諱清欲,字了庵,族朱氏,臺之臨海人。世居大雄山下,大父元善,父松孫,皆為善士。其母黃氏,夢沙門飛錫而至,既寤生師。九歲而孤,隨仲父茂上人入雙徑山為童子。年十六,依虎巖伏公,試經(jīng)得度。希白明藏主,自育王來,一見,以法器期之。提誘辯詰,無所不至,且謂之曰:“子氣銳甚,非佛性茂公,不足為子師。今在蘇之開元,曷往見之?”師即謁佛性,佛性問云:“近離何處?”師云:“徑山?!狈鹦栽疲骸按瑏恚筷憗??”師云:“二俱不涉。”佛性云:“汝安得到此?”師便喝。佛性云:“雖是后生,卻堪雕琢。”他日,佛性又問:“汝豈不是徑山來?”師云:“是?!狈鹦栽疲骸吧缴嫌絮庺~,井底有蓬塵,作如何會?”師云:“和尚何處得此消息?”佛性云:“欽師因何猶被馬師所惑?”師云:“不可少和尚一分。”佛性云:“參禪須是此子方可。”師乃掩耳而出。師自是前后際斷,疑情盡釋,動靜之間,無非妙用。繼往從東嶼海公于楓橋,東州永公于虎丘,二公皆一時(shí)宿德,名重東南。與師相扣擊,見師吐言,如青天白日,氣象鮮朗,了無染著?;蛑^擔(dān)荷正法,將于師是賴。師之聞譽(yù),翕然聞于諸方矣。

    皇慶初,佛性被上旨,復(fù)居開元。四眾推師,為入院侍者,繼司藏鑰。居亡何,還棲徑山。虛谷陵公,從大仰來主其席,選師為后堂首座。江南行御史臺,具書幣延佛性,住建業(yè)之保寧。師與佛性,分座說法。臺之大臣,聞師提引,頂禮贊嘆,謂得未曾有。天歷己巳,出世溧水之開福。元統(tǒng)癸酉,遷嘉興之本覺,一坐十春秋。帝師大寶法王,尤企師之道,賜以金襕法衣,及“慈云普濟(jì)禪師”之號。湖之巨剎,有訟于行宣政院者,鑒察御史檄師讞之,師曰:“吾林下人耳,豈能效法家之深刻哉!”即日升堂檛鼓,退居寺之南堂。御史大夫高公,特枉駕過師,謂之曰:“榮名,人之所尚,師何棄之如土芥耶?”嘉嘆久之而去。至正乙酉,起應(yīng)吳中靈巖之請,閱三年,復(fù)歸隱南堂。未幾,寺毀于兵,南堂亦不存,師處之怡然。祖潛念師無所棲止,謀于槜李亭之北三里,筑室以居師,師不得已從之,即所謂慈云塔院是已。

    師凡三坐道場,緇素瞻依,如逢古佛出世,香華供養(yǎng),所至云擁。師日以最上一乘,相與激揚(yáng),霆馳飆行,絕無留礙。其高者,則纏縛頓解,一超直入;其下者,則有所持循,而不涉末伽外道之見。利益所及,可謂鴻且博矣。然于世相事為之際,亦未嘗不經(jīng)意。所蒞之處,棟宇壓者,新之;器物闕者,補(bǔ)之;侵疆之久者,歸之。早夜孜孜,唯恐有不及。辛丑之夏,江浙行省左丞相康里公,遣使者起師,將使領(lǐng)大伽藍(lán)。師堅(jiān)臥不動,作三偈酬之,有“軒蓋林中不得來”之句。丞相知其道高,不敢強(qiáng)。師日坐松云間,如出水蓮花,倚風(fēng)獨(dú)笑,而不知老之將至。其參學(xué)祖杲,請續(xù)《雪竇拈古》之作,師初峻拒,已而曰:“道本無言,然非言,不足以顯道。”為著一百則授之。一旦,感微疾,默而不言,方索筆書偈云:“七十六年,無后無先。圣凡情盡,明月中天。”適通守陳公時(shí)來候疾,謂師曰:“和尚東南大法幢也,時(shí)既至矣,能無一言啟迪我輩乎?”師瞪目大笑,聲振百步外,遂泊然而逝。阇維之夕,送者幾萬余人,無不摧慕。

    嗚呼!若師者,可謂一代之偉人者矣!師慈和粹沖,不立城府,接人渾在春風(fēng)中。遇事有不可為,輒萬夫不能奪。然惓惓于大法,唯恐其失墜,方佛性續(xù)修《宗門統(tǒng)要》之書,師力勸同袍良猷相成之,至今盛行于世。師世壽七十有六,僧臘六十,度弟子若干人,其參學(xué)門人,分燈海內(nèi)者若干人。夫自教外有別傳之旨,竺乾圣人心法,授之東土諸師,歷年既多,不能無弊。至于宋季,纖巧卑陋,厭厭如欲絕之人,生氣殆盡。橫川珙公特起于衰微之際,如大獅王哮吼一聲,百獸為之震掉,君子謂之佛道中興。橫川示寂,佛性以偉特之量,紹而承之。佛性入滅,而師以慧辯之學(xué),演而昌之。三世之間,重徽迭照,揭日月于中天,作舟航于東海,猗歟休哉!向使橫川無賢子孫若師者出,一再傳間,或失其真,未必光明俊偉,若斯之盛也。濂雖不敏,竊獲師《三會語》觀之,益知叢林所評“辯才無礙類妙喜,機(jī)鋒峻拔類德山、云門”者,當(dāng)可信不誣也。于是備書師之群行,勒諸堅(jiān)珉。而復(fù)述伽陀一章以贊之,其辭曰:

    大哉諸佛涅盤(槃)心,遍覆三千大千界。

    迦葉拈花微笑間,三際洞然一時(shí)了。

    菩提達(dá)磨(摩)流真丹,掃空義學(xué)一不立。

    此如長空孤月朗,萬水千山皆見月。

    此如空谷傳音聲,欲覓其蹤無處所。

    此如春行大地中,物物生成匪雕刻。

    是為如來光明藏,諸相無不具足故。

    更無一相之可見,大法久傳弊則有。

    龐雜叢穢可怖駭,流入末伽外道類。

    橫川起執(zhí)摩尼珠,放五色光照群有。

    銷彼黑暗如紅日,佛性繼之得真印。

    九逵雖異車轍同,伊誰振錫乘愿輪?

    托胎直至大雄山,中吳一見即相契。

    水陸二途俱不涉,及至機(jī)鋒相觸時(shí)。

    如逢金剛王寶劍,掩耳急走無留行。

    自茲出語絕功用,無邊功用總現(xiàn)前。

    初無一事可指名,三坐道場振法音。

    海潮東來極澎湃,無敢舉目睨視者。

    時(shí)來欲入般涅槃,示以一默顯法相。

    默中有聲如怒霆,大笑直振于林木。

    有因音聲而入者,亦可直到解脫門。

    矧于聲聲未嘗聲,方信無聞無不聞。

    圓光浮空共盤旋,設(shè)(舍)利累累向空聚。

    窣堵波中藏靈異,天龍八部共護(hù)持。

    達(dá)磨(摩)之道大以彰,豈非法力所攝故?

    大風(fēng)則止有懸讖,燈燈續(xù)焰愿無窮。

    我今頂禮述贊詞,一切眾生起誠信。⑩

    宋濂曾作《南堂禪師語錄序》[3]508-509一文,文中有:“及來京師(指宋濂到南京——筆者注),其弟子祖潛、海壽,復(fù)持《三會語》畀余,而求為之序?!瓗熤袠I(yè),余既詳書成記,勒之堅(jiān)玟。復(fù)為讀斯錄者,著其說如此。千巖在定光中,又未必不以余言為然也。師諱清欲,字了庵,南堂其號也。族姓朱氏,臺之臨海人。嘗住開福、本覺、靈巖三禪剎云?!蔽闹兴f“師之行業(yè),余既詳書成記,勒之堅(jiān)玟”,當(dāng)指此《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所說“其弟子祖潛、海壽,復(fù)持《三會語》畀余,而求為之序”與此佚文中“濂雖不敏,竊獲師《三會語》觀之”可互印證。

    宋濂還作有《南堂禪師像贊》[3]530一文,其中有:“樹般若幡,有舌如霆。當(dāng)空一震,百蟄咸醒。松源之宗,獨(dú)造其妙。手折蓮花,臨風(fēng)自笑?!笨膳c此佚文之“師日坐松云間,如出水蓮花,倚風(fēng)獨(dú)笑”及“師瞪目大笑,聲振百步外”“默中有聲如怒霆,大笑直振于林木”互證。

    清欲了庵(1288—1363),明幻輪《釋鑑稽古略續(xù)集》卷二、明文琇《增集續(xù)傳燈錄》卷六等有傳。清欲了庵禪師有《南堂清欲了庵禪師語錄》傳世,查閱各大館藏,如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有明刻嘉興藏本《南堂了庵禪師語錄》二十二卷〔清欲了庵《南堂了庵語錄》,明嘉興藏本,崇禎七年至崇禎八年(1634—1635)〕。

    明刻嘉興藏本《南堂了庵禪師語錄》版式結(jié)構(gòu)如下。

    板框:四周雙欄,高22厘米,寬15.5厘米。

    行款:每版兩個(gè)半頁,每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宋體字。

    版心:版心刻有“南堂禪師語錄”書名字樣和卷次及頁次,版心上方刻有“支那撰述”四字。

    魚尾:無魚尾。

    象鼻:白口。

    明嘉興藏本《南堂了庵禪師語錄》是清欲了庵禪師門人弟子所編,例如第一卷卷首題:“參學(xué)比丘一志、元皓等編,明后學(xué)沙門兜率明聞重閱?!钡诙砭硎最}:“師侄比丘海壽、祖潛等編,后學(xué)沙門兜率明聞重閱。”

    再以卷末牌記看其刊刻時(shí)間。

    第一卷卷末牌記:“吳門兜率園菩薩戒比丘明聞捐缽資,敬刻《南堂了庵禪師語錄》第一卷。專伸報(bào)薦先父文元張公、先母金氏安人同證菩提。松陵天食、張雋對稿,金陵蔣凈榮刻。崇禎七年甲戌佛成道日,姑蘇兜率園謹(jǐn)識?!?/p>

    第十九卷卷末牌記:“蘇州府吳江縣佛弟子沈?qū)W閔法名凈英、孫炯、董二酉法名凈翰、吳縣范泰法名凈涵,共刻《南堂了庵禪師語錄》(第)十九卷。伏愿科第同登。松陵天食、張雋對稿,金陵蔣凈榮刻。崇禎八年乙亥佛成道日姑蘇兜率園謹(jǐn)識?!?/p>

    第二十卷卷末牌記:“蘇州吳江縣弟子張俊遴、同室孫氏,發(fā)心敬刻了庵禪師語錄(第)廿卷。伏愿?;」?,災(zāi)病無侵者?!?/p>

    第二十一卷卷末牌記:“蘇州府吳縣佛弟子徐泰始法名凈泰刻。伏愿先考恒山府君、妣張氏法名海蓮,同證菩提。”

    從上述卷末牌記來看,除了有的牌記沒有刊刻時(shí)間外,從有刊刻時(shí)間的卷末牌記來看,《南堂了庵禪師語錄》應(yīng)刊刻于崇禎七年至崇禎八年(1634—1635)。爬梳全編,嘉興藏本《南堂了庵禪師語錄》無收宋濂撰《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

    至此可知,宋濂《慈云普濟(jì)禪師了庵欲公行道記》一文,失收于現(xiàn)存各類宋濂文集,且失收于嘉興藏本《南堂了庵禪師語錄》,幸有日本人編集《卍續(xù)藏經(jīng)》得以收錄。

    宋濂作品中有大量的涉佛作品,如高僧塔銘、僧人語錄序跋及與僧人贈答之作等,明萬歷間高僧云棲蓮池大師(1535—1615)曾搜集宋濂作品中的涉佛作品,輯為《護(hù)法錄》一書?!蹲o(hù)法錄》在萬歷丙辰年(1616)由錢謙益再次修訂,錢氏曰:“文憲集,無慮數(shù)十本,余搜次其關(guān)于佛事者,合諸云棲所輯,而僭為之?dāng)??!盵3]2521錢謙益修訂云棲本《護(hù)法錄》,只是依據(jù)時(shí)存宋濂文集作校對,非補(bǔ)輯宋濂涉佛作品,所以,也難以發(fā)現(xiàn)散佚于時(shí)存宋濂文集之外的涉佛作品。宋濂的涉佛作品眾多,難免未留底本而失收于文集。

    宋濂是元末明初浙東學(xué)派的重要人物,其佚文的搜集整理,為宋濂研究提供了近可能全面的文獻(xiàn)資料,也對宋濂全集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 此佚文輯于《嘉興藏》(新文豐版)第25冊之《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第31頁(《明版嘉興大藏經(jīng)》,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嘉興藏本)。

    ② 見楊玉良《故宮博物院藏嘉興藏初探》,《故宮博物院刊》,1997年第3期,第20頁:“(萬歷二十一年至崇禎年)具體雕版地點(diǎn)主要有:徑山寂照庵、興圣萬壽寺……姑蘇兜率園……?!?/p>

    ③ 宋濂《唯庵然和尚語錄序》,見《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卷一,第31頁。

    ④ 此佚文輯于《嘉興藏》(新文豐版)25冊之《恕中和尚語錄》,第六卷附錄部分,135—136頁。

    ⑤ 此句見《嘉興藏》(新文豐版)第25冊之《恕中和尚語錄》,第103頁。又見《卍續(xù)藏經(jīng)》(新文豐版)第123冊,第806頁上。但其中不見《宋濂全集》所收《瑞巖恕中和尚語錄序》〔《卍續(xù)藏經(jīng)》(新文豐版),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刊印(日)《卍續(xù)藏經(jīng)》,日本京都藏經(jīng)書院編刊本(1905—1912),1993年版〕。

    ⑥ 見《嘉興藏》(新文豐版)第25冊《恕中和尚語錄》,135—136頁。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嘉興藏本。

    ⑦ 黃宗羲《四明山志》卷二,頁二十九、頁三十。四明叢書,約園刊本。

    ⑧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見《嘉興藏》(新文豐版)第25冊,135—136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明嘉興藏本。

    ⑨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謁空室和尚》,見《卍續(xù)藏經(jīng)》(新文豐版)第123冊,第885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日)前田慧云等編《卍續(xù)藏經(jīng)》,日本京都藏經(jīng)書院(1905—1912)。

    ⑩ 此佚文輯于(日)《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1冊之《了庵清欲禪師語錄》卷九續(xù)集,394—396頁。日本京都藏經(jīng)書院編刻本。

    [1] 宋濂.宋濂全集(新編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2] 宋濂.宋濂全集[M].黃靈庚,校點(diǎn).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

    [3] 宋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 佛光大藏經(jīng)編修委員會.禪藏(附錄)[M]//佛光大藏經(jīng).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責(zé)任編輯 燕朝西]

    Re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Newly Found Writings of Song Lian

    JIA Su-hui

    (TheCollegeofLib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Three writings, which haven’t been included in any of Song Lian’s collection are newly found. They are Preface to Quotations of Monks in Wei Anran Temple in Quotations of Monks in Pinewood-Covered Wei Anran Temple; Visit to Kongshi Monk by Xinquanbi master in Quotations of Non-Anger Zen Master; and Records of Philanthropic Zen Master’s Wish on the Government’s Moral Administration in Quotations of Non-Desire Zen Master in Liao Temple. All the three articles were found in monks’ collection. The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ng Lian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him and monks, and the publishing of Song Lian collection.

    Song Lian collection; lost article; Zen master

    2016-04-10

    賈素慧(198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xué)。

    I206.4

    A

    1672-8505(2016)06-0028-07

    猜你喜歡
    藏本佚文宋濂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誠信的宋濂
    焦竑集外佚文輯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8
    宋濂冒雪訪師
    宋濂誠信求學(xué)
    英藏西夏文《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六殘片考論——兼與俄藏、國圖藏本之比較
    西夏學(xué)(2019年1期)2019-02-10 06:22:46
    焦竑佚文五篇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48
    《韭花帖》兩個(gè)藏本之筆法比較
    借人物 及時(shí)還 后有急 借不難
    《通俗文》佚文輯校零拾
    龙海市| 竹溪县| 石首市| 灵川县| 贵定县| 高邑县| 灵武市| 菏泽市| 东光县| 莱芜市| 武定县| 温宿县| 雅安市| 朝阳市| 长春市| 松原市| 上栗县| 视频| 呼图壁县| 龙门县| 六盘水市| 疏勒县| 和顺县| 呼图壁县| 游戏| 成武县| 平昌县| 华坪县| 广平县| 密云县| 新竹县| 营山县| 沭阳县| 郓城县| 勐海县| 岐山县| 诏安县| 宜良县| 高平市| 日喀则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