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摘要:在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存在很少主動有意識地從閱讀中汲取可用于寫作的營養(yǎng),讀與寫分離的狀況,本文主要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指導學生進行讀與寫的溝通、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閱讀;興趣;積累;借鑒;寫作
前言: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也是全面檢驗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窗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應該重視作文教學,而且更應該深入研究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優(yōu)化作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長久以來,學生在作文中容易出現(xiàn)無從下筆,無話可說、語言貧乏,甚至矯揉造作等問題。應該說,這與長期以來“課堂作文”、“命題作文”、“應試作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息息相關的。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將作文與作業(yè)等同,將作文當作一種任務,根本不顧及素材的選擇、語言的運用。為了交差,有的學生甚至抄襲、編造文章內(nèi)容,試想,如此寫出的作文怎么能夠切近生活,妙筆生花、情真意切呢?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必須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不能讓作文以一種“艱難的語文活動”的面目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能讓學生“為作文而作文?!边@就需要我們的學生,在形體上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在情感上體會生活、感受生活,在語言上貼近生動、反映生活。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進行不斷地積累。正所謂“勞于積累、逸于作文”,有了平日的積累,學生才會在作文時水到渠成。那么,應如何積累,我個人有如下看法:
一、熱愛生活
一切文學活動都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小學生寫作也是同樣。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積極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孩子,能夠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能夠想要去寫,而且有的可寫。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要想讓學生愿寫、想寫,做到“有所為而作”,就必須要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而所有這些的前提就是熱愛生活。
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學生作文中的素材。許多學生不善于或不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素材,并不是這些學生“沒有生活”,而是他們對生活參與的不夠——沒有真正地成為生活的主人——沒有真正地去熱愛生活。其實,小學生年齡較小,具有較強的“向師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利用這種“向師性”,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將作文的“觸角”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讓學生在作文課上枯燥、乏味地編造文章。我在教學五年級作文時,曾經(jīng)布置學生寫過一篇名為《難忘的……》的命題作文。當時,由于學生不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所以交上來的作文中很少有能夠切近主題,生動感人的文章。鑒于此,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任務——每天寫觀察日記,讓學生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隨時寫下來,而就在學生的日記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生活中其實有許多難以忘懷的事和刻骨銘心的情。一個月后,我再讓學生重寫這篇文章,并囑咐學生留意平時觀察日記中所積累的素材,這一次,學生果然寫出了一篇篇題材各異、貼近生活的好文章。
實踐證明,“課堂作文”、“命題作文”等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往往由于題目過窄,要求過死而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而學生一旦對生活感興趣,熱愛生活、投入生活、認識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寫作就不再成為一種機械的任務,而成為一種需要。在這種“需要”的激發(fā)下,學生就能主動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轉化成寫作的素材,寫出一篇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總之,寫作與生活分不開。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積極地參與生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從生活中不斷地提煉和積累素材。
二、真情實感
寫作應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在這種“需要”的激發(fā)下,學生才會主動地去完成一篇篇的作文。那么,這種“需要”是什么需要?無疑,是情感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被一些人或事所感動,也時常對一些現(xiàn)象感到不滿或憤恨——我們的學生也同樣!雖然他們年紀很小,但同樣,他們也有獨立的思想、健全的情感,在他們的世界里,善、惡、美、丑甚至于比成年人的世界更為明晰。針對學生這種“善感”的心理特性,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倡導學生在作文時做到“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在自己真情實感的激發(fā)下寫出自己最想寫的人或事,說出自己最想說的話,也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做到“言之有物”。
那么,做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和提煉自己的真情實感呢?我想,這又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熱愛生活、積極地參與生活、感知生活的人,才能夠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從而有感而發(fā)。記得,在我第一年當班主任時,我為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補課到很晚,在送他回家的路上,由于路窄燈暗,在顛簸中,我與學生一起從自行車上摔了下來,當時,我本能地伸出雙臂護往了孩子。后來,在學生作文中,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位平時語不成句的孩子,竟在作文寫到:“我愛老師,因為她像姐姐理解我、幫助我;我愛老師,是因為她像媽媽關心我、愛護我;我愛老師,因為她愿意為我付出一切?!痹瓉砩钪械恼媲星楦性谧魑闹惺侨绱藦涀阏滟F。
三、豐富語匯
我們都知道,語匯是文章的載體。一篇文章沒有恰當、精妙的詞句,就像一個人沒有莊重的儀表,即使靈魂再高尚,也無法讓他人認可。在日常學生的作文中,我們也時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作文選材十分典型、新穎,但敘述、表達得卻不甚清晰、明白,使文章的水平大打折扣。語言貧乏,就是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那么,如何豐富和積累學生的語匯呢?
(一)留心生活,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毋庸置疑,一切語匯都來自于生活。我們應教會學生留心生活中人們的言談話語,從中汲取養(yǎng)份、積累詞匯。日常作文中,許多學生的語言呆板、單一。雖然在教學中我們倡導學生作文用書面語,但卻并不提倡學生的作文語言形式化。適當情況下,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將口語中的精華借鑒到作文中來。只有兼收并蓄,學生的作文語匯才能夠真正做到生動、豐富。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聽、善于記,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二)擴大閱讀、積累詞匯。
觀摩他人筆下的語言是豐富和積累語匯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閱讀中積累詞匯,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語言,更主要的是能夠體會到使用這種語匯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我們都知道,語境限制著詞語的使用。有許多學生對某些詞匯是知道而不會用。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就可以幫助學生消除這類現(xiàn)象,使學生既學到了詞語,又學會了運用,可謂一舉兩得。那么,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呢?我認為,教師除了要教育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外,還要上好閱讀課,讓閱讀教材的“適用性”在學生作文語言的積累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