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利波++曹恒濤
摘要:微公益隨“微時代”應運而生,是傳統(tǒng)公益形式的補充升華,本文通過對兩所高校大學生的分層抽樣調查,采用網(wǎng)絡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現(xiàn)狀做了實地調查,在對調查結果加以總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議。
引言
作為“微時代”的產物,微公益順應了“微時代”的發(fā)展,將傳統(tǒng)的慈善方式與大眾網(wǎng)絡傳播媒介相結合,使傳統(tǒng)的簡單的公益活動平臺信息化并以網(wǎng)絡信息的方式滲透至網(wǎng)絡虛擬世界中。與傳統(tǒng)的公益相比,“微時代”下的微公益以其獨特的慈善方式,基本實現(xiàn)了公益大眾化、透明化、草根化、互動化??梢哉f,微公益是人人的公益,是傳統(tǒng)公益意義上的一次強有力的升華。
1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現(xiàn)狀調查
為全面、客觀的了解大學生對微公益的認識及參與情況,同時呼吁廣大在校生積極投身微公益,培養(yǎng)公益意識,形成良好公益習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微公益的愛人助人育人作用,我們此次采用網(wǎng)絡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通過對鄭州大學、河南工業(yè)大學在校生的分層抽樣調查,在涵蓋各年級各院系的基礎上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調查數(shù)據(jù)。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98份,其中有效問卷797份,回收率達99.6%。
1.1大學生微公益理念淡薄,參與熱情度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不了解以及不太了解微公益的學生比例高達54.3%,而非常了解的僅占1.7%。同時,平時關注微公益的學生占1.8%,而完全不關注的占40.7%,42.6%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微公益,而持續(xù)參與微公益的學生僅占1.6%。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對微公益缺乏了解,不感興趣,無簡單的參與渠道,認為微公益不靠譜沒意義”是多數(shù)大學生不參與微公益的主要原因。
1.2大學生參與微公益主要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主要原因分別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23.4%),對微公益很有興趣(21.6%),參與途徑簡便易行(18.9%)。對大學生而言,68.3%的學生參與微公益旨在幫助他人,17.7%的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目的在于擴大交際圈,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12.2%的學生為了加深對微公益的理解而投身公益。而出于對功利因素的考慮,認為參與微公益積累經驗并利于將來工作的學生僅占1.1%,其他0.7%??傮w表明,大學生參與微公益主要是為了通過幫助他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們的目的是積極向上的,而不是從眾性或功利性的。
1.3大學生微公益信息來源單一,主動發(fā)起者為少,響應者居多,具有一定的被動性
通過調查,大學生微公益信息的主要來源為微博與微信(63.4%),少數(shù)學生(36.6%)通過社區(qū)、網(wǎng)站、論壇和專欄等獲得信息。調查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主動發(fā)起微公益者較少,而響應者居多,其中響應最激烈的為支教和助貧捐款(約占總人數(shù)的32.8%)。種種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參與微公益途徑單一,整體處于被動狀態(tài),微公益宣傳力度與社會反響力亟待提高。
1.4大學生參與微公益具有反饋性與慕名性
對曾獲得過社會資助的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更傾向于參與微公益。與此同時,大學生趨于響應社會知名人物發(fā)起的微公益,相比之下其對身邊師生朋友發(fā)起的校園微公益反響平平,僅16.9%的學生表示十分關注普通校友師生發(fā)起的微公益??梢哉f,大學生參與微公益具有明顯的反饋性與慕名性。
1.5大學生表示微公益需要更簡便易行的參與平臺,對微公益效果反響一般
研究表明,大學生對微公益的參與意愿較強,對微公益呈積極態(tài)度,僅8.2%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微公益。而參與過微公益的學生對微公益效果反響平平,他們表示微公益需要更簡便易行的參與平臺,由此吸引更多大學生投身公益,更好地完成微公益愛人助人育人的終極目標。正如調查結果所示,多數(shù)學生喜愛轉發(fā)公益微信、關注公益微博以及網(wǎng)上捐款助貧等操作簡單的公益方式,而選擇實地捐款捐物、為公益出謀劃策的學生只占10.1%。
2對微公益的一些建議
此次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大學生微公益理念淡薄,有較強的參與意愿但具有很強的被動性,參與微公益熱情總體不足,其參與微公益具有明顯的反饋性與慕名性;其微公益信息來源單一,多數(shù)大學生渴望更簡便易行的微公益參與方式。針對此次調查結果,我們對微公益提出了一些建議。
2.1健全監(jiān)管機制,加強信息可靠性與活動運行透明度,加強宣傳力度,豐富活動形式,保證可持續(xù)發(fā)展微公益項目成功運作后,應成立專門機構規(guī)范管理,保證機制的合理性,信息的可靠性,活動運行的透明性。與此同時,微公益所特有的大眾性、草根性要求其滿足大眾需求,要求其具有簡便易行的參與方式與豐富靈活的活動形式。繼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后,傳統(tǒng)公益的公信度迅速降低,人人可參與的微公益發(fā)展前景趨于良好,健全體制將有效促進微公益發(fā)展,微公益理念深入人心的愿景終將實現(xiàn)。
2.2有效引導,建立大學生微公益分享平臺,開展校園微公益,促進微公益與傳統(tǒng)公益有機結合
大學生對微公益的認識與了解普遍不足,高校的引導能有效地促進微公益?zhèn)鞑?。加強高校引導需要發(fā)揮學生干部的帶動作用,引領大眾建立大學生微公益分享平臺,合理開展校園微公益,使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渠道多樣化、簡單化、可信化。以鄭州大學“思源之家”、“筑夢基金”為例,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微公益活動,開設微公益微博賬號等一系列方式,以“行動+傳播”的形式號召全校師生踐行公益,積極投身微公益。高校對微公益的倡導與監(jiān)管無疑將促進傳統(tǒng)公益與微公益的有機結合,使廣大師生參與微公益成體制,成習慣,成風尚。
參考文獻:
[1] 李海濤,尚征.青年大學生微公益活動的探索與研究[J].赤子,2013(12)
[2] 宋來,錢嫦.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J].青年探索,2008(5)
[3] 龔益.公益“淺說”[J].科學術語研究,2006(3)
注: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研究項目——“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研究(項目編號:2015-sz-164)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