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山
新聞鏈接1:48秒37,這是里約奧運會上寧澤濤在自己的主項男子100米自由泳半決賽中交出的成績單,和自己保持的亞洲紀(jì)錄47秒65相比,差距很明顯。賽后他說,“這就是我的正常水平”。
新聞鏈接2:北京時間8月7日9點3 5分,2016年里約奧運會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爭奪結(jié)束。中國選手孫楊不敵澳大利亞選手馬克.霍頓屈居亞軍。賽后,孫楊哭了。
新聞鏈接3:在里約奧運會上,當(dāng)被問起摘牌的感覺時,傅園慧亮出經(jīng)典表情:“雖然我今天沒有拿到金牌,但我破了亞洲紀(jì)錄啊!”
在今年的奧運會上,游泳場上的寧澤濤、孫楊、傅園慧,不管輸贏,他們都能輕松面對鏡頭,成為今年最火的奧運話題之一。他們的率直純真、快樂自信,受到大家的喜愛。這也讓觀眾們對與孩子的教育有了重新的思考。
教育理念和行動合一是關(guān)鍵
幾乎所有父母都有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理念:要培養(yǎng)快樂自信的孩子。但是一個普遍現(xiàn)實是:“理念上去功利化,行動上趨功利化”。理念上希望孩子快樂自信,行為上卻更注重孩子爭第一、拿金牌、看排名,無形中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據(jù)了解,孫楊的媽媽從飲食、訓(xùn)練等各方面均要嚴(yán)格把控,一切以服侍好孩子拿金牌為目標(biāo)。孫楊成為一個“愛哭”的大男孩,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寧澤濤的媽媽則教育兒子不論遇到什么困難,要自己解決,遇到問題要勇于承擔(dān),做一個真正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父母接納和理解孩子是前提
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就會總是看孩子“不順眼”,對孩子要求完美,性格太內(nèi)向、寫字不漂亮、運動不協(xié)調(diào)、物品擺放不整齊……這些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削弱自信心,同時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自己”,而是“表現(xiàn)”。因此,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是孩子快樂自信的前提。
父母自身的樂觀快樂是條件
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當(dāng)記者問傅園慧的父母,女兒的性格像誰?傅園慧的爸爸說:“我們一家人都是這么開心的,都是這樣的性格?!闭且驗榱己眉彝シ諊?、家庭關(guān)系,才養(yǎng)育出快樂的傅園慧。父母不快樂,很難養(yǎng)育快樂的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消極生活、相互指責(zé)挑剔、怨聲載道,總覺得命運不佳、別人對不起他、世界虧待了他。那么,孩子又怎么去快樂生活,積極面對人生?
不忘初心!當(dāng)孩子剛出生時,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就行。只是,孩子慢慢長大后,父母行動上偏離了初心,少了一些淡定和從容,多了一些功利和急躁。培養(yǎng)快樂自信的孩子不難,需要父母切實行動、接納孩子、快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