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要:表演形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使用,不應該流于形式,而是指向文本核心內容理解的一種教學策略。有效的課堂表演,能為兒童創(chuàng)設足夠的空間想象、表演,呵護本就純真的心靈,接著表演的翅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賦予語文課堂“生命語文”的內涵。
關鍵詞:表演;運用;生命;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22-01
表演,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經(jīng)常在語文教學中使用。表演的形式生動活潑、直觀形象,能使課文所描繪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而且具有感情色彩,有效提高學生的手、腦、口的綜合能力。
教學中教師如果有效把握契機,以演促讀、以演促思、以演促得,就能調動學生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一、披文入境,激活思維
縱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適合表演的文本比較多,多為童話故事和歷史故事,活潑生動的形象和富有情趣的內容,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閱讀接受能力。這些故事在各年段又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低年段的情趣化、中年段的情智化、高年段的人文化。
在這些故事的教學中,教師營造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學生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完整地把握故事,深入地理解語言,真切地感受形象。在情境中學習,能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激活學生的已有體驗和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角色進行對話,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二、聚焦典型,啟迪思維
教學中,把對詞句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表演之中,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演,讓學生在讀與演中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特點。但不是每一篇課文都適合課堂表演,而是要研究文本的特點,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選擇在最恰當?shù)臅r候進行典型意義的表演,這種表演不是活絡課堂氛圍的手段,而是啟迪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方式。
如蘇教版五年級《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第五小節(jié),介紹埃及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在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做導游的方式學習。學生在熟讀文字后對建造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還不是很透徹,此時,引導學生用畫圖的形式來檢驗自己是否理解建造方法,接著到臺上做導游,根據(jù)自己設計的示意圖介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這個過程不僅要學生理解文本的意思,還要學生內化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經(jīng)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必然會掌握此類文本的學習方法,啟迪他們的思維,遷移運用到其他文本之中。
又如蘇教版三年級《航天飛機》,在課堂上需要適當運用分角色表演的情境教學法,將枯燥的文字、數(shù)字變?yōu)轷r活的畫面,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形象、直觀的教學中學到知識、感悟人生哲理。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既要揣摩人物心理,更要品味語言的藝術,充分挖掘和轉化文本的語用價值,這是語文課堂表演的精神所在。
表演,可以綜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理解力,從而豐富知識經(jīng)驗,加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三、有向評價,稍作點撥
語文課堂的表演過程一定是建立在學生事先對文本有了深刻的印象基礎之上的。匆匆表演,流于形式。有準備的表演,一定是將學生指向文本語言文字的表演,為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服務。在表演之初,就要引導學生在課文中走幾個來回,確立表演的評價點。
在執(zhí)教《鷸蚌相爭》時,帶著學生在演讀后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向直接指向文本,學生在評價中順其自然地理解了“威脅、毫不示弱”的意思,同時更能走進當時鷸和蚌相爭的場面,為后面的“相持、筋疲力盡”做好鋪墊。將評價的依據(jù)引向文本的語言,學生有意識地在表演過程中揣摩、感悟、靈活運用文本語言,才會內化文本語言,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
教師只要抓住學生的情緒高漲的機會,讓學生對表演進行評價。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對評價精彩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
四、表演適度,遵循原則
不是每一篇文本都適合表演,也不是每一堂課都要表演,更不是選擇同一種表演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仔細研究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適切的方式。
低年段學生能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對留白部分進行想象補白,進行片段表演。中年段學生則可以在想象、品讀的基礎上進行整篇的表演,并能運用文本語言對同伴的表演進行點評與提升;同時,四年級下冊《公儀休拒收禮物》以劇本形式出現(xiàn),可以激發(fā)學生在面對合適文本時,可以改編成劇本。比如《九色鹿》、《晏子使楚》等文章。進入高年段,學生具備了一定品讀語言的積累,面對充滿大量文學性描寫的文字的神話故事或歷史故事,能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轉化文本的語言,進行合理的劇情創(chuàng)編。
表演時,教師選擇的適切的核心內容進行表演,對可能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課前必須有充分的預設。課堂表演指向文本核心內容的理解與運用,才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精神才會得以展現(xiàn)。表演結束,要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和點評,突破文章的重點、難點,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
有效的課堂表演,能為兒童創(chuàng)設足夠的空間想象、表演,呵護本就純真的心靈,接著表演的翅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賦予語文課堂“生命語文”的內涵。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