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 武 瑩(中國藥科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體育教學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的機制研究
□陳劍鋒 武 瑩(中國藥科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實驗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對于體育教學對大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經(jīng)過時長一個學期的實驗,通過問卷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體育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而樂觀中介了這一影響。本研究對于體育教學和自我效能的研究與實踐均具有重要價值。
大學生自我效能體育教學
在高校擴招、國民素質(zhì)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勞動者以受教育水平、技能為主的人力資本單一優(yōu)勢正逐漸為人們所不認可,而能力、品德、情商等的人格優(yōu)勢組合卻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可塑期,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能夠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職業(yè)生涯、家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發(fā)展應當承擔重要責任。然而,國內(nèi)學界對于此方面的研究卻僅止步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等方面,卻未能對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積極人格塑造的影響及其機制做出實證研究。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由Bandura于1997年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能夠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可能性的估計,亦即,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夠激發(fā)動機,調(diào)動認知資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動來成功完成某一項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對于自我效能,人們在研究中主要對其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強調(diào):首先,自我效能是與具體領域相關的,亦即,自我效能是個體在某特定方面上所具有的,與其它方面可能并不存在相關,即個體在某領域具有較高的自我效應,并不代表其在其它領域同樣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其次,自我效能是通過練習和熟練掌握建立起來的,亦即,個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特定領域的能力,進而提高其自我效能;第三,自我效能有不斷提升的空間,亦即,個體在特定領域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其同樣也可以在其它領域中提升自我效能;第四,自我效能受他人影響,亦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者與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成功都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最后,自我效能是變化的,亦即,自我效能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尤其是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都可能導致自我效能的變化。
體育教學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體育的本質(zhì)訴求是通過有意義的身體運動來培養(yǎng)人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通過身體運動,體育可以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意志等方面,并由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人格,這也就意味著,高校體育教學在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塑造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自我效能是通過練習和熟練掌握建立起來的,而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即是重復性的練習,以使大學生在特定技能方面達到熟練;這種由熟練建立起來的自我效能同時還受到教師、同學等他人及環(huán)境的影響,而體育教學能夠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良好他人及環(huán)境影響。故而,體育教學能夠影響大學生的自我效能。然而,這種影響是通過何種機制而發(fā)生作用?
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的發(fā)展與個體的歸因有關(李莉,馬劍虹,2003;任曉娟,2010)。在個體的積極人格中,樂觀強調(diào)了個體的積極歸因風格。Seligman認為樂觀是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把積極的時間歸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極的事件歸因為外部的、暫時性的以及與情境有關的原因。Peterson(2000)研究指出,心理資本更強調(diào)一種“靈活的樂觀”,即個體在對客觀現(xiàn)實正確評價的基礎上,選擇使用積極的解釋風格還是消極的解釋風格。因此,樂觀并不是盲目的對自己的積極評價,也不是對自己成功與失敗的隨意歸因,其更加看重的是在事實基礎上對于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合理、積極歸因。因此,本研究認為高校體育教學要通過樂觀來影響大學生的自我效能。
2.1、實驗法
本研究采用前測-后測實驗設計法開展研究。首先,在實驗開始之前,對大學生的自我效能進行測量;其次,實施實驗,即進行體育教學,實驗時間為課程授課時間,即一學期,共17星期,每星期1次課程2課時;第三,在體育教學結束后,再次對大學生的自我效能進行測量。通過比較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在前測與后測結果上的差異,來判斷體育教學這一自變量對大學生自我效能的提升作用。
2.2、問卷調(diào)查法
自我效能和樂觀采用張闊(2008,2010)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量表》中的自我效能、樂觀兩個維度進行測量,采用Likert式5級計分。本研究共得到問卷236份,有效問卷236份,其中前測、后測均為118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前測Cronbach Alpha信度為0.817,后測Cronbach Alpha信度為0.849,表明本量表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此外,在實驗結束后采用自編《大學生對體育教學調(diào)查表》來進一步檢驗大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評價對其自我效能的影響。問卷調(diào)查在實驗法的后測中進行。本問卷共包含10個題目,采用Likert式5級計分,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其Cronbach Alpha信度為0.839。
運用SPSS 18.0對實驗前測、后測所得結果及問卷調(diào)查法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與分析。
3.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中國藥科大學的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參加研究的大學生主要來自于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參加《體育》課的本科生。由于學校課程設計的限制,本研究中的本科生包括大一、大二兩個年級學生共118人。
3.2、實驗過程
(1)前測。
在第一次《體育》課程開始時,在對《體育》課程進行簡要介紹并與上課被試大學生進行簡單交流后進行施測。測驗采用紙筆形式,利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測量被試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與樂觀。測驗時間限制為10分鐘。
(2)實施實驗。
在實驗即實際教學過程中,實驗時間為課程授課時間,即一學期,共17星期,每星期1次課程2課時?!扼w育》課程主要包含理論課與實踐課兩種類型,此外還有身體素質(zhì)鍛煉及考核與機動課程內(nèi)容。實驗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前期搜集的相關資料,一方面對于大學生普通體育素質(zhì)教學授課時增加重復示范、語言鼓勵等內(nèi)容;另一方面,借鑒拓展訓練中相關內(nèi)容,對大學生進行授課。
(3)后測。
在最后一次《體育》課程結束時,對被試大學生進行施測。測驗采用紙筆形式,利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測量被試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和樂觀,利用《大學生對體育教學調(diào)查表》來測量大學生對于體育教學效果的評價。本次測驗時間限制為20分鐘。
4.1、大學生自我效能在實驗前后的變化
對118名被試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實驗前測、后測中的得分情況進行描述統(tǒng)計分析,并通過t檢驗來探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在實驗前后的變化,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自我效能的前測、后測比較
從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在實施實驗之前,被試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平均數(shù)為3.16,樂觀的平均數(shù)為3.35,自我效能平均提高了0.45,其后測-前測t值為6.12,在0.01顯著性水平是存在差異。
4.2、樂觀在體育教學效果對大學生自我效能影響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自編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問卷》搜集了被試大學生對體育課程教學的評價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于體育教學效果評價的平均分為4.59,其標準差為0.40。
本研究通過構建回歸方程來確定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對其自我效能的解釋量,從而驗證體育教學對大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本研究在構建回歸方程時,控制了性別、年級、家庭背景、學科等4個因素,分別對樂觀和自我效能進行了分析。詳見表2。
從表2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評價在0.05顯著性水平上影響自我效能,M4在加入教學效果評價之后,較之M3其ΔR2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佐證了本研究中實驗的有效性。從M1和M2可以看出,教學效果評價顯著影響大學生的樂觀,從M5可以看出,在加入樂觀后,教學效果評價的影響變得不顯著,這就表明樂觀完全中介了教學效果評價對于大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
表2 體育教學效果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影響
(1)體育教學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本研究試圖通過時長為一個學期的體育教學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通過一學期的體育教學,在實驗結束后的問卷調(diào)查中,自我效能得分相較于前測得分平均提高了0.45,經(jīng)過配對樣本t檢驗,其t值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表明體育教學能夠提高被試大學生的自我效能。
(2)樂觀中介了體育教學對被試大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體育教學要對大學生的自我效能產(chǎn)生影響,需要經(jīng)過樂觀這一中介因素。因此,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而言,高校體育教師可以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注意對于大學生樂觀這一積極歸因模式的培養(yǎng)來促進大學生自我效能的發(fā)展。
本研究已經(jīng)證明體育教學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與人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還探明了高校體育教學對于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的作用機制,使得體育教學影響大學生自我效能的路徑更為明晰。因此,本研究對于各高校的體育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發(fā)作用。
[1]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2]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Seligman M.Learned Optimism[M].New York:Pocket Books, 1998.
[4]曹杏田,勵驊,葛明貴.大學生心理資本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銅陵學院學報,2011,10(1).
[5]柯江林,孫健敏,李永瑞.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fā)及中西比較[J].心理學報,2009,41(9).
G807
A
1006-8902-(2016)-11-SY
2015年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人文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15PYW07。
陳劍鋒(1979-),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