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輝 城
古代的外賣和快遞
文/輝 城
叫外賣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屬,古人也有。
宋朝時期,隨著商業(yè)的繁榮,城市規(guī)模的壯大,讓宋朝夜生活異常豐富,瓦舍勾欄酒肆,這些娛樂場所一一俱備。由于市場競爭充分,酒家就得開發(fā)新服務來吸引顧客,于是推出外賣服務乃是順理成章之事。比如有人家做好事了,提前跟酒店老板一說,某個日子,送一桌好酒好菜過來,酒家會欣然答應。南宋皇帝趙構就常常派宦官到宮外叫外賣,打包好酒好肉到皇宮里吃。
快遞員或者是郵遞員,在宋朝叫做“急足”。洪邁在《夷堅志》卷二有《陸氏負約》一文,其中提到:“有急足拜于庭,稱鄭官人有書?!焙檫~是南宋人,可見服務于平民百姓的郵遞員,至少在南宋之時,已經存在。
中國最早的郵政,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諸侯并起,國家紛爭,軍情的傳遞,尤為重要,誰在第一時間掌握了信息,誰就在戰(zhàn)爭之中處于先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用烽火來傳遞軍情。在《論語》中,孔子說:“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行命”,意思是說一個人德行的傳播速度比驛站傳達命令還快。
比較完備的郵政系統(tǒng),是在秦朝之時確立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疆土遼闊,驛站就顯得空前重要。朝廷的政令,經過驛站下達到郡縣、鄉(xiāng)里。秦朝的律法對投遞朝廷文書的時間、登記要求以及人員獎懲都作了明確而清晰的規(guī)定。
在唐朝,郵政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F(xiàn)在快遞有海陸空三種傳遞方式,唐朝亦不遑多讓,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鼎盛時期,全國共有驛站1639個,從事驛務人員有兩萬多人,其中驛兵就有一萬七千多人。驛站里,又設有驛馬、驛驢、驛船、驛田??梢?,唐朝的郵政系統(tǒng),已經很是嚴密。
與前朝一樣,唐朝的郵政系統(tǒng),多數是服務于軍事與行政系統(tǒng)。皇宮里出什么事,皇帝要下達什么樣的命令,就得寫成邸報,由驛夫送到全國各地。事情的輕重急緩,往往決定了送信的速度。根據朝廷的規(guī)定,有日行180里、300里、500里三個檔次。遇到緊急軍情,人和馬只能拼命奔跑,從一個驛站奔跑到另一個驛站。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庇脟夜鱽頋M足一己之私,就是亡國的征兆了。
驛站如此重要,那么送信人的地位是否很高呢?其實不然,在驛站里服役的人叫做“驛丁”“驛夫”“驛卒”等,身份地位很是低下。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他們都得背著文書,奔馳在路上,風餐露宿。而且,唐朝對驛站的管理,幾近嚴酷。如果文書送達日期晚了一天,就要杖八十,兩天就得加倍,以此類推,最重還要遭到流放兩年。驛夫生存壓力可想而知。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清朝,驛夫的生存狀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在南陽市,有一塊清朝驛站石碑,上面有殘文:“馬站牛站累死窮漢……”可見古代快遞員生活之苦。
驛夫是國家系統(tǒng)內的郵遞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的細化,快遞服務自然而然地會為平民百姓所享受。唐朝之時,水果、水產品等時鮮,能快速地送到京城。
明清之時,專業(yè)化的快遞隊伍或物流隊伍出現(xiàn)。它們就是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到的鏢局。鏢局承運的貨物,往往是大宗商品,甚至是金銀珠寶,所以常常為賊人所惦記。走鏢的人,得一身功夫,黑白兩道的關系都硬,不然真是難以為繼。鏢師是刀口上討生活,前途莫測。
但若是快遞員可識字斷文,前途就是一片光亮。唐傳奇中有《柳毅傳》一文,書生柳毅就是幫遭到家暴的龍女送信——解救了龍女,并與之成婚,成為一對神仙眷侶。
遺憾的是,這種快遞員的美妙生活,只存在于傳奇中。
編輯/王文浩
E-mail:xjsjw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