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第九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暨“第八屆深圳水墨論壇”在鵬城成功舉辦
文 本刊編輯部
The 9thInternational Ink Art Biennale of Shenzhen & the 8thShenzhen Forum for Ink Art Unveiled in Shenzhen
[編者按]
每一屆的“深圳水墨雙年展”和“深圳水墨論壇”幾乎都提出了較有高度和針對性的學術主題,并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所以此項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積極參與,同時也有力的促進了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此次的“第九屆深圳水墨雙年展”和“第八屆深圳水墨論壇”以“新中國畫”與“新水墨畫”在歷史發(fā)展和學術上的比較探討做為活動主題的出發(fā)點,將展覽和論壇密切結(jié)合在了一起,可以說是非常具有新意的。這次活動將“新中國畫”與“新水墨畫”定義為雖具有相同的媒材,但所處體系不同的兩種藝術形態(tài)。近二十年來,針對兩個形態(tài)的藝術展覽盡管很多,但將之集中并且進行比較研究的活動十分罕見。
“義新歐·絲路行——全國美術名家主題創(chuàng)作展”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義烏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實踐。65名全國知名美術家通過深入生活、實地考察,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特點、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中國夢”與“世界夢”交織交融的美好愿景。
“威尼斯與威尼斯畫派”展以威尼斯共和國為歷史背景,通過威尼斯四百年繪畫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藝術特色的呈現(xiàn),對威尼斯的藝術歷史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向人民匯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當代十五位美術家作品展”的作品涉及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民、部隊官兵、革命歷史、都市市井、生態(tài)家園等,全面展現(xiàn)了人民生活的景象。
“美麗廈門”當代美術晉京展是30多年來,廈門美術佳作首次集中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亮相。既是廈門當代美術總貌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廈門美術界踐行“美麗廈門”的實際行動。
與此同時,“墨履游蹤——張彥山水畫展暨捐贈作品展”“相由心生——姚鳴京藝術展”“大道之行·張國興國畫精品展”也都各具特色,令觀者耳目一新。
本欄特將各個展覽遴選出部分作品進行展示,希望對讀者解讀展覽活動有所幫助。
由文化部批準, 深圳市政府主辦,深圳畫院、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市美術家協(xié)會承辦的 “第九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暨“第八屆深圳水墨論壇”系列活動于2016年3月27日隆重開幕。
本次活動由董小明先生擔任總策劃,設“新中國畫VS新水墨畫”主題展、“墨海新境”特別展、“鵬城墨韻”專題展三個展示單元,邀請103位海內(nèi)外著名藝術家參展,共展出作品300余件。同時召開“新中國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和“新水墨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兩場專題討論會,邀請14位著名學者與會,分別針對論壇專題進行深入探討。本屆雙年展和論壇活動,極具針對性地設置了單元展主題,各單元展又保持著呼應關系,論壇也根據(jù)雙年展主題展的方向,集中討論“新中國畫”和“新水墨畫”所涉及的問題。
“新中國畫VS新水墨畫”主題展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策展人依據(jù)對近30年水墨藝術的觀察和研究,首次以“新中國畫”和“新水墨畫”這兩個概念來概括當下水墨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兩個藝術體系。展覽將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作品同時呈現(xiàn)在兩個相鄰的空間里,促使其產(chǎn)生學術上的對話,便于理論家梳理當下水墨藝術發(fā)展的線索。該主題展遴選近30年來在“新中國畫”和“新水墨畫”探索實踐中卓有建樹且具代表性的47位藝術家的作品。
“墨海新境”特別展在深圳畫院美術館展出。該單元展邀請了21位國外及我國港澳臺藝術家各具特色的水墨作品參展。將域外水墨作為獨立對象進行研究,借以發(fā)現(xiàn)水墨藝術在面臨不同的文化語境時,呈現(xiàn)的獨特生態(tài)和多彩的面貌。該單元展以全新的視野將“走向世界”的水墨藝術呈現(xiàn)出來。
“鵬城墨韻”專題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該單元展利用深圳美術館已有的空間,還原藝術作品自身的水墨語言,以真實、直白的方式呈現(xiàn)給觀者,展出近30位深圳本土水墨畫家的作品。該展覽也體現(xiàn)了雙年展不僅推動傳統(tǒng)水墨的當代進程,也對培育本土文化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八屆深圳水墨論壇”由魯虹擔任學術主持,圍繞本屆雙年展主題設立“新中國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和“新水墨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兩場專題討論會,
“新中國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專題邀請六位學者參與。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近100年或近30余年,中國水墨在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機遇和嬗變。
“新水墨畫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專題邀請了八位學者,或以案例、或以現(xiàn)象、或以概念、或以勾陳為契合點,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新水墨畫”的起因、演變和發(fā)展。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深圳水墨論壇”是深圳市宣傳文化發(fā)展專項資金長期予以資助的文化藝術活動。
組稿/苗 菁 責編/趙小來
《晚風出倩影》 王明明 紙本設色 68cm×68cm 1997年
《鋼廠記事·切磋》 張文來 紙本水墨 240cm×200cm 2012年
《今宵明月》 潘公凱 180cm×970cm 2016年
《黔貴寫生冊頁》 林海鐘 紙本水墨 32cm×21cm 2015年
《天地大美 心馳神往 筆遂墨順7》 盧禹舜 136cm×68cm 2011年
《東方圖像志·霽》 盧甫圣 水墨設色 252cm×125cm 2014年
《墻頭兒》 劉慶和 紙本設色水墨 300cm×150cm 2015年
《文化山高水長》 黃一瀚 宣紙水墨 366cm×144cm 2015年
《黑·村》 沈 勤 紙本水墨 139cm×314.5cm 2015年
《歐來歐去系列》 樊 楓 紙本水墨 100cm×68cm 2010年
《天空下——愕》 鄭 強 紙本設色 115cm×78cm 2016年
《清清的河》 田黎明 紙本設色 96cm×182.2cm 2015年
《14-37》 馮鐘睿 帆布、丙烯 137cm×274cm 2014年
《0-變形-1》 張 爽 紙本水墨 137cm×137cm 2011年
《海岸漂流#158》(反面) 梅根·瑞朋霍夫 氰版攝影 61cm×91cm(上圖)《不覺悠悠揚揚》 楊世芝 墨、天然礦物顏料、棉紙拼貼于紙板 48cm×38cm 2010年(下圖)
《線條與韻律20153》 金嬉瑛 紙本水墨 230cm×143cm 2015年
《養(yǎng)蠔場》 蘇珊·雷金德斯 紙本水墨設色 138cm×68cm 2011年
《古老的通惠河》 伊瑞·斯特拉卡 紙本水墨 189cm×450cm 2010年
《定型沙字 風景》 馮明秋 宣紙水墨 124cm×183cm 2015年
《海底斑瀾C-1203》 虞蘭因 紙本設色,混合媒材 96cm×180cm 2012年
《本草綱目新編》 袁金塔 水墨鑄紙綜合媒材 800cm×204cm×150cm 2015年
《2015皴法習作29》 吳季璁 氰版攝影 145.5cm×33.5cm 2015年
《脆弱》 李美玲 帆布與銅紗網(wǎng) 91cm×61cm 2015年
《大彎7》 特瑞爾·詹姆斯 紙本水墨、丙烯 51cm×66cm 2014年
《飛魚》 潘喜良 白宣卡紙 50cm×40cm 2014年
《臺灣基隆十分小鎮(zhèn)》 宋玉明 70cm×80cm 2015年
《耕海人》 于長江 紙本水墨 200cm×200cm 2014年
《對歌》 莫建文 紙本水墨 124cm×150cm 2002年
《上海外灘雪》 馬波生 紙本水墨 70cm×135cm 2013年
《傳說里的湖》 王立星 水墨、宣紙 162cm×82cm 2015年(左圖)
《成長系列十四》 許丹斌 水墨宣紙 200cm×145cm 2013年(右圖)
《物象001》 文禎非 紙本水墨 38cm×53cm 2015年
《霾》 鄒 明 200cm×200cm 2015年
(右頁)《新穴位圖—LV》 鄭 強 紙本設色 104cm×78cm 2014年(上左)《都市旋律》 楊曉洋 180cm×120cm 2012年(上右)《都市萬花筒》 任四四 宣紙、水墨、拼貼 140cm×x90cm 2015年(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