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水霞
摘 要: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給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和效益,并且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小學語文教學也發(fā)生了許多新變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完善小學語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使得教學實效性得以更上一層樓,不僅為教師的教學配備了一個好助手,同時也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更好的學習體驗,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主要分析了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對廣大教學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新思路
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步普及,小學語文教學已經步入了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階段,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幾乎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促進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途徑,要高效運用信息技術,必須不斷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范圍,提升信息技術運用的科學性,保證學生能夠通過信息化的語文學習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運用多媒體設備立體展示課程內容
從多媒體設備普遍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到現(xiàn)在,差不多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在這10年里,教學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的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化。多媒體設備包括投影、計算機、幕布等一系列配套設備,能夠聯(lián)合運用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給學生營造出生動、立體、形象的課堂氛圍,將單調的課本轉化為形象的信息化教學。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教師也能夠運用多媒體設備,更好地將課文以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表達。
同時,多媒體設備是基于可編輯的文件而進行展示的,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抽象轉化為具體,使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視覺和聽覺刺激學生的多位感官,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學習內容。針對重點和難點展開教學,能夠在初識階段就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例如,在學習《松鼠和松果》這一課時,教師展示投影圖,以形象、直觀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很好地導入了課文的學習,并出示謎語“腦袋圓圓,眼睛圓圓,滿身絨毛,尾巴像傘?!币龑W生看第一幅圖,圖上畫了誰?它們在干什么?以直觀的形式將學生引入教學主題——松鼠和松果。隨后教師用錄音配樂烘托氣氛,用投影圖增加直觀效果。用夸張的語氣讀出小松鼠的情感變化:高高興興吃松果─擔心以后沒有松樹了─很高興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種的松果長成了小樹─對將來充滿了希望。讓學生通過認真聆聽,用心感受這篇童話的美─語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斷變化,并排列出來。
在課文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學課文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如,最開始的猜謎后出示投影圖、學習生字用投影顯示、講課中用錄音配樂烘托氣氛。用投影圖的出示增強直觀效果,在學生讀課文或講故事時配樂,這些都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
二、網絡課堂延伸教學維度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是教學的唯一陣地,學生在教室以外的自主學習并不能與課堂教學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隨著信息網絡的拓展,以及平臺建設、移動終端的進一步完善,學生有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以及移動設備進行網絡學習,在課堂外也能夠與教師保持密切的交流,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也能夠使課堂外的途徑得以延續(xù)。
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同步到網絡上,由目錄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學習的內容也廣泛包含了字、詞、文、意等多種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進行自主學習,對課堂上沒有完全理解的部分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后續(xù)教學工作的開展,長期下來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各種優(yōu)質資源來為自己的學習服務,這些優(yōu)勢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所不具備的。
例如,在網絡課堂的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平臺設置一些學習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形式中輕松地學到知識,吸引學生更多地通過網絡課堂進行拓展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登錄網絡課堂學習的頻率,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形勢。
信息技術雖然能夠為語文教學帶來諸多好處,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和運用范圍,用好這把“雙刃劍”,積極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麗麗.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4).
[2]董秀蘭.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8).
[3]楊娜.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