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蔚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為實現其“以武拒統(tǒng)”“有效嚇阻”等策略,孤注一擲發(fā)展導彈,甚至不惜血本購買相關技術,暗地與某些國家開展“合作”。對于已經獲得的導彈技術,臺灣當局總會遮遮掩掩,企圖給外界以捉摸不透的假象。然而,不久前臺灣方面的導彈“誤射”無疑讓真相大白于天下。通過“誤射”現象管中窺豹,不難發(fā)現一些臺灣當局的小秘密。
臺軍導彈“誤射”頻繁
此次“誤射”堪稱史上最詭?!罢`射”前,臺軍方一直宣稱,“雄風-III”導彈是其最新研制的超聲速反艦導彈,具有飛行速度快、最大射程遠等優(yōu)點,相當被臺灣當局看好。在“遼寧”號航母服役后,臺當局把這款導彈作為其“救命稻草”,大張旗鼓地宣傳其“航母殺手”稱號,但也有軍方人士潑冷水,稱其對付航母如同“蚊子叮象”,所以該導彈的真實戰(zhàn)斗力尚不為外界所知。
2016年7月1日8點15分,一枚“雄風-III”導彈從駐泊左營軍港的“金江”號導彈巡邏艇發(fā)射出去,直飛大陸廈門方向。飛出約70千米后,洞穿臺灣“翔利升”號漁船,戰(zhàn)斗部似未觸發(fā),但造成一死三傷的悲劇。事件發(fā)生后,各方聲明、猜測、分析接踵而至,主要觀點有:訓練管理松懈,官兵玩忽職守“誤射”;裝備設計缺陷,射擊保險控制缺失;軍內發(fā)泄不滿,“使壞”導致“誤射”;當局故意制造事端,倒逼兩岸恢復正式接觸管道,等等。7月24日,臺“國防部”及海軍的調查報告出爐,將“誤射”原因歸于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設計不良,沒有考慮人因工程,進而導致人為操作失當;近因歸于指揮系統(tǒng)為準備甲級操演而未遵照標準作業(yè)流程,讓操作手單獨留在戰(zhàn)情室。上列機制失靈,導致準備操演時軍艦配備的四枚導彈中,有兩枚誤設為可以發(fā)射的熱彈,最后將一枚導彈誤射到澎湖外海。
“雄風-III”導彈的“誤射”不是偶然現象,近年來,臺軍因導彈“誤射”“失靈”等導致的烏龍事件頻繁發(fā)生,令臺軍方頗為尷尬。例如,2014年的“漢光30號”演習,一枚反潛火箭在馬英九搭乘的旗艦不遠處爆炸,場面驚險??罩袘?zhàn)機所配備的空空導彈也全部脫靶。2011年的“漢光27號”演習,一枚“麻雀”導彈在馬英九眼前直接掉入大海。2006年的“漢光22”演習,兩枚反坦克導彈居然“迷路”,在陳水扁的觀禮臺前方僅100多米的海面爆炸,讓現場人員驚駭莫名。2003年的“漢光19”演習,一枚“小桷樹”地空導彈過早爆炸,一枚“標準-I”導彈失去目標,導致軍方不得不取消相關發(fā)射。
臺軍導彈“軟肋”眾多
盡管臺灣當局多年來為裝備導彈費了不少氣力,導彈數量具有一定規(guī)模,但通過“誤射”事件,可看出臺灣導彈技術基礎不牢、訓練管理松懈、問題層出不窮等諸多“軟肋”。
技術基礎先天不足。眾所周知,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既需要數學、力學、飛行器空氣動力學等理論基礎,又需要設計構造、材料工藝、加工制造等工業(yè)后盾,還需要指揮發(fā)射、測量控制、故障診斷等業(yè)務技術。臺灣導彈技術基礎薄弱,其導彈技術獲取主要通過外購,導彈的升級換代則基本依靠西方國家的軍售,因此形成了“主戰(zhàn)裝備靠進口、維護保養(yǎng)靠外商”的依賴型格局。這種格局直接導致了臺灣導彈技術的先天性不足。首先,島內研發(fā)基礎薄弱。雖然臺灣成立了“中山科學院”等研發(fā)部門,但只能借助外方技術承擔低水平的保養(yǎng)維護,技術水平與研發(fā)能力處于跟進狀態(tài),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軍火商的打壓和“國防”預算縮減的雙重壓力下,難以實現超越。其次,缺乏自主導彈技術。從臺灣自詡的“自制導彈”,其技術均來自美國和其他相關西方國家。比如“雄風-I”是以色列“伽伯列”的仿制品,“雄風-II”是“魚叉”的衍生型號,“雄風-III”不過是美國曾經放棄的老舊技術而已。令臺軍方一度興奮的“雄風-2E”也借鑒了“戰(zhàn)斧”的相關技術,正在試驗的“萬箭彈”則是美國AGM-154的“翻版”。最后,臺灣導彈的整體技術相對落后。由于臺灣獨特的地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顧忌中國大陸的態(tài)度,不可能把先進敏感的導彈技術出售給臺灣,臺軍只能得到二流裝備。雖然臺灣裝備了與美國、法國的同代裝備,但并不是最新型號。臺軍大部分導彈都采用較為簡單的制導方式,命中精度不高,抗干擾能力差,飛行速度較慢,容易遭到攔截,殺傷威力有限。
“雜牌導彈”困擾臺軍隊。由于島內研發(fā)基礎薄弱,又缺乏自主的導彈技術,這些現實決定了臺當局不得不依賴“外援”。事實上,臺灣當局一直窮盡心思從外國“拿來”導彈技術裝備,千方百計地采購相關設備。比如,從美國購入“青峰”“天弓”和“天劍”相關導彈技術,通過軍售方式獲得車載的BGM-71“陶”式、機載AGM-114“地獄火”和便攜式“標槍”反坦克導彈;從俄羅斯購入“昆吾”反坦克導彈技術;從歐洲某國購入“云峰”導彈技術等。這些通過外購技術拼接成的衍生品,表面上看似乎不錯,最嚴重的問題是東拼西湊,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
探究這些雜牌導彈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外購導彈技術值得懷疑。鑒于臺灣地區(qū)特殊的地位和國際背景,大多數國家擔心得罪中國等原因不愿意出售臺灣導彈技術,即使個別國家偷偷摸摸出售也是其淘汰或相對落后的導彈技術;二是使用管理難度加大。因不同類型導彈在通信聯絡、統(tǒng)一指揮、組織協(xié)調、操作使用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技術要求,導彈“雜牌軍”無疑大大提高了技術難度,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三是綜合保障能力落后。一方面,臺軍引進的各類導彈均是外國淘汰產品,受到維修保養(yǎng)技術落后、缺少零部件、設備設施簡陋等影響,裝備保障具有很大難度。另一方面,受到經費供應不足、人員素質不高和雜牌裝備等因素制約,臺軍導彈的綜合保障能力落后。
戰(zhàn)時處境異常惡劣。從地理層面看,臺灣島四面環(huán)海,面積有限,這些客觀條件決定了戰(zhàn)時臺灣導彈的處境非常惡劣。首先,在遠程精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zhàn)方式的今天,臺灣所有的導彈陣地、指揮樞紐、研發(fā)生產倉儲設施等都將成為被對方攻擊的首要目標,絕大多數導彈將難以承受對方第一波次的打擊,很可能在沒有發(fā)揮作用之前,就被徹底摧毀。其次,島上作戰(zhàn)縱深太小,缺乏遠程預警,造成作戰(zhàn)反應時間不足,使防空反導能力受到極大制約。臺灣的防空導彈系統(tǒng)大部分沒有工事,容易被對方的衛(wèi)星及其他偵察手段精確定位,戰(zhàn)時生存也難以得到保障。再次,導彈需要獲取制空權才能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力。由于臺空軍作戰(zhàn)平臺主要依賴進口,數量有限,且飛行員數量不足,奪取制空權一直是臺軍的難題,沒有制空權的保障,臺導彈將難以發(fā)揮作用。
管理松懈、軍紀廢弛。蔡英文上臺后,臺軍方不斷曝出丑聞。先是陸戰(zhàn)隊士兵虐死流浪狗,逼得臺“海軍司令”“國防部長”出面道歉,還當眾被丟花砸臉,島內媒體評論“一只狗打趴國軍”。接著又發(fā)生號稱“航母殺手”的“雄風-III”導彈“誤射”事件,再次暴露出臺軍在指揮控制、組織監(jiān)控等方面的巨大漏洞,說明臺軍內部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也凸顯出士兵實地操作訓練的不足。實際上,由于經費緊張和人員匱乏,臺軍面臨基礎訓練缺失、訓練科目不足、缺乏見習時間等嚴重問題,士兵缺乏常規(guī)訓練和實戰(zhàn)化演練,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就讓士兵匆忙上陣,頻繁發(fā)生烏龍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費制約影響嚴重。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影響,島內經濟一蹶不振,目前來看今年保1%無望。在島內經濟衰退和民生問題積弊難返的形勢下,增加軍費支出可能性甚小。而導彈裝備不僅科技含量高,還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臺軍因經費投入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加明顯。首先,導彈價格昂貴,難以大量裝備。目前臺軍中程打擊武器數量有限,地對地戰(zhàn)術導彈只有200余枚,與實戰(zhàn)要求存在明顯差距。臺反艦導彈數量也有限,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難以滿足作戰(zhàn)時大量使用的需求。其次,資金不足嚴重制約反導系統(tǒng)戰(zhàn)斗力。臺軍自稱其反導系統(tǒng)能防范所有戰(zhàn)術導彈,臺軍從“愛國者-II” “愛國者-III”到“天弓-III”,每一枚導彈大約是5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對方只要用低檔次導彈甚至火箭彈就可以覆蓋全島,就可輕易消耗臺軍反導戰(zhàn)斗力。臺軍亦認為用這樣昂貴的反導系統(tǒng)來攔截得不償失,同時擔心大規(guī)模投資這些導彈系統(tǒng)會拖垮臺灣經濟。